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镇的秋天,天空高远澄澈,阳光变得温煦。一个寻常的中午,店里客人不多,弥漫着一种慵懒闲适的气氛。这时,一位特殊的客人,在一位年轻女孩的搀扶下,缓缓走了进来。
那是一位满头银发、梳得一丝不苟的老奶奶,穿着洗得发白但十分整洁的深蓝色布衣,手里拄着一根磨得光滑的木拐杖。她的腰背有些佝偻,眼神似乎也不太好,进店后,由孙女扶着,慢慢地、摸索着在靠窗的一张桌子旁坐下。
女孩轻声帮老奶奶点了一碗最朴素的阳春面,外加一小碟“忆奶奶卤豆干”。点完后,女孩歉意地对我们笑了笑,低声道:“奶奶年纪大了,牙口和胃口都不太好,就喜欢吃点软和、有味道的小菜。”
面和豆干很快准备好,由小辉端了上去。老奶奶吃得很慢,每一口都细细地咀嚼,仿佛在品尝着什么珍馐美味。当她用微微颤抖的筷子夹起一块褐色的卤豆干,小心翼翼地送入口中后,咀嚼的动作却突然停了下来。
她握着筷子的手停顿在半空,微微颤抖着。然后,她抬起头,浑浊的眼睛努力地向着柜台我们的方向“望”过来,声音带着老年人特有的沙哑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试探着问:“老板……请问……这、这卤豆干的味儿……是、是不是加了……加了‘十里香’?”
她这话声音不大,却像一颗小石子,在后厨我们几个人的心里投下了层层涟漪。我们彼此交换了一个惊讶的眼神。十里香这东西,知道它别名的人本就不多,而能在这经过多次调整、味道已然十分融合的“忆奶奶卤豆干”里,一口就尝出那一丝极其隐晦的、属于山奈的独特辛香气息,这需要何等敏锐的味觉和深刻的记忆?!
苏琪反应最快,她立刻放下手中的活计,用围裙擦了擦手,快步走到老奶奶桌旁,蹲下身来,让自己的视线与坐着的老人齐平,放柔了声音问道:“奶奶,您说得对,我们的卤水里,确实加了一点点山奈,就是您说的‘十里香’。您……您的舌头真灵,这都能尝出来?”
老奶奶听到苏琪肯定的回答,那双原本有些黯淡的眸子,仿佛瞬间被注入了光彩,亮了一下。她伸出布满皱纹的手,摸索着抓住苏琪的手腕,力道不大,却带着一种急切,喃喃地道:“是了……是了这个味儿……错不了……我娘以前……以前做卤味的时候,也会悄悄地放上一点点……她说这个能提香,能去浊气,能让卤味的魂儿更透亮……多少年了啊……多少年没再尝到过这个味儿了……”
老人家说着,声音哽咽起来,眼角渗出了浑浊却晶莹的泪花,顺着深深的皱纹滑落。她仿佛通过这一小块普通的卤豆干,瞬间穿越了数十年的光阴,回到了童年,回到了母亲那间弥漫着食物香气的小厨房,回到了那个有娘疼、有家味的年代。
苏琪的眼圈也“唰”地一下红了。她反手紧紧握住老奶奶那双枯瘦却温暖的手,仿佛通过这奇妙的味道纽带,连接上了另一段关于母爱、关于家族、关于逝去时光的深沉记忆。那一刻,什么古今结合的创新,什么大赛获奖的荣誉,什么餐饮流行的理念,都显得那么苍白和微不足道。食物最原始、最根本的力量,不就是承载记忆,传递情感,温暖人心吗?这比任何技法、任何概念都更直击灵魂。
女孩在一旁轻声解释,原来老奶奶年轻时,她母亲做的卤味在附近是出了名的好吃,里面就有一味独特的香料,后来才知道叫山奈。母亲过世后,老奶奶尝试过很多卤味,却再也找不到那个记忆深处的味道,直到今天,在这家偶然进来的小店,这熟悉的味道竟然奇迹般地重现了。
这件事,像一场温润而深刻的秋雨,深深浸润了苏琪的心田。她不再仅仅将《林氏食珍》视为提升技艺、创新菜品的工具书,更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与细腻情感的古法味道,以一种更贴近现代人生活、更容易被接受的方式,温和地传承下去,让更多像这位老奶奶一样的人,有机会重新邂逅记忆里的那份感动,慰藉那份或许连本人都已模糊的乡愁。
这份触动,激发了苏琪新的灵感。她将目光投向了《林氏食珍》中关于面点的一部分记载,那里提到了一种利用老面肥、需要长时间自然发酵的古老方法,成品馒头口感扎实,麦香浓郁,带有天然的微酸回甘。
“我们来做馒头吧!”苏琪突然宣布,“做一种有‘古早味’的,健康的馒头!”
她决定尝试将这种古法老面发酵,与现代人追求的健康饮食理念结合,研发一款“古法杂粮开花馒头”。她选用了全麦粉、少量的玉米粉和荞麦粉,保留了麸皮,用自己培养的老面肥作为引子,经过长达十多个小时的低温慢发酵。揉面时,她格外注意手法,追求那种“面光、盆光、手光”的境界,说这样馒头才会有灵性。
蒸制的过程也充满了期待。当笼屉揭开的那一刻,热气腾空而起,露出了一个个胖乎乎、憨态可掬的馒头。最神奇的是,每一个馒头的顶部,都自然开裂,绽放出三四道不规则的口子,像一朵朵怒放的石头花,露出了内部细腻而充满弹性的组织。那浓郁的、带着阳光味道的麦香和淡淡的发酵酸香,瞬间俘获了所有人的嗅觉。
苏琪小心翼翼地将第一批成功的“开花馒头”取出,趁热免费送给店里喝茶闲聊的老街坊们品尝。
张大爷接过一个,掂量了一下,咧开嘴笑:“嗬!这馒头实在!有分量!”他掰开一块,看着里面密实的孔洞,放入口中,仔细咀嚼,连连点头:“嗯!有嚼劲!香!是以前那个馍味儿!比现在外面卖的那些软趴趴、一捏就剩一小团的‘棉花枕头’好吃多了!”
李婶也小口尝着,眼中流露出怀念:“吃着这个,不知怎么的,就想起我小时候,我奶奶用大灶台蒸的那一锅锅冒着热气的馍了……那时候没啥好东西,就觉得这馍是天下最香的主食。
王奶奶则笑着说:“这馒头看着就喜庆,开了花,好兆头!明天我孙子考试,我得买几个回去,讨个‘开花结果’的好彩头!”
看到自己用心还原的古法味道,不仅得到了味觉上的认可,更勾起了大家心底温暖的记忆,甚至被赋予了美好的寓意,苏琪脸上露出了前所未有的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