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拍卖师宣布的拍卖品,魏满仓也是一脸懵逼,很久之后才缓过神来。
没有人知道这是怎么回事?难道真的是苏富比拍卖赝品了吗?但是拍卖师也没说是假的啊,没说是仿制品。
此作深得张旭、怀素草书飞动洒脱的神韵,又独具风格。
李白和草圣张旭既是好友又是酒友。耳濡目染之下,草书境界也是不一般的。
这副草书用笔劲峭,瘦劲奇崛,气势雄健。采用高腕执笔,肘腕发力的方式,长笔恣意,一波三折,提按与绞转相结合,中锋为主。辅之以侧锋、卧锋及拖笔,方笔、圆笔交互使用。
结体上中宫紧收,向外辐射。左低右高,欹侧取势,善用点画点缀全篇。
章法布局行云流水,跌宕起伏,一气贯注,满纸云烟。字与字之间穿插错落,节奏强烈,前松后放,出神入化。
这幅字最早收藏的名人是唐诗宋词中的宋词,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
许多年后,不知道经过多少人的收藏,最终落到了色坯子,号称古玩界的牛皮藓乾隆皇帝的手里。
88岁的乾隆还娶13岁的小姑娘,能不叫色坯子吗?89岁就伸腿瞪眼挂了。
李太白的另一幅真迹——上阳台贴在清朝时,也落入了乾隆这个老流氓手里。盖的那个皇帝章和题的字,比李太白原本的字还多。
这幅拍卖品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其来历可不简单。它原本是被溥仪和他的弟弟普杰从宫中盗出的。
溥仪被赶出皇宫后,生活变得十分拮据。为了维持生计,他便打起了这幅字的主意,让普杰将其卖掉。
然而,溥仪却万万没有想到,他的弟弟普杰对这幅字简直是爱不释手。毕竟,这可是李白的真迹啊!
李太白,那可是唐朝的大诗人,他的诗歌在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他早死了,恐怕唐诗课本的厚度都要减半呢!
普杰对这幅字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他怎么舍得将其卖掉呢?
于是,他通过中间人,辗转找到了当时赫赫有名的古画造假第一人——张大千。
张大千在得知这个任务后,起初有些犹豫。毕竟,要临摹李白的草书并非易事。但在普杰许诺给他三百个大洋的巨大利益诱惑下,张大千最终还是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为了尽可能地还原这幅真迹,张大千可谓是煞费苦心。他四处寻觅年代久远的千年宣纸,以确保纸张的质感和色泽与原作相近。
然后,他花费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精心临摹每一个字,力求做到形神兼备。
终于,张大千成功地将李白的这幅存世的唯二真迹临摹了出来。这幅临摹作品无论是字体的形态还是墨色的浓淡,都与原作极为相似,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没有张大千这样的高超技艺,恐怕没人能够发现这竟然是一幅赝品。而这其中的秘密,也只有张大千自己心知肚明。
当时要不是张大千告诉普杰,哪幅字是真的,哪幅字是假的。普杰自己把玩了那么久,也是分辨不出真假的。
普杰最终把那张张大千临摹的赝品卖了出去。谁也没想到,堂堂一个亲王居然不顾身份,卖了赝品出去。
谁不认为,皇家的东西就是真的?谁又会怀疑那是假的?又有谁能有那个本事发现张大千造假?除非他自己说出来,没有人会知道的。历史古画造假第一人名字可不是白封的。
也不知道是一开始买给了小日子,还是兜兜转转后被小日子买去了。
见时候差不多了,拍卖台上的程抱莲宣布道:“这幅李太白忆旧游诗草书卷,起拍价八百万。”
还不知道真假,就敢卖八百万?呵呵!估计拍卖行的是真的,小日子博物馆里的吗,只能呵呵了!是张大千临摹的了。
郑家对于刚才魏满仓的表现有样学样,直接喊价五千万。全场哗然,这是什么叫价法?开场丢王炸吗?
有人硬着头皮跟了——五千五百万。
郑家看有人贼心不死,得打疼他们,喊价八千万。
全场之人只能望洋兴叹了,没人有勇气跟四大家族斗。
魏满仓也想要这压轴物品,于是他报价九千八百万,看看能不能镇住郑家之人。
谁曾想,这更激起了郑家人的斗志,直接往上抬了一个档次,从八位数的报价直接进入了九位数,报价1.2亿。
这个报价在那个年代,够买一栋香港三十层的居民楼了。不过也就居民楼而已,要是结构复杂的办公楼,起码都要二个亿起步的。
魏满仓见郑家报价1.2亿,并没有被他吓住,也只好放弃了。他的钱还有用处,不能全砸在古董上,等以后积累了更多财富,才是笑傲全场的时候,目前时机还未到,积累还不够。毕竟他才魂穿了不到一年而已。
古董只要没落入外国人手里就好,他买,四大家族买,都是一样的,都是华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