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的虚空,是连光线都仿佛会被吞噬的绝对领域。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温度,只有一种渗透神魂的、亘古不变的冰冷与死寂。
失去了流光梭的庇护,秦婉儿孤零零的暴露在这宇宙最原始的荒凉之中。
她只能全力运转体内那源自混沌之心的本源力量,凝成一个略显单薄、却蕴含着生灭造化气息的淡灰色光罩,将怀中沉睡的秦源紧紧包裹。
混沌之力,不愧是万物起源的力量,足以抵御大部分能够瞬间汽化精金的虚空射线,也能在狂暴的能量乱流中勉强稳住身形。
但这份守护,代价巨大。
心神如同绷紧的弓弦,须臾不敢放松,时刻感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潜在危险,那是对神魂力量的持续消耗,如同细沙从指缝间不断流走。
秦婉儿必须在这片看似空无一物的黑暗里,艰难地寻找着可供暂时喘息的“岛屿”——那或许是某片巨大星舰的残骸,带着文明的悲怆印记;
或许是一块在引力微妙平衡下保持相对稳定的古老陨石,表面坑洼,记录着亿万年的撞击;
又或者,是某些星云湮灭后残留的、极其稀薄的能量云团,能让秦婉儿汲取一丝微不足道的补充。
然而,比能量消耗更磨人的,是无孔不入的孤寂。
放眼望去,是永恒的墨黑,远方那些闪烁的星辰,看似璀璨,实则遥远得令人绝望,像是钉在黑色天鹅绒上的冰冷钻石,没有任何温度与回应。
在这绝对的孤独中,记忆便成了最锋利的刀刃。吴青松为了送他们离开,毅然引爆自身,那决然中带着无限眷恋的眼神,如同烙印,深深刻在秦婉儿的脑海;
张牧之师兄为了断后,独自面对那恐怖的黑影,如今是生是死?杳无音信,唯有担忧如毒蛇般啃噬内心;
还有师尊董砚,那清瘦的身影,谆谆的教诲,以及最后为了护住她和源儿,力量耗尽,如烟云般消散在她眼前的心痛……
这一切,与故界那亿万生灵在末日灾劫下期盼、绝望的目光交织在一起,如同汹涌的潮水,在秦婉儿心湖中时涨时落,反复冲击着她的道心壁垒。
秦婉儿低头,看向怀中。秦源呼吸平稳悠长,小小的胸膛微微起伏,白皙的脸颊上甚至带着一丝恬淡的笑意,仿佛正沉浸在一个无比美好的梦境之中。
秦源睡得很沉,一只小手却下意识地紧紧攥着她的衣角,那是一种源自血脉、超越意识的全然依赖。
这小小的、温暖的触感,是这片冰冷虚空中唯一的热源,是秦婉儿几乎要被孤寂与沉重压垮时,最重要的支撑与锚点。
“源儿,不怕,娘亲在。”秦婉儿轻声呢喃,声音在混沌之力的包裹中并未传远,更像是说给自己听。
这句话,是安慰孩子,更是坚定自己绝不能倒下的信念。为了源儿,为了那些牺牲的人,为了故界的希望,秦婉儿必须走下去。
意识到前路漫漫,一味赶路不仅消耗巨大,也可能错失机缘,秦婉儿果断放慢了速度。
秦婉儿不再仅仅将混沌之力视为护罩和推动前进的工具,而是开始尝试更深入地理解、消化那来自星枢的浩瀚传承。
那不仅仅是力量的应用法门,更包含了对宇宙本源、法则构架、混沌本质的深刻论述,如同一扇沉重而宏伟的大门,在秦婉儿面前缓缓开启,展现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
秦婉儿开始尝试改变与虚空互动的方式。不再是以力抗力,以自身的“有”去对抗虚空的“无”,而是回想起混沌之心那“包容”与“转化”的核心特性。
她放松心神,不再抗拒周围的“空”,而是尝试以心神去触摸,去感知,去与这片死寂达成某种程度上的共鸣。
渐渐地,在秦婉儿高度凝练的感知中,虚空不再是一片绝对的虚无。她“看”到了一种弥漫在每一寸空间、极其微弱、近乎本源的的气息——或许可以称之为“太虚之气”。
这种气息驳杂、混乱、原始,蕴含着各种破碎的规则碎片和狂暴的原始能量,对于寻常修士而言,贸然吸收无异于饮鸩止渴,会瞬间导致法力紊乱,道基崩坏。
但对于身负混沌之心,本就具备化万物为一炉潜质的秦婉儿而言,这驳杂不堪的太虚之气,却仿佛沙漠旅人看到了略带苦涩的水源。
秦婉儿极其谨慎,如同在悬崖边行走。先是以神识小心翼翼地捕捉、剥离出一丝比发丝还要纤细的太虚之气,然后引导它,如同引导一头桀骜不驯的野兽,缓缓进入自身的经脉。
其过程凶险万分,那太虚之气中蕴含的混乱规则碎片,不断冲击着她自身的法力结构,试图将其同化或撕裂。
每一次炼化,都像在体内进行一场微型的法则战争。秦婉儿的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身体时而冰寒,时而灼热。
但风险与机遇并存。每成功炼化一丝太虚之气,秦婉儿对虚空本质、对能量生灭、对法则碎片的理解便加深一分。
那原本消耗的混沌本源,也能从这炼化后的精纯能量中得到极其细微的补充。
这已不仅仅是在赶路,更是一种在极限环境下,对心性、意志与力量掌控的极致磨砺。
秦婉儿的气息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加内敛、深沉,对混沌之力的运用也愈发精妙入微,心念一动,护罩的强度与形态便可随之调整,消耗更少,效果更佳。
秦婉儿甚至能隐隐感觉到,那层通往炼虚境的、玄之又玄的屏障,似乎不再那么遥不可及。
而怀中沉睡的秦源,在这漫长的航行中,身体也在自发地吸收着从秦婉儿体内散逸出的、经过混沌之心提纯后的精纯混沌之气。
秦源的先天灵体在这种最接近本源力量的滋养下,变得更加凝实通透,肌肤下仿佛有莹莹宝光流动。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源儿小小的眉心处,一个极其淡薄、若隐若现的玄奥符文,正悄然浮现。
那符文的形态,竟与星枢传承中,那宏伟蓝图“混沌核心”的初始构型,有着惊人的神似。
不知在虚空中漂流了多久,这一日,秦婉儿敏锐地感应到前方传来一阵微弱的、但相对稳定的能量波动。她精神一振,调整方向,带着秦源缓缓靠近。
那是一个小型的破碎位面,大小约莫相当于记忆中的青州。位面中早已失去了所有的生机,大地干裂出深不见底的沟壑,山脉崩塌,乱石嶙峋,只有一些风化的残破建筑遗迹,无声地诉说着这里曾孕育过一个辉煌的文明。
从那些塔状的建筑残骸和某些石刻符号的风格来看,这并非星殒古道的科技文明,而是另一种偏向原始、似乎崇拜自然力量的修行文明。它的毁灭,源于某种可怕的天灾,或是……一场席卷整个世界的战争。
秦婉儿操控着光罩,缓缓降落在这片死寂的大地上,最终停留在最大的遗迹——一座半边已经坍塌的巨大石塔前。
秦婉儿本意只是寻找一个相对稳固的地方,稍作休整,平复一下长时间航行带来的心神疲惫。
然而,就在她准备盘膝坐下时,一股极其隐晦、却与她自身所修的浩然正气产生微妙共鸣的气息,如同沉睡古琴被拨动了一根弦,从石塔底部的深处传来!
这感应极其微弱,若非秦婉儿此刻心神高度集中,且对自身道力感应敏锐,几乎无法察觉。
秦婉儿心中一动,抱着秦源,循着那丝感应,破开层层叠叠的废墟与阻隔,不断向下深入。
最终,在一个被古老禁制封印、却因岁月流逝而力量大减的密室中,她看到了一具盘膝而坐、早已化为白骨的遗骸。
遗骸保持着寂坐的姿势,骨骼呈现出一种温润的玉色,历经漫长岁月而不朽,可见其生前修为之精深。
在遗骸身前的地面上,平整地摆放着一卷以某种不知名兽皮制成的古老经卷。
经卷本身毫不起眼,甚至边缘有些磨损,但上面却散发着一种微弱的、纯净的圣道辉光,那正是吸引秦婉儿前来,与她浩然正气共鸣的源头。
秦婉儿深吸一口气,对着遗骸恭敬地行了一礼,然后才小心翼翼地拿起那卷兽皮经卷。展开的瞬间,那上面以古朴道文书写的文字,仿佛活了过来,直接映入她的识海。仅仅阅读了开篇数行,秦婉儿便心神剧震,几乎难以自持!
这并非秦婉儿预想中的某种高深修炼功法或神通秘籍,而是一位不知名的上古圣贤,在观测星空运转、体悟自然造化、明心见性之后,留下的关于“人道”与“天道”关系的论述手稿!
其中许多核心观点,诸如“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竟与师尊董砚所传的儒门心学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在表述上更为古老,更为接近某种本源大道!
这位无名圣贤在手稿中阐述,“人道”并非“天道”的附庸或模仿者,而是宇宙本身所蕴含的“仁心”作用在生命层面上,特别是在具备灵性与道德的人类身上有具体彰显。
无名圣贤认为,人心深处的那一点“仁”,如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并非后天习得,而是与天地孕育万物、滋养万灵的那颗“生物之心”,本是一体同源,无分彼此。
因此,修行者所谓的“明心见性”,并非是要脱离人世,追求独善其身的逍遥,而是要“以人心体天心”,通过不断扩充、践行内心的良知与仁德,去印证、去彰显那宇宙本有的“天理”。
更进一步,圣贤甚至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观点——以人道补天道之不足。他认为生命的意志,尤其是向善、求序、创生的意志,本身就是宇宙宏大法则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能与天地之力共同维系和促进宇宙的“生生之德”。
这条道路,与星殒古道文明那集合举族之力,试图以无上科技和外力创造“混沌核心”来强行平衡、修复宇宙的宏大思路,截然不同!
一个是由内而外,以人为本,倚重心灵与道德的力量;一个是由外而内,倚仗知识与造物,强调物质与能量的重构。
两者路径迥异,目标却似乎指向了同一个终点——宇宙的和谐、平衡与永续。
“以人道补天道……”秦婉儿喃喃自语,反复咀嚼着这六个字,只觉得仿佛有一道撕裂黑暗的闪电,骤然划过她因困惑而略显迷茫的心田。
一直以来,秦婉儿思考的是如何修复那因大劫而崩溃的天道,星枢的传承为她指明了“混沌核心”这条近乎造物主般的、宏大而遥远的外力之路。
而此刻,这位无名圣贤的遗卷,则如同在秦婉儿脚下铺开了另一条由内而外、始于方寸之间的道路。
这两条路,孰优孰劣?或许,这本就不该是二选一的命题,它们并非互相排斥,而是可以相辅相成?外在的“器”与内在的“道”,或许本就该齐头并进?
秦婉儿心中思绪翻腾,如潮涌动。良久,她才郑重地将这卷珍贵的兽皮经卷收起,妥善保管。
然后,秦婉儿整理衣冠,对着那具保持着追寻真理姿态的圣贤遗骸,深深地、恭敬地三拜。
在这荒芜死寂的异界碎片,能得到这份超越时空的思想启迪,无疑是绝望旅途中的雪中炭,暗夜里的指路星。
经过短暂的休整,不仅恢复了部分心神,更因这份新的感悟而觉得道心更加圆融通透的秦婉儿,再次怀抱秦源,升入虚空,踏上征程。
前方的星海,依旧浩瀚无垠,深邃得令人敬畏。
但此刻,秦婉儿眼中的光芒却更加清澈,心中的方向也愈发清晰坚定。她不仅要找到源海,完成“混沌核心”的构筑,肩负起星殒古道的遗志;
更要在这漫长的旅程中,开始践行那“以人心体天心,以人道补天道”的圣贤之道,这将是秦婉儿修复故界、乃至平衡宇宙的另一个重要支点。
而秦婉儿怀中,依旧在沉睡的秦源,似乎对母亲心境的变化有所感应,眉心的那个淡薄符文,在无人察觉的刹那,微光一闪,似乎又凝实、清晰了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