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星小吃铺”的客流日益稳定,每日高峰时段的长队成了镇上的一道固定风景。可余晚星并不满足于现状——她发现,即便有了点餐木牌和打包窗口,遇到集中下单时,还是会出现“堂食顾客等急、打包顾客催单”的情况。她深知,客流是生意的根基,但服务效率才是留住顾客的关键,必须进一步优化流程。
当天闭店后,余晚星拉着牛婶坐在前堂,两人对着当天的订单记录琢磨起来。“牛婶,你看,每天早上辰时到巳时,‘2个包子1碗粥’的套餐能占总订单的六成。”余晚星指着账本上的数据,眼睛一亮,“咱们不如提前把这些热门套餐预打包好,用干净的油纸袋装好包子,粥品盛在保温桶里,顾客一来就能直接取,多省时间!”
牛婶一拍大腿:“这个主意好!以前我得等你做好了再打包,现在提前备好,我就能专心引导顾客,不用来回跑了!”两人当即敲定方案:每天早上提前半个时辰到店,牛婶负责将包子按“猪肉+猪肉”“猪肉+韭菜”“韭菜+韭菜”三种常见组合预打包,余晚星则将小米粥和南瓜粥分别盛进两个大保温桶,放在前堂方便取用。
除了预打包,两人还约定了一套“手势暗号”。牛婶在前堂看到排队人数超过十人,就抬手比出“一”,表示需要余晚星加快生胚上锅速度;要是保温桶里的粥快见底了,就比出“二”,余晚星看到后便会立刻熬制新的一锅。这样一来,不用扯着嗓子喊,两人就能精准传递需求,配合愈发默契。
第二天一早,新流程正式落地。辰时刚到,顾客就陆续上门,牛婶笑着迎上去:“您要‘2包1粥’套餐吗?现成的,直接拿!”一位熟客惊喜地接过套餐:“今天这么快!以前得等半天,现在一进门就拿到了!”不到半个时辰,提前备好的二十份预打包套餐就卖完了,而余晚星也借着这个间隙,新蒸的两屉包子刚好出锅,无缝衔接上后续订单。
整个早高峰期间,前堂秩序井然,顾客等餐时间比之前缩短了近三成,再也没有出现催单的情况。有几位县城来的顾客特意说:“上次来还得等一阵,这次效率太高了,以后要常来!”看着顺畅运转的小吃铺,余晚星和牛婶相视一笑,眼里满是成就感。
可这份默契高效的场景,却被隔壁包子铺的石老三看得清清楚楚。他趴在门缝上,看着“晚星小吃铺”有条不紊的样子,心里又气又急。“这余晚星,倒是越来越会做生意了!”石老三咬着牙,脸色阴沉。他转身回到铺里,翻出之前买好的一包“东西”——那是他托人从外地买来的劣质面粉,打算偷偷换掉余晚星的好面粉,让她做的包子口感变差。
石老三叫来伙计,低声吩咐:“今晚你悄悄溜进‘晚星小吃铺’的后厨,把这包面粉换进去,要是被人发现,就说是走错门了!”伙计看着那包劣质面粉,犹豫着不敢接,却在石老三凶狠的眼神下,最终点了点头。一场针对食材品质的恶意破坏,正在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