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赵光义在军事会议室里,接受着现代军事理论的洗礼时。
隔壁的另一间会议室里,杨坚正在进行一场更高层级的战略研讨。
他面前的,是几位顶尖的制度史、经济史专家,还有一位头发花白的农业水利专家。
气氛没有军事会议室那么紧张,但讨论的内容,却更加深刻,更加关乎一个王朝的生死存亡。
“方教授,各位先生。”
杨坚没有客套,直接进入了主题。
“朕想知道,一个统一的王朝,在建立之初最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
方文中教授推了推眼镜,“陛下,依我们对历史上所有大一统王朝兴衰规律的研究来看,新朝建立之初,最重要的,不是开疆拓土,也不是彰显皇威。”
“而是四个字,休养生息。”
“具体来说,有三件大事,必须立刻着手去做。”
“其一,是清查人口,丈量土地,建立准确的户籍和土地黄册。”
方教授解释道,“这是国家税收的根本。”
“只有搞清楚了国家有多少人,多少地,才能制定出合理的税收政策,保证国库的稳定收入。”
“而且,这也能有效地抑制土地兼并。”
杨坚点了点头,这个道理他懂。
“其二,是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一位经济史专家接过了话头。
“陛下您所处的时代,刚刚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和战乱。”
“各地使用的货币、长度、重量、容量单位,想必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这严重阻碍了商品的流通和经济的发展。”
“必须用国家法令的形式,强制推行统一的标准,这样才能建立起一个全国性的统一市场。”
杨坚的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这个问题,他之前还真没有考虑得这么深。
他只是本能地觉得应该这么做,却没有意识到这背后对经济的巨大影响。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方教授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
“严防死守,绝对不能让那些在战乱中崛起的门阀世家,将手伸到国家的政权和经济命脉里来。”
“陛下,您应该清楚,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士族门阀的势力已经膨胀到了何种地步。”
“他们垄断了官场,霸占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甚至可以左右皇权的更替。”
“您的隋朝,之所以会二世而亡,固然有杨广暴政的原因。”
“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您和杨广的改革,比如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都严重触动了这些关陇贵族和山东士族的根本利益。”
“所以,当杨广失德,天下大乱的时候,他们非但没有出来维护隋朝的统治,反而成了推翻隋朝的主力。”
“李渊,就是他们推出的代言人。”
这番话在杨坚的脑海中炸响。
他之前只看到了杨广的暴政,看到了李渊的叛乱。
却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去思考过自己皇朝覆灭的深层原因。
他真正的敌人,不是李渊,不是李氏家族,不是某个具体的人。
而是一个盘根错错节,根深蒂固的庞大利益集团!
“那……依先生之见,朕该如何应对?”杨坚的声音沉了下去。
“打压,与拉拢,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方教授斩钉截铁地说道。
“对于那些冥顽不灵,试图挑战皇权的旧势力,要毫不留情地予以打击。”
“但同时,也要开辟新的上升通道,拉拢和培养新的政治力量,来制衡他们。”
“您已经开始推行的科举制,就是最好的一步棋。”
“您要做的,是进一步扩大科举的规模,让天下所有的读书人,无论出身高低,都知道,只要有才华,就能通过科举,进入朝堂,为陛下效力。”
“这样一来,天下的寒门士子,就都会站到您这一边。”
“他们,就是您对付那些老牌门阀的刀。”
杨坚静静地听着,一言不发,但眉头已经皱了起来。
他不仅要杀掉自己那两个不争气的儿子。
他还要向整个旧时代的门阀士族,宣战!
“那李渊李家呢?“杨坚问出了他一直耿耿于怀的问题。
“这个嘛……”屋里的几个教授互相对视了一眼。
“就得看您是什么样的需求了。”
“如果您当下只是想防患于未然,那就采用怀柔政策,明升暗降,将李氏家族与兵权分开,比如给李昞一个极高的荣誉爵位,但让其担任虚职,远离核心权力圈。”
“将李渊召入宫中,授予一个听起来很荣耀的侍卫官职,但实质是将其作为人质放在眼皮底下看管。”
“李世民嘛。”几人都顿了一下。
李世民他们也都是见过的,这位天可汗当真是个雄主,是个好君主啊,这手心手背都是肉。
这这这,他们现在真像是在搞背刺。
方文中咳了一声,“我个人认为贞观陛下当真是人才,放掉了可惜,或可将公主嫁于李世民,通过政治联姻,将李家与杨家绑在一起。”
“若您有心将版图向外扩扩,李世民是一杆极好的长枪。”
“现在时间还早,若您能将士族门阀的问题压下来,李家其实也不足为惧,李世民出生长大还早,一切都是未知数。“
杨坚久久不语,出神地拿着笔在纸上画着无意义地线条,突然他一顿,在纸上点了一个点,“朕知道了。”
没人知道他到底做下了何种决定。
“除了制度,朕还想问问民生。”
杨坚将目光,投向了那位一直没说话的农业水利专家。
“朕在未来,看到了两种神物,玉米和土豆。”
“朕已经带了种子回去。”
“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快速地提升粮食产量,让百姓尽快地从战乱的饥饿中恢复过来?”
那位老专家一听到这个,立刻就来了精神,终于到他了。
“陛下,您问到点子上了!”
“除了引进高产作物,想要提高粮食产量,关键就在于水利和肥料!”
老专家走到一张巨大的全国水系地图前。
“我们分析了您那个时代的气候和地理条件。”
“北方地区,最大的问题是干旱缺水。”
“而南方地区,则经常面临洪涝灾害。”
“所以,在北方,要大力兴修水库、灌渠,推广坎儿井这样的节水灌溉技术。”
“而在南方,则要加固堤防,疏浚河道。”
“尤其是您看到的那条大运河……”
老专家指着地图上那条贯通南北的蓝色线条。
“杨广修运河,功在千秋,罪在当代。”
“他的问题,不是不该修,而是修得太急,太不计成本,滥用民力。”
“如果陛下您来规划,完全可以分阶段进行。”
“先修通济渠和邗沟,连接黄河与淮河、长江,打通南北的漕运,保证粮食和物资的运输。”
“这个过程,可以持续十年,甚至二十年,以工代赈,让百姓在建设中获得收入,而不是无休止的服役。”
“至于肥料……”老专家又拿出几张图表,“传统的农家肥,效率太低。”
“我们建议,您可以鼓励百姓养猪,猪粪是最好的有机肥料。”
“同时,在南方推广种植一种叫做紫云英的植物,它可以在冬季休耕时种植,翻入土中,可以极大地增加土壤的肥力。”
杨坚听得入了迷,清查人口、统一货币、打压门阀、推广科举、兴修水利、改良肥料……
一个清晰的治国路子,在他脑子里一点点成型。
他看着眼前的这些现代专家,里头一次对这个陌生的后世,生出了些佩服。
这帮人看着手不能提肩不能挑,可他们脑子里的东西,足够改变一个国家的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