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王大娘,余晚星连夜调整了制作计划——把做面食的时间从晚上改成清晨寅时,这样既能趁着夜色掩盖麦香,又能让许明送完货刚好赶上张叔铺开门,保证面食新鲜。她还特意在厨房窗户上蒙了层厚布,进一步减少香味外泄,连揉面的动作都放轻了,生怕惊动邻居。
第二天寅时,天还黑着,余晚星就点亮油灯,开始制作混粉面条。按3:7比例混合的面粉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白,加温水揉面时,面团比做馒头时更紧实,她特意多揉了一刻钟,直到面团表面光滑得能映出微弱的灯影,才盖上湿布醒面。醒面的间隙,她又快速蒸了30个馒头,蒸笼的白汽被厚布挡在屋内,只偶尔有少量麦香从门缝溜出去,很快就被清晨的冷风冲淡。
一个时辰后,面团醒好,余晚星把它放在案板上,用擀面杖慢慢擀开。擀面皮是个细致活,既要擀得薄且均匀,又不能擀破,她手臂发酸才擀出一张能铺满案板的面皮,然后用刀切成细如手指的面条,撒上干面粉轻轻抖散,防止粘连。最后,她用草绳把面条捆成两小捆,刚好2斤,和馒头一起放进铺了粗布的竹篮里。
“明儿,该出发了。”余晚星叫醒趴在桌边打盹的许明,把竹篮递给他,又叮嘱道,“面条记得让张叔煮点试吃,问问顾客觉得怎么样;还有,路上别跟人说话,送完就赶紧回来。”许明揉了揉眼睛,接过竹篮,快步走进晨雾里。
许明赶到张叔铺时,刚过卯时,张叔正准备开门。看到竹篮里的面条,张叔眼睛一亮:“这就是你娘做的混粉面条?看着就比普通面条细滑。”他赶紧接过竹篮,从里面拿出一小束面条,走进后厨煮了起来。水开后下面条,面条浮起来时,浓郁的麦香瞬间飘满后厨,比普通面条的香味更醇厚。
张叔盛了一碗面条,撒上点盐和葱花,刚端到柜台前,就有早起的老顾客闻到香味围了过来。“张叔,你这煮的什么面啊,这么香?”一位大婶好奇地问。张叔笑着递过筷子:“你尝尝,是余丫头家做的混粉面条,刚送来的,免费试吃。”
大婶尝了一口,眼睛立刻亮了:“这面条真好吃!煮了这么久都没烂,还特别筋道,咽下去的时候还有股麦香味,比我在粮铺买的外地细面还好吃!”她放下筷子,直接对张叔说:“明天给我留2斤,我要带回家给老伴也尝尝。”
陆续有顾客来试吃,反馈都出奇地好。有个给镇上饭馆送菜的小哥,尝过面条后,赶紧对张叔说:“张叔,你跟余丫头说,我们饭馆想订10斤面条,每天早上用,多少钱一斤都行!”张叔赶紧记下,心里盘算着:这面条要是能稳定供货,说不定比馒头还卖得好。
许明在旁边听着,心里满是自豪,等张叔闲下来,他赶紧说:“张叔,我娘说面条5文钱一斤,要是订得多,能不能提前说一声,她好准备面粉。”张叔点点头:“没问题,我明天就跟饭馆的人说,让他们提前一天预订。”
许明拿着卖馒头和面条的钱(30个馒头60文+2斤面条10文,共70文),快步往家走。可就在他走到村口时,突然看到之前那个穿灰衣服的男人,正蹲在村口的老槐树下,盯着他的方向。许明心里一慌,赶紧低下头,假装没看见,快步往家跑——那个男人怎么还在村里?他是不是在盯着自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