这感觉与以往不同。以往他接引亡魂,是带着一种悲悯和超脱;而现在,他感受到的是一种更为深沉、更为广泛的共情,一种仿佛与整个宇宙的苦难都紧密相连的沉重。这让他有些喘不过气,甚至感到一丝恐惧。他习惯了在地府的框架内修行,习惯了掌控自己所能触及的范围,而这样的“大乘”观想,却让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失控和无力。
“这……就是大乘佛法吗?” 地藏喃喃自语,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他尝试着将这种广阔的共情,转化为一种更积极的、想要去改变的力量,如同青乾所说,一种要去“度”一切众生的决心。他想象着自己不再仅仅是接引亡魂,而是亲自前往那些苦难之地,去布法,去施救,哪怕那意味着要离开他守护已久的地府。
这个念头一起,地藏的心中立刻泛起了巨大的波澜。地府是他的根基,是他立誓的地方,是他修行的主要场所。一旦离开,谁来守护?他的誓愿又该如何完成?这念头如同一个无形的枷锁,让他刚刚燃起的一点“大乘”的火花,瞬间又黯淡下去。
他失败了。至少,在这一刻,他无法真正地、彻底地接受并融入青乾所描述的那种“大乘佛法”的意境。他的道心,依旧被“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誓言牢牢地束缚着,被对地府的责任感牢牢地牵绊着。
地藏闭上眼睛,长长的叹息融入了九幽的黑暗之中。他明白,这“大乘佛法”的尝试,对他而言,既是诱惑,也是挑战。他需要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思考,甚至可能需要经历一些变故,才能决定自己是否要迈出那一步,以及该如何迈出那一步。而无论结果如何,青乾带来的这颗种子,已经在他心中生根发芽,再也无法轻易抹去了。
地藏王菩萨再次静下心来,这一次,他没有再抗拒,而是选择以青乾所描述的大乘佛法”的意境,重新去审视自己那声震三界的宏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以往,他理解这句话,是沉甸甸的责任,是必须完成的使命。地狱里的每一个受苦的魂灵,都是他誓愿的一部分,他必须等到最后一个罪魂超脱,才能安心成佛。这更像是一种契约,一种对自己职责的坚守。
但现在,他尝试用大乘佛法”那种广阔、慈悲、无我的视角去观想。
地狱不空”,是什么意思?是地府中永远有罪魂在受苦吗?不,更深层的含义或许是:苦难本身无处不在,不仅存在于地府,也存在于人间、天上、乃至一切法界。众生皆在各自的业力所感召的“地狱”中轮回,或为贪嗔痴苦,或为生老病死,或为求不得、怨憎会。地藏王的地狱,不过是其中最集中、最显化的一个体现罢了。
而“誓不成佛”,又意味着什么?是仅仅为了守住地府这一隅,还是为了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力量和耐心去等待?大乘佛法”的视角下,这更像是一种发心的坚定,一种对众生苦难的深切共情,以及一种“不放弃任何一个众生”的决绝。
地藏王的心头豁然开朗。
原来,他的誓愿,并非狭隘地局限于地府,而是以地府为基点,映照出一切众生皆有苦、皆需度的实相。他不成的佛果,不是因为地府的束缚,而是因为他心中那份对众生苦难的无限悲悯,那份“不度尽众生,誓不成佛”的坚定,已经超越了小我的圆满,升华为一种伟大的、近乎无限的慈悲。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不再是一个沉重的枷锁,而是一个慈悲的锚点。它提醒自己,成佛并非终点,而是为了更好地行菩萨道,去面对、去承担、去化解更多、更广泛的苦难。他的誓愿,恰恰与大乘佛法”的精神内核暗合——以无边的愿力,承载无尽的众生。
他不再是被动地等待地狱空去,而是主动地将这份誓愿升华为一种动力:为了实现“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誓愿,他必须证得大乘佛法”的境界,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强大的力量,去度化更多、更远、更深的苦难众生,最终从根本上减少乃至消除“地狱”的存在,无论是物理上的地府,还是心灵上的苦楚。
这一刻,地藏王菩萨仿佛站在了更高的维度,重新审视自己的道路。他依旧坚守着“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宏愿,但这份誓愿的内涵,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它不再是一个限制,而是一个起点,一个通向真正大乘菩萨行的起点。他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一种源自于无限慈悲与坚定誓愿融合的力量。他仿佛已经看到,在那遥远的未来,当他的誓愿圆满之时,不仅地府会空,整个三界六道的苦难,都将大大减轻。而这,正是他修行道路上的下一个里程碑。
地藏王菩萨在地藏府(地府)的每一个角落,开始践行他所领悟的大乘佛法。这不再是仅仅坐在莲花台上,静待众魂前来受审、超度。他的行动,变得更具主动性和广泛性。
他开始重新审视地狱的十八层结构,以及其中的各种刑罚。他不再将它们仅仅视为对罪业的报应,而是看作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每一层地狱的苦楚,都在以最直接、最极端的方式,让罪魂亲身体验到贪嗔痴念所带来的恶果。地藏王开始思考,如何能将这些体验转化为觉醒的契机。
他开始派遣他的使者,包括那些得道的高僧、罗汉,甚至是一些已获救赎、心怀感恩的亡魂,深入到每一层地狱。他们的任务不再是简单的记录或执行刑罚,而是去与受苦的魂灵沟通,引导他们反思自己的过往,理解苦的根源在于自身的业力,而非外界环境。
“你所受的苦,并非无缘无故,它是你过去种下的因所结的果。”
“感受这份苦吧,但不要沉溺其中。要从中看到你心中未被觉察的贪嗔痴,这才是真正的牢笼。”
“放下执念,忏悔罪业,哪怕只是一丝一毫的悔意,也能为你打开一线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