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外的雨声,不知在何时,由喧嚣的轰鸣渐渐转为淅淅沥沥的低语,最终归于沉寂。只剩下岩壁上未干的水珠,偶尔滴落在地面积蓄的小水洼中,发出清脆的“嘀嗒”声,更衬得雨后的夜格外宁静。
李松靠在冰凉的石壁上,湿透的单衣紧贴着皮肤,带来阵阵寒意。他运转起体内那点微薄的灵力,缓缓游走周身,驱散着侵入骨髓的湿冷。虽然效果有限,但总好过毫无作为。怀抱着那团依旧湿漉漉、并且添了一道裂口的衣物,他望着漆黑一片的洞口,心中那点因暴雨和破衣而生的懊恼,也随着雨停而渐渐平复。
忽然,一缕清辉,如同羞涩的少女,悄然探入了狭窄的洞口。
李松下意识地抬头望去。只见遮蔽天空的厚重乌云已然散去,露出一片如水洗过的、深邃的墨蓝色天幕。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悬其中,清冷而明亮的光华洒向刚被雨水洗涤过的山林,万物都仿佛披上了一层薄薄的银纱。洞口附近的岩石、草叶上,未干的雨滴在月光下闪烁着钻石般的光芒。
月光!而且如此明亮!
李松心中一喜。这月光虽不及白日明亮,但对于此刻的他而言,已是天赐的“明灯”。他小心翼翼地将怀中那团湿衣放在一旁相对干燥的石头上,然后从那个同样湿透、但内里物品因密封尚好的储物袋中,摸索着掏出了一本书。
正是那本页面发黄、边角卷起、不知被他翻了多少遍的《修真界趣闻录》。
这可是他枯燥修炼和漫长夜晚中,最重要的精神食粮之一。他珍重地用手掌拂去封面上并不存在的灰尘,调整了一下坐姿,让自己能更舒适地倚着石壁,然后将书页凑到洞口投射进来的那片皎洁月光下。
清辉如水,流淌在泛黄的书页上,将那一个个或严谨或荒诞的墨字清晰地映照出来。在这荒郊野岭的石穴中,借着天边明月读书,倒也别有一番意境。
他翻看的,正是一篇关于“东海鲛人”的轶闻。书中描绘鲛人泣泪成珠,织水为绡,其声能惑人心智,其貌能倾国倾城。文字藻丽,描绘极尽想象之能事。
“啧啧,泣泪成珠?若真如此,捉上一只,岂不是发了大财?天天惹她哭便是……”李松看得入神,忍不住低声嘀咕,嘴角勾起一丝财迷般的笑意,仿佛真看到了无数晶莹的珍珠滚落。但随即他又摇摇头,自嘲道:“想得美,这等异种,岂是我这等筑基小修能觊觎的?只怕还未靠近,就被其护族妖兽吞得骨头都不剩了。”
月光静静地洒在他专注的侧脸上,将他眉宇间的自得其乐映照得清晰可见。洞内只有他偶尔翻动书页的沙沙声,和着他时而发出的轻笑或低语。
他又读到一则关于某位上古大能“醉卧云海三百年,醒时沧海已桑田”的传说,不由得心生向往。“嘿,醉卧三百年……这是何等逍遥,何等自在!哪像我等,为几块下品灵石,一件遮体道袍都要斤斤计较,奔波劳碌。”他仰头,透过洞口望着那轮明月,眼中流露出毫不掩饰的羡慕。那明月亘古悬空,想必见证了无数这般逍遥传说,也见证了他这等小人物的挣扎吧。
书中光怪陆离的世界,暂时将他从现实的狼狈(湿衣、破袍、空瘪的储物袋)中抽离出来。他随着书中主角一起探险,一起经历奇遇,一起快意恩仇。时而因书中人物的蠢笨行为而捶地暗笑,时而因某些精妙设定而击节赞叹,时而又因某些悲壮结局而轻声叹息。
他完全沉浸其中,忘记了身体的些微不适,忘记了洞外的寒凉,也忘记了明日依旧需要为生存而奔波的事实。这一刻,他不是那个落魄的散修李松,而是纵横于文字构建的无限想象世界里的旅人。
不知过了多久,月光微微偏移,洞内的光线黯淡了些许。李松也感到眼睛有些酸涩,他合上书,小心地收好。虽然故事早已烂熟于心,但每次重读,总能带来些许不同的乐趣和慰藉。
他再次看向洞外,月华如水,山林静谧。刚才读书时的那点唏嘘与向往,渐渐沉淀下来,化为一种奇异的平静。现实的窘迫依旧存在,那件破了的道袍还在旁边滴着水。但此刻,他的心中却并无多少焦躁与沮丧。
“大能醉卧云海是逍遥,我李松石穴借月读杂书,不也算是一份清趣?”他笑了笑,整理了一下依旧潮湿的衣襟,重新抱膝坐好,望着洞外的月光出神。
知识(哪怕是杂闻趣事)和想象力,是任何人都无法夺走的财富。在这清冷的月光下,在这简陋的石穴中,他守着这份属于自己的“财富”,感到一种贫瘠物质生活无法给予的充实。
夜深了,虫鸣再起,与水滴声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