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秘境”深处,七座按北斗七星方位排列的辅炉已然建成。炉体较主炉小上数圈,却更为精巧,炉壁之上不仅镌刻着基础的聚灵、稳固符文,更根据各自对应的星宿特性,融入了截然不同的辅助阵法。开阳位炉火炽烈,专司淬炼材料的刚性与强度;摇光位炉温清冷,重在滋养灵性,保全其内部蕴含的星图信息不致流失。
月英立于七炉拱卫的中央法坛,面前悬浮着七块大小不一的龙骨断片,它们依旧散发着柔和而坚韧的青光,彼此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能量联系。分割手术的成功,仅仅是第一步。如何将这来自异域高等文明的物质,与本土的材料、技术相结合,锻造出可供使用的部件,才是真正的挑战。
“强攻硬取,徒损其灵。需以意念引导,使其自然相融。”月英回想起父亲林明远手稿中提及的“材料场共振理论”,一个全新的构想在她脑海中逐渐清晰。她并未立刻着手锻造,而是下令在秘境一侧,依山傍水之处,新建一座完全不同于传统打铁作坊的 “灵韵工坊” 。
工坊引岷江活水为动力,驱动着以灵石为核心的水轮;依山势开凿风道,利用自然之风而非人力鼓风;熔炉则以富含灵气的陶土烧制,其形如含苞待放的莲花。在这里,工匠们不再挥舞沉重的铁锤,汗流浃背地敲打,而是盘膝而坐,手掐印诀,以自身微弱的灵能,引导着熔融状态的合金液,使其在特定的能量场中,如同植物生长般,自然而然地塑形、凝结。
“禀院主,三号合金液又失控了!”一名年轻工匠焦急地汇报。只见陶炉中,一团赤红的金属液剧烈翻滚,不时凸起尖锐的棱角,极不稳定。
月英走近观察,指尖紫微星力探出,感知着合金液内部混乱的能量流。“非是温度不足,而是其内部金相结构排斥灵气。加入三钱‘星辰砂’,以周天星力缓缓浸润。”
命令被执行。当蕴含着微弱星辰之力的粉末融入,那躁动的合金液竟奇迹般地平复下来,表面泛起一层悦目的银辉。然而,这仅仅是解决了最基本的兼容性问题。
真正的突破,发生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周瑜前来视察进度,见众人进展缓慢,心有所感,便走到一处正在尝试铸造剑胚的工位前。那剑胚模具中,合金液正按照预设的符文轨迹缓缓流动。周瑜并未动用星髓之力,只是将一丝自身领悟的“开拓”意志,凝于指尖,轻轻点入熔融的金属之中。
霎时间,异变陡生!
那团合金液仿佛被注入了灵魂,骤然活跃起来,不再是被动地沿着模具流动,而是自主地扭曲、拉伸,竟在众人目瞪口呆的注视下,化作一条栩栩如生的微型青龙形态,在模具中蜿蜒游动!龙鳞、龙角、龙须,皆清晰可见,甚至发出一声几不可闻的清越龙吟!
“器灵自生!这是……这是造化之功啊!”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工匠激动得浑身颤抖,几乎要跪拜下去。
月英闻讯赶来,目睹此景,眼中爆发出璀璨的神采。“并非真正的器灵,而是公瑾的意志与材料中蕴含的龙骨特性产生了共鸣,引导其结构朝着最契合‘开拓’概念的方向‘生长’!”她立刻意识到关键所在,“快!记录所有能量波动与结构变化!洒下‘昆仑冰魄粉’定形!”
冰冷的粉末落下,那游动的龙形渐渐凝固,最终化作一柄长约三尺的剑胚。剑身不再是单纯的金属色泽,而是呈现出一种青灰色的、与“星舰龙骨”极为相似的质感,表面更是自然浮现出无数细密而玄奥的纹路,与龙骨上的道纹隐隐呼应。
这柄剑胚虽未开锋,却已散发出一种内敛而磅礴的锐意,仿佛随时能撕裂苍穹。
几乎在同一时间,另一边的诸葛亮也取得了进展。他并非专注于塑造形态,而是以轩辕镜的“秩序”之力,如同最精密的手术刀,深入材料的微观层面,梳理其分子、原子乃至更基础的灵子排列。在他那蕴含法则之力的金光引导下,原本松散的结构变得井然有序,如同训练有素的军队,材料的强度、韧性、能量传导效率,皆得到了数倍的提升!
而月英自己,则专注于“创造”与“包容”。她以紫微星力为桥梁,调和周瑜的“开拓”意志与诸葛亮的“秩序”梳理,使二者不至于冲突,反而能相辅相成。她尝试将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能量属性,以近乎艺术的方式融合在一起,探索着更多的可能性。
历经四十九个昼夜的不断试验、失败、调整、再试验,在第七七四十九次开炉之时,一块巴掌大小、通体青灰、内蕴星辉、触手温润却又坚不可摧的仿龙骨板材,终于被成功锻造出来!
这块板材静静地躺在月英手中,其上的天然纹路流转着微弱的光芒,与远处辅炉中那些真正的龙骨断片产生着清晰的共鸣。它不仅仅是一块材料,更是荆益在材料学上实现的一次划时代的飞跃,是通往“星海龙吟”时代的第一块坚实基石。
“灵锻法”,于此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