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部里,张百川、黎昱、陈榘、肖桦四人围着火盆坐着,。
“这么说,这个弗里茨应该是没问题了?”黎昱拨弄着一块炭火,抬头看向刚汇报完的敌工部小刘。
小刘语气却很肯定:“政委,我们反复核实了,他全名弗里茨·霍夫曼,以前在克虏伯工厂担任高级工程师,不是那个克虏伯家族的人,但技术是一流的。因为公开反对纳粹的犹太人政策,帮助过一些犹太裔同事,受到盖世太保的调查和迫害,三年前被迫离开德国。他先到了上海,后来辗转到了青岛,一直想找机会为反法西斯力量做点事。他说日本和德国是盟国,都是侵略者,帮助中国打败日本,就是在打击法西斯。”
陈榘露着兴奋:“好啊,这是个有骨气、明事理的国际友人,司令员,咱们这回真是捡到宝了,”
张百川拿起小刘带回来的几页信纸,上面是弗里茨用德文写的关于山东军区现有兵工能力的一些初步看法和建议,旁边有翻译过来的中文。他看得很慢,很仔细。
肖桦沉吟道:“背景清楚了,动机也合理。不过,保密工作和思想工作不能松懈。要给他配可靠的助手和翻译,生活上照顾好,但要约法三章,研究所的核心区域和我们的核心机密,必须严格管理。”
张百川终于放下信纸,看向小刘:“老肖说得对。你跟他接触,觉得这个人怎么样?好相处吗?”
小刘想了想,回答道:“司令员,弗里茨先生有点知识分子的脾气,说话比较直接。但对技术极其认真,我给他看我们复装的子弹,他拆开看了好久,说虽然材料差了点,但工艺想法很巧妙,夸我们的工人是‘被埋没的艺术家’。他对我们能在这公艰苦的条件下坚持生产,很佩服。”
黎昱笑了:“有本事的人,有点脾气正常。只要他是真心实意帮我们打鬼子,我们就给他足够的尊重。”
张百川说道:“做好准备。明天我们去见见这位弗里茨·霍夫曼先生。”
第二天,弗里茨还是那身旧西装,但浆洗得干净了些,外面套了件八路军的灰布棉袄,显得有些突兀。他正站在一个简易的锻炉前,看着老师傅用土法处理一段钢轨,比划着说着什么,旁边的翻译小赵忙不迭地转述。
看到张百川一行人走来,弗里茨停下话头,迎了上来。
“张将军,黎政委,陈参谋长,肖主任。”他的中文依旧生硬,但努力保持着礼貌。
“霍夫曼先生,在这里还习惯吗?”张百川和他握了握手,直接问道。
弗里茨指了指周围的车间:“条件比我想象的还要艰苦。但是,”他话锋一转,语气带着一种技术人员的坦诚:“这里的人,有精神,有想法。张将军,我看了你们复装的子弹和制造的手榴弹,很有创造力。但是,这还不够,远远不够。”
他转身从旁边的工作台上拿起一颗复装的步枪子弹,又拿起一颗缴获的原装日本三八式步枪子弹,并排放在手心:“你们看,我们的弹头,用的是熔化的铜钱,甚至有时候是捡来的弹壳融了重铸,材质不均匀,硬度不够。日本的这颗工艺稳定。我们的子弹,打出去精度差,远了就飘,而且容易卡壳。”
他又指向不远处一堆刚浇铸出来的手榴弹壳:“铸铁质量不行,太脆,破片效果不好。引信的发火率,也只有百分之七十左右。”
陈榘忍不住问道:“霍夫曼先生,这些问题,有办法解决吗?”
“有,但需要基础。”弗里茨语气肯定,“需要好的钢材,需要稳定的化工原料,需要更精密的加工设备。比如造炮,炮钢是最大的难题。以咱们现有的坩埚炼钢,温度不够,杂质太多,承受不住更高的膛压。”
张百川静静地听着,然后问:“如果我们能搞到更好的钢材,比如,扒来的铁轨,或者从敌人那里缴获的特定零件,你能想办法把它们变成合格的炮钢吗?”
弗里茨思考了一下,走到一张铺开的大图纸前,那是他带来的轻型山地榴弹炮的部分结构图:“可以尝试。需要重新设计热处理工艺,可能需要多次锻打,消除内应力。但这需要时间,需要反复试验,而且,失败的可能性很大。”
他抬起头,看着张百川,蓝色的眼睛里没有任何回避:“张将军,我必须坦白告诉您,在这里造出真正可靠的火炮,非常困难,可能需要一年,甚至更久。而且,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些资源如果用来生产更多的手榴弹和复装子弹,短期内对部队的帮助可能更大。”
张百川与黎昱、陈榘、肖桦交换了一下眼神。
黎昱开口:“霍夫曼先生,我们明白你的意思。但是,眼光要放长远。我们八路军不能永远靠着缴获敌人的武器来打仗。我们需要有自己的‘家底’,需要有能让敌人害怕的利器。困难再大,我们也得试一试。”
陈榘接话:“对,我就不信这个邪,当年我们连子弹都不会复装,现在不也能造手榴弹了?设备没有,咱们从鬼子手里缴获,材料不够,咱们想办法搞,霍夫曼先生,你就放心大胆地干,需要什么,开单子,我们想办法,”
弗里茨看着眼前这几位八路军的领导人,他们脸上没有一丝一毫对困难的畏惧,只有一种近乎固执的决心。他沉默了片刻,深吸了一口气,说道:“我明白了。既然你们有这样的决心,我愿意尽我所能。”
他指向图纸上的炮闩部分:“当前最紧迫的,不是直接造炮,而是先解决基础。我建议,第一步,改进炼钢炉,至少要让温度再提高两百度。第二步,利用现有设备,试制合格的炮管钢材样品,哪怕只能做出短短的一截,进行测试。第三步,同步研究炮弹的生产工艺,没有合格的炮弹,有炮也没用。”
张百川点了点头:“就按你说的办。从现在起,正式聘任你为我们山东军区军械研究所技术顾问,兼任火炮研发负责人。研究所的人员、设备,优先保障你的研发需求。有什么困难,直接找陈参谋长,或者找我。”
弗里茨愣了一下,似乎没想到任命来得如此直接和信任。他用郑重的语气说:“谢谢你们的信任,张将军。我会尽快拿出一份详细的研发计划和时间表。”
就在这时,兵工厂的李师傅兴冲冲地跑过来,手里拿着一个木盒:“司令员,政委,你们看,我们用新法子试制的第一批子弹,完全自产的弹壳和弹头,”
木盒打开,里面是几十颗子弹,看起来比之前复装的要规整得多。
张百川拿起一颗,掂了掂,问道:“试过了吗?”
“试了试了,”李师傅脸上笑开了花:“挑了十发试射,比咱们以前复装的强多了,基本不卡壳,打出去也稳当,”
弗里茨也拿起一颗,仔细看了看弹壳底部不太规则的压印,又用手捻了捻弹头,难得地露出了一丝笑容:“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虽然离标准还有距离,但证明了方向是对的。材料,还是关键。”
张百川将那颗子弹紧紧握在手心,他看向弗里茨,又看向周围那些满脸期盼的工人和技术人员,最后目光落在黎昱、陈榘、肖桦身上。
“听到了吗?这是一个开始。”他带着期盼:“咱们的兵工厂已经开始正规化了,接下来,就是往里面加好钢,淬好火,”
他转向弗里茨:“霍夫曼先生,兵工厂以后就要多辛苦你了。”
弗里茨点了点头,目光重新投向了那张复杂的火炮图纸,眼神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