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手持青龙偃月刀,赵云亮出亮银枪。
阳光洒在二人身上,更添几分英武。
四弟小心了!
关羽率先出手,青龙刀化作一道青光,直劈而下。
这一刀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易筋经第七重的浑厚内力,刀风凌厉,逼得围观将士连连后退。
赵云不慌不忙,亮银枪如银蛇出洞,精准地点在刀锋侧面。
的一声脆响,火星四溅。
两人各退半步,眼中都露出惊讶之色。
关羽大喝一声,刀法突变,使出绝学春秋刀法。
但见刀光如匹练,将赵云周身笼罩。
观战将士无不屏息,周仓更是手心冒汗。
赵云枪法灵动,时而如暴雨梨花,时而如灵蛇出洞。
最令人称奇的是,他枪尖总能精准地找到刀法中的破绽,以巧破力。
二人你来我往,战了百余回合,竟不分胜负。
战至酣处,关羽突然收刀后退,朗声笑道:
四弟果然了得!易筋经第七重,名不虚传!
赵云收枪施礼:
二哥承让。若非二哥手下留情,子龙早已落败。
观战将士这才回过神来,爆发出震天喝彩。
这一场龙争虎斗,让全军见识了赵云的厉害。
切磋过后,关羽携赵云回到大帐,正式授予其偏将军之职。
沮授谏言:赵将军武艺超群,正当重用。不如令其独领一军,与周将军、廖将军协同作战。
关羽颔首,对赵云道:
四弟来得正是时候。南皮久攻不下,我军需要新鲜血液。
命你领五千精骑,独当一面,与周仓、廖化形成犄角之势。
赵云单膝跪地:末将定不负二哥重托!
随着赵云加入,关羽军士气大振。
关羽重新调整部署:
赵云主攻东门,牵制颜良、张飞;周仓佯攻西门,迷惑张颌、高览;廖化率精骑游弋在外,伺机而动。
这一日,关羽亲临前线,坐镇中军,令旗挥动,三路大军如潮水般向南皮城发起了总攻。
东门战场,烟尘滚滚。
赵云白袍银枪,一马当先,五千精骑如利剑出鞘,直插敌阵。
守将颜良见来将年轻,大喝一声:
黄口小儿,也敢猖狂!
拍马舞刀,直取赵云。
赵云朗声应道:
常山赵子龙在此!
亮银枪如蛟龙出海,与颜良战在一处。
战不十合,颜良已感不支。
他原以为赵云年轻可欺,不料对方枪法精妙,内力深厚,每一枪都蕴含着磅礴劲力。
看刀!
颜良使出绝学破军刀法,刀光如匹练般斩下。
赵云不闪不避,亮银枪直刺刀光最盛处,正是以点破面的高明打法。
枪尖精准点在刀面上,颜良只觉一股巨力涌来,大刀险些脱手。
颜良将军,承让了!
赵云话音未落,枪法突变,使出了新悟的七探蛇盘枪。
但见枪影重重,如灵蛇出洞,颜良眼花缭乱,勉强抵挡数合,肩甲已被挑落,狼狈败走。
见赵云击败颜良,张飞环眼圆睁,丈八蛇矛直指赵云:
小白脸休走!燕人张翼德在此!
赵云见张飞来势凶猛,抖擞精神,亮银枪化作一道银光:
久闻张将军大名,今日正好领教!
二马相交,枪矛并举。
张飞力大无穷,蛇矛带着破空之声横扫而来。
赵云知他勇力,不与之硬拼,亮银枪如灵蛇般缠绕而上,正是以柔克刚的打法。
战至二十合,张飞渐感吃力,他每招都如击棉絮,有力使不出。
张飞,看招!
赵云清啸一声,枪法再变。
但见枪尖颤动,化作七点寒星,分刺张飞周身要穴。
这正是七探蛇盘枪的精髓——七虚一实,防不胜防。
张飞奋力格挡,还是被一枪点中手腕,蛇矛险些脱手。
就在赵云连战二将之际,关羽在高处看得分明。
见守军注意力都被东门战事吸引,他当机立断,亲率三千精锐骑兵,绕道突袭南门。
众将士随我来!
关羽青龙偃月刀向前一挥,一马当先。
胯下宝马快如闪电,转眼已至南门下。
守军措手不及,关羽大刀所向,无人能挡。
放火箭!
关羽一声令下,数千支火箭如飞蝗般射向城楼。
时值盛夏,天干物燥,城楼瞬间燃起熊熊大火。
浓烟滚滚,守军大乱。
城头之上,韩馥望着眼前的混乱,浑身颤抖。
这位统治冀州多年的老臣,此刻面色惨白如纸。
更让他绝望的消息接连传来:
东门方向,那个名叫赵云的白袍小将,竟以一人之力连败城中最强的颜良、张飞二将!
天亡我也!天亡我也!
韩馥仰天长啸,声音凄厉中带着无尽苍凉。
他踉跄后退两步,腰间佩剑一声掉落在地,溅起几点火星。
投降吧...开城...投降吧...
他喃喃自语,仿佛一瞬间苍老了十岁。
西门守将张合、高览很快收到了韩馥的投降命令。
张合握紧手中长枪,指节发白,最终长叹一声:
开城。
高览默然点头,眼中满是不甘,却知已无力回天。
沉重的西门缓缓打开,关羽军如潮水般涌入。
东门战场,刘备和韩元见败局已定,只得带着颜良和张飞率残部退往中山。
随着南皮城破,冀州战局尘埃落定,韩馥势力土崩瓦解。
关羽下令全军出击,兵发中山国。
…………
冀州,中山国,卢奴城。
刘备残部刚刚从南皮败退至此,士卒疲惫,军心涣散。
城头守军望着远处扬起的尘土,面色惶恐。
探马飞驰入城,急报如同惊雷:
报!关羽亲率五万大军,已过滹沱河,距城不足三十里!
太守府中,刘备面色憔悴,颜良、张飞等将肃立堂下。
简雍急声道:
主公,关羽来势汹汹,我军新败,不宜硬拼。不若暂避锋芒,退守常山。
张飞环眼圆睁:
军师何出此言!俺老张这就去会会那关羽,看他有何能耐!
颜良相对冷静:
翼德不可冲动。关羽新得冀州,士气正盛。我军当依托城防,以逸待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