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小年。省城郊外的旧厂区一改往日的荒凉,红旗招展,人声鼎沸。大红横幅高高悬挂——“锦绣制造厂开工典礼”。这是苏晚和林长河人生中的重要时刻,也是他们从乡村走向城市的关键一步。
清晨天还没亮,夫妻二人就来到厂区做最后准备。林长河检查每一台设备,确保电路安全、机器正常;苏晚则带着女工们布置会场,摆放桌椅,准备茶水点心。
“长河哥,你看这样行吗?”苏晚指着主席台上的红布横幅,语气中带着难得的紧张。
林长河仔细调整了横幅的角度:“很好。”
简单两个字,却让苏晚安心不少。她看着丈夫沉稳的侧脸,忽然想起一年前,他们还在村里那间破旧的作坊里苦苦挣扎。如今站在这个宽敞明亮的厂房里,恍如隔世。
八点整,嘉宾陆续到场。陈主任带着省机械厂的领导来了,百货公司的王科长来了,甚至连外贸局的那位干部也来了。最让苏晚惊喜的是,村里也来了不少人——赵婶子带着几个核心女工,苏父苏母也在秀云的陪伴下特地赶来。
“爹,娘,你们怎么来了?”苏晚急忙迎上去。
苏母拉着女儿的手,眼眶湿润:“这么大的事,我们能不来吗?晚晚真有出息,都能在省城开厂了!”
苏父虽然不说话,但挺直的腰板和骄傲的眼神说明了一切。
九点整,典礼正式开始。陈主任作为嘉宾代表讲话:“锦绣制造厂虽然是个新厂,但产品质量过硬,管理规范,是我们社队企业的优秀代表!希望你们再接再厉,为全省乡镇企业树立榜样!”
在热烈的掌声中,苏晚和林长河一起为厂牌揭幕。红布落下,“锦绣制造厂”五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这一刻,苏晚的眼眶湿润了。
“说两句吧。”陈主任示意苏晚讲话。
站在话筒前,看着台下期待的目光,苏晚深吸一口气:“一年前,我还在为家里的温饱发愁。今天能站在这里,要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各级领导的支持,更要感谢所有工人的辛勤付出!”
她的目光扫过台下的每一个人:“特别要感谢我的爱人林长河,没有他的支持,我走不到今天。”
掌声雷动。林长河站在台下,目光温柔而坚定。
剪彩仪式后,嘉宾们参观新厂房。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排新购置的半自动缝纫机——这是托陈主任的关系从上海买来的先进设备。
“这些都是新机器?”王科长惊讶地问,“投资不小吧?”
苏晚笑着解释:“是托陈主任帮忙买的二手设备,但性能很好。有了这些机器,生产效率能提高三倍以上。”
果然,当工人们开始演示操作时,速度之快让在场的人都惊叹不已。原本需要手工缝制半个小时的鞋面,现在十分钟就能完成;原本容易出错的针脚密度,现在由机器精准控制。
最让人惊喜的是新设计的流水线作业。裁料、缝制、检验、包装,每个环节专人负责,形成了高效的生产链条。车间的墙上挂着生产指标板,每个工人的完成情况一目了然。
“这套管理制度很科学啊!”外贸局的干部称赞道,“比很多国营厂都规范。”
参观结束后,第一批大规模订单正式投产。这是百货公司的春节订单,要求三天内完成五百套工作服和一千双劳保鞋。
放在以前,这个任务根本不可能完成。但现在有了新设备和流水线,工人们信心满满。
“开工!”林长河一声令下,机器轰鸣声顿时响彻车间。
苏晚穿梭在流水线间,指导工人操作新设备。林长河则负责整体协调,确保各个环节无缝衔接。夫妻俩配合默契,一个抓技术,一个抓管理。
中午,食堂准备了丰盛的工作餐。工人们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讨论上午的生产情况。
“这机器真好用!就是还不太习惯。”
“流水线快是快,就是累人。”
“但是产量高啊!一上午我就做了以前一天的活!”
苏晚和林长河坐在角落,听着工人们的议论,相视而笑。
“还记得咱们第一个订单吗?”苏晚忽然问,“军工厂那一百双鞋,咱们做了整整半个月。”
林长河点头:“现在一天就能完成。”
下午的生产更加顺利。工人们逐渐熟悉了新设备和流程,效率进一步提高。到下班时,清点产量,竟然完成了两百套工作服和四百双鞋!
这个数字让所有人都震惊了。赵婶子拉着苏晚的手激动地说:“晚晚,这要是在村里,得做多少天啊!”
苏晚也难掩兴奋:“这就是机械化生产的好处!等大家都熟练了,产量还能提高!”
下班后,工人们陆续离开。苏晚和林长河却留在车间,做最后的检查和整理。
夕阳透过高大的窗户洒进来,给机器镀上一层金光。车间里安静下来,只有他们两人的脚步声在回荡。
“长河哥,你还记得咱们第一台缝纫机吗?”苏晚抚摸着崭新的机器,感慨万千,“那台老‘蝴蝶牌’,踩起来嘎吱响,还老是断线。”
林长河眼中带着笑意:“你熬夜修机器,手上都是油污。”
“那时候真难啊。”苏晚轻声道,“买布料的钱都没有,还得去黑市冒险。”
两人并肩走在流水线间,回忆如潮水般涌来。想起市管办来调查时的惊心动魄,想起流言蜚语中最难熬的日子,想起第一次拿到订单时的狂喜...
“最难的时候,我真想放弃。”苏晚轻声说,“是你一直支持我。”
林长河握住她的手:“是你坚持下来了。”
走到车间尽头,那里特意保留了一台老式缝纫机——正是他们从村里带来的那台“蝴蝶牌”。与周围崭新的机器相比,它显得格外陈旧,但却承载着最珍贵的记忆。
“留着它,提醒我们不忘本。”苏晚说。
林长河点头:“不忘初心。”
夜幕降临,两人最后检查一遍车间,关灯锁门。站在厂区门口回望,新厂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宁静庄严。
“长河哥,我好像在做梦。”苏晚轻声说,“一年前,我最大的愿望是让家人吃饱饭。现在...”
“现在只是开始。”林长河接话,“以后会更好。”
回到省城的出租屋,苏晚却毫无睡意。她拿出账本仔细核算:新厂的投资、设备的折旧、工人的工资、原料的成本...一笔笔算下来,虽然投入巨大,但以现在的产量和订单,半年内就能回本。
“算清楚了?”林长河端来热牛奶。
苏晚兴奋地指着账本:“你看,如果保持这个产量,三个月就能还清贷款!而且外贸局那边如果谈成了,还能接出口订单!”
林长河仔细看着账本,眼中露出赞许:“你算得很细。”
“这都是你教我的。”苏晚笑道,“以前我只会埋头干活,现在知道要精打细算了。”
夜深了,苏晚却还在计划着未来:“等稳定了,咱们把爹娘接来省城。小楼二层可以改成住房,这样一家人就能团聚了。”
林长河点头:“好。”
月光从窗户洒进来,照在相拥而眠的两人身上。苏晚在林长河平稳的心跳声中渐渐入睡,嘴角带着幸福的笑意。
第二天,生产更加顺利。工人们完全适应了新流程,产量再创新高。更让人惊喜的是,质量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因为机械化生产的稳定性,合格率达到了98%!
王科长特意来电:“苏厂长,你们这批货质量特别好!百货公司决定追加订单!”
这个消息让全厂欢欣鼓舞。工人们干劲更足了,甚至自发提出加班赶工。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连续高强度工作,机器开始出现故障。一天下午,一台缝纫机突然卡线,紧接着整个流水线都停了下来。
“怎么办?明天就要交货了!”苏晚急得团团转。
林长河冷静地检查机器:“小问题,能修。”他脱下外套,卷起袖子,亲自上手维修。
工人们围在一旁,惊讶地看着老板熟练地拆卸机器、更换零件。不过半小时,机器就恢复正常运转。
“厂长,您还会修机器啊?”张梅惊讶地问。
林长河轻描淡写:“在部队学过。”
这个插曲反而增强了工人们对领导的信服。大家发现,这个沉默寡言的厂长不仅懂管理,懂技术,甚至连修机器都会。
三天后,订单如期完成。当最后一批产品装车发往百货公司时,全厂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苏晚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远去的货车,眼中闪着泪光。林长河悄悄走到她身后,轻轻揽住她的肩。
“我们做到了。”苏晚轻声说。
“嗯,做到了。”林长河的声音也带着难得的激动。
下班后,夫妻二人特意买了酒菜,在厂里食堂和工人们一起庆祝。苏晚举杯致辞:“这第一个订单的顺利完成,离不开每个人的辛勤付出!谢谢大家!”
工人们纷纷回应:“谢谢厂长给我们工作机会!”
“跟着苏厂长干,有奔头!”
气氛热烈中,张梅带头唱起了歌,很快全厂人都加入进来。在这个寒冷的冬夜,新厂里却温暖如春。
回出租屋的路上,苏晚和林长河手牵着手,像一对热恋中的年轻人。
“长河哥,我今天真高兴。”苏晚哼着刚才的歌,“不是为订单高兴,是为大家都这么团结高兴。”
林长河握紧她的手:“你带得好。”
月光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从空荡荡的旧厂区到如今欣欣向荣的新厂,每一步都充满艰辛,但也充满希望。
省城的新厂开工,不仅意味着产量的提升,更意味着他们真正在城市扎下了根。从乡村到城市,从手工到机械,从家庭作坊到正规工厂,这一路的蜕变如此艰难,又如此自然。
而苏晚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前方的路还很长,但只要携手同行,就没有到达不了的远方。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夜晚,锦绣制造厂迎来了真正的腾飞。从此,它不仅是夫妻二人事业的里程碑,更成为无数人改变命运的起点。
新厂开工,新篇开启。
省城的星空下,梦想正在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