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之心”项目竞选答辩的日子,在一个晴朗的冬日如期而至。
竞选地点设在洛青山工作室位于cbd顶层的会议室。巨大的落地窗外是繁华的城市天际线,室内则是极简的灰白色调,充满了严谨而专业的艺术气息。
长长的会议桌一侧,坐着此次竞选的评审团。除了主位上面容清癯、眼神锐利的洛青山大师本人,还有项目资方代表、建筑界资深学者,以及两位知名的艺术评论家。气氛庄重而肃穆。
苏晚被安排在中间顺序入场。她穿着一身得体的燕麦色西装套裙,长发在脑后挽成一个利落的发髻,脸上化了淡妆,遮掩住连日熬夜的疲惫,只留下一双清澈而坚定的眼眸。
在等候区,她看到了其他几位竞争者。有在国内声名显赫的中年画家,也有带着整个团队前来、气场强大的艺术工作室代表。他们的目光或审视,或淡漠地掠过她这个看起来过分年轻且“单薄”的对手。
苏晚深吸一口气,握紧了手中的资料夹,那里面有她和顾晏舟反复推敲、完善后的计划书。她没有理会那些目光,只是在心中最后一次默念自己的阐述逻辑。
“下一位,苏晚女士。”工作人员叫到了她的名字。
她站起身,步履平稳地走进会议室。在评审团前方站定,微微鞠躬。
抬起头时,她的目光不经意地扫过会议室后方角落的阴影处。那里,一个穿着黑色大衣的挺拔身影随意地靠在墙边,几乎与背景融为一体。是顾晏舟。他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进来了,此刻正双臂环胸,目光沉静地落在她身上。
他没有给她任何暗示或鼓励,只是在那里,像一个沉默的守护者。
但苏晚的心,却因这无声的存在而奇异地安定了下来。
洛青山大师抬了抬手,示意她可以开始。
苏晚打开投影,将自己精心准备的concept Art(概念图)投射在幕布上。那是一片流动的、仿佛汇聚了城市昼夜与呼吸的蓝色星旋,与建筑空间的曲线完美融合,既充满了未来感,又蕴含着东方的哲思与诗意。
她没有看稿子,目光平静地扫过在场的每一位评审,声音清晰而稳定地开始阐述:
“各位评审好,我的创作主题是‘呼吸的韵律’。我认为,一座伟大的建筑不仅仅是冰冷的空间,它应该拥有自己的生命节奏,与在其中活动的人,与这座城市,同频共振……”
她从城市文化脉络谈到空间光影互动,从所选特殊材料的感官效应讲到色彩对公众情绪的引导。她的阐述,不仅有艺术家的感性想象,更融入了经过顾晏舟点拨后、对功能性、可持续性和公众参与度的理性思考。
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既有高度,又接地气。
当她讲到如何通过特殊的矿物颜料在不同光线角度下呈现色彩变幻,以模拟城市从黎明到黄昏的光影流转时,一位资深的艺术评论家微微颔首,眼中露出了欣赏的神色。
当她谈及预留的“公众共创”区域,让市民也能参与艺术构建时,资方代表的坐姿明显向前倾了些许,显示出浓厚的兴趣。
整个阐述过程,她始终保持着自信从容的姿态,偶尔用手势强调重点,眼神明亮而专注,仿佛整个人都在发光。
洛青山大师一直沉默地听着,锐利的目光时而看向幕布,时而落在苏晚身上,手指无意识地轻叩着桌面,看不出喜怒。
阐述结束,进入提问环节。评审们的问题一个接一个,有些甚至相当尖锐刁钻。苏晚虽然内心紧张,但凭借着对作品的深度理解和充分的准备,均能应对自如,回答得有条不紊,偶尔冒出的机敏与幽默,甚至还缓和了现场过于严肃的气氛。
她没有注意到,角落里的顾晏舟,唇角在她巧妙化解一个关于预算的超纲问题时,几不可见地向上弯了一下。
答辩结束,苏晚再次鞠躬。
“感谢各位评审,我的阐述完毕。”
她收拾好资料,在评审们或深思或探究的目光中,平静地走出了会议室。
门在身后合上,隔绝了内外的世界。
她靠在走廊冰凉的墙壁上,这才后知后觉地感觉到腿有些发软,手心也因为紧张而沁出了薄汗。
但一股巨大的、酣畅淋漓的成就感,随之涌了上来。无论结果如何,她尽力了,她完整地、毫无保留地展现了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诚意。
顾晏舟不知何时走到了她身边,没有说话,只是将一瓶拧开了盖子的矿泉水递到她面前。
苏晚接过,喝了一口,冰凉的水滑过喉咙,滋润了她因长时间说话而干涩的嗓子。她抬起头,对他露出一个如释重负又带着点小得意的笑容,眼睛亮晶晶的:
“我讲得怎么样?”
顾晏舟低头看着她,看着她脸上因激动而泛起的红晕,和那双比窗外阳光更璀璨的眼眸,深邃的眼底掠过一丝极淡的、却真实的笑意。
他抬手,极其自然地替她将一缕散落下来的碎发别到耳后,声音低沉:
“很好。”
初露锋芒,锐不可当。
他看到了一个, beyond “顾太太” 的,正在冉冉升起的,艺术家苏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