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刚把梁山校场的木桩染成淡金色,带着露水的草叶还泛着微光,二十架改良连弩就已整整齐齐摆在场边。精铁打造的杠杆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光,旋转弹仓里装满削尖的木箭,箭羽清一色是黑色的鸦羽,像一排蓄势待发的银蛇,透着凌厉的气息。弟兄们围在周围,有的踮脚张望,有的小声议论,眼神里满是期待;连平时最沉稳的林冲,都忍不住弯腰伸手摸了摸弩身,指尖划过光滑的杠杆时,还轻轻掂了掂重量,感受着新武器的质感。
“都安静点!” 宋江站在校场中央,手里握着一面红色令旗,旗面在晨风中轻轻飘动,他的声音里满是振奋,“咱们今天试射新弩,不只为测射程,还要看连续发射的速度和精准度。要是真像西西说的那样厉害,以后守梁山就多了份硬底气!” 自从改良连弩的消息在梁山传开,整个山寨都盼着这一天 —— 王大叔拄着拐杖来了,站在人群后面,手里攥着块干净的粗布,时不时探头往前看,想等试射结束帮着擦弩身;连刚入山的小弟兄们,都搬来小凳子坐在外围,眼睛亮晶晶地盯着新弩。
我蹲在第一架连弩旁,最后一次检查关键参数:杠杆角度已调整到 30 度,这个角度经过计算,能最大化省力又不影响瞄准;弹仓卡槽特意加深了半寸,防止箭在旋转时脱落;弩弦也换成了新鞣制的牛筋,比原来的麻绳更有弹性,还在弦上涂了层蜂蜡,减少摩擦。007 蹲在我旁边,手里拿着折叠木尺和简易计时器 —— 计时器是用竹筒和细沙做的,能精准到 “息”;她的本子上已经画好了试射记录表,上面清晰列着 “射程、射速、精准度” 三个项目,每个项目下都留了空白,等着填写实测数据。
“谁先来试射?” 宋江的令旗在空中一挥,目光扫过全场。李逵第一个往前冲,板斧往腰间一挂,大步流星地走过来,粗布褂子敞开着,胸口的肌肉随着步伐绷得紧紧的,脸上满是跃跃欲试:“俺来!俺力气大,肯定能把新弩的力道都是出来,让大伙看看这玩意儿到底多厉害!” 他说着就伸手去握连弩的把手,却被林冲伸手拦住,动作干脆又带着几分谨慎。
“别急,先听西西讲清操作方法。” 林冲的声音沉稳,手里拿起一根细木棍,对着连弩的结构比划起来,“新弩有杠杆和弹仓,跟老弩的用法完全不一样,弄错了不仅射不准,还可能伤着自己。你看,这杠杆得往下压才能上弦,听到‘咔嗒’声就是卡紧了;弹仓会跟着自动旋转,扣扳机的时候别太用力,稳住手腕,免得箭偏了。” 他边说边演示,木棍模拟杠杆下压的动作,让大家看得更清楚。
我点点头,从地上拿起连弩,给所有人做实操演示:“先双手握住弩身,右手压下杠杆,直到听到‘咔嗒’声,这就是上弦成功;然后左肩顶住弩托,右眼瞄准目标,扣动扳机就行。第一支箭射出去后,弹仓会自动转到下一支箭的位置,不用手动装箭,直接扣扳机就能射第二支,一次能连续射五支。” 说着,我对准远处五十步外的木桩,缓缓压下杠杆,“咔嗒” 声清晰可闻;再屏住呼吸瞄准,手指轻轻扣动扳机 ——“咻” 的一声,木箭像一道黑影划破晨光,稳稳扎进木桩中心,箭尾还在嗡嗡震颤,带着强劲的力道。
“好!射得真准!” 周围的弟兄们立刻欢呼起来,有的拍手,有的叫好;王大叔更是激动得用拐杖敲了敲地面,“咚咚” 声里满是欢喜:“这箭飞得又快又稳!比老弩快多了,俺刚才都没看清箭的影子!” 小弟兄们也跟着欢呼,小凳子被踢得挪动了位置都没察觉,眼里只有那支扎在木桩中心的箭。
李逵看得眼热,赶紧从我的手里接过连弩,学着我的样子双手握弩,用力压下杠杆。他力气大,杠杆压得又快又猛,“咔嗒” 声格外响,虽然动作有些生疏,却也成功上了弦。他深吸一口气,把弩托顶在肩上,眯起一只眼瞄准木桩,手指猛地扣动扳机 —— 第一支箭偏了,擦着木桩边缘扎进地里,箭尾还在晃动;可他没慌,想起林冲说的 “稳住手腕”,调整了姿势,立刻扣动第二下扳机,这次箭稳稳扎进木桩,虽然没在中心,却也落在靶心周围的红圈里。
“俺就说俺能行!” 李逵兴奋地大喊,粗嗓门震得周围的草叶都动了动,他接着连续扣动扳机,剩下的三支箭在眨眼间射完,有两支精准扎在靶心红圈里,一支落在边缘的黄圈里。他放下连弩,抹了把额头上的薄汗,黝黑的脸上却笑得格外灿烂:“这新弩真省力!俺刚才压杠杆,比拉老弩轻松多了,射五支箭胳膊都不酸;要是老弩,射两支胳膊就麻得抬不起来了!”
接下来,林冲、武松、时迁都轮流上前试射。林冲的动作最标准,他常年练枪,对 “瞄准” 和 “稳劲” 格外有心得:双手握弩时手腕纹丝不动,压杠杆的力道均匀,扣扳机的瞬间连肩膀都没晃一下,五支箭有四支扎在靶心最中心的黑点上,射程还比李逵远了十步,达到一百一十步;武松的力道大,压杠杆时几乎不用费力,箭扎进木桩的深度比别人深半寸,射速也最快,五支箭只用了三息时间,箭与箭之间的间隔均匀,看得周围人都忍不住叫好;时迁身手灵活,虽然力气不如李逵、武松,却能快速调整姿势,他还特意试了 “移动靶”—— 围着木桩快步跑,边跑边瞄准射击,居然也有三支箭命中靶心,看得小弟兄们都拍着小凳子欢呼。
校场边的欢呼声越来越响,连王大叔都忍不住走过来,在我的搀扶下握住连弩。他的手有些抖,却紧紧攥着弩身,我帮他调整好姿势,教他轻轻压下杠杆 —— 出乎意料,老人居然稳稳地压到底,听到 “咔嗒” 同时,眼里闪过一丝惊喜。他慢慢把弩托顶在肩上,瞄准木桩后,手指缓缓扣动扳机,箭虽然只射了八十步,却也稳稳扎在了木桩的黄圈里。老人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用手里的粗布轻轻擦了擦弩身,语气里满是欣慰:“俺这辈子都没想过,自己这把老骨头也能拉得动连弩,还能射中靶子!这新弩真是个好东西,俺以后也能帮着守寨门了!”
试射到一半,007 突然举起手喊停,手里的计时器还在滴溜溜转:“咱们得测测极限射程!之前理论计算的最大射程是三百步,现在试试实际能射多远,看看理论和实战差多少!” 弟兄们立刻忙活起来,几个力气大的弟兄抬着木桩往校场尽头挪,从一百步到两百步,再到两百五十步,每挪一次,就有人上前试射一次,记录下每次的射程数据;小弟兄们则跑前跑后帮忙递箭,整个校场忙而不乱,透着一股热闹的干劲。
当木桩最终挪到三百步远时,校场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 这是老弩射程的三倍,之前没人相信连弩能射这么远,连张铁匠都凑过来,手里还拿着铁锤,想看看自己打造的零件到底能不能撑住这么远的射程。林冲深吸一口气,走到最中间的一架连弩前,活动了一下手腕,双手稳稳握住弩身,压杠杆时特意控制了力道,让弩弦均匀受力;瞄准的时候,他还眯眼观察了一下风向,轻轻调整了弩身的角度,扣动扳机的瞬间,所有人的目光都跟着箭飞了出去 —— 木箭像一道流星,在空中划过一道流畅的弧线,最终 “噗” 的一声,稳稳扎进了三百步外的木桩!
“中了!真中了!” 校场瞬间沸腾起来,李逵举着板斧原地转圈,大喊的声音震得周围的树叶都沙沙响;时迁兴奋地爬上旁边的老槐树,对着远处的水泊大喊:“新弩能射三百步!比老弩远三倍!以后敌人再敢来,俺们在梁山寨墙上就能射着他们,让他们连寨门都摸不到!” 王大叔激动得用粗布擦了擦眼睛,嘴里念叨着:“好啊,好啊,梁山有救了,百姓也能安心了!”
我和 007 赶紧凑到记录册前,把实测数据一一填进去:射程最远达到三百一十步,比理论计算值还远十步;连续发射速度最快的是武松,三息射完五支箭,是老弩射速的五倍;精准度在两百步内误差不超过一尺,完全能满足实战中 “射中敌人躯干” 的需求。007 用炭笔把数据写在本子上,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格外轻快,她笑着说:“理论算的是三百步,实际能射三百一十步,是因为新换的牛筋弩弦弹性比预期好,加上今天晨风顺风,杠杆角度也调得刚好,这就是理论结合实战的效果,比单纯算参数管用多了!”
宋江走过来,弯腰看着木桩上密密麻麻的箭孔,又拿起记录册仔细翻看,手指划过 “三百一十步” 的数字时,语气里满是感慨:“以前总觉得老弩能射百步就不错了,没想到新弩能射三百多步,还能连续发射,这都是西西和 007 的功劳!要是没有你们带来的现代知识,咱们哪能有这么厉害的武器?梁山能有你们,是弟兄们的福气,也是百姓的福气!”
吴用扇着羽扇,也点头称赞,眼神里满是赞许:“这就是‘知识改变战局’啊!以前打仗靠的是弟兄们的力气和不怕死的勇气,输赢全看谁更猛;现在有了新弩,咱们靠的是智慧和技术,就算遇到比方腊更强的敌人,也能靠新弩守住梁山,不用再让弟兄们白白牺牲!” 他说着,还特意看了看周围的弟兄们,像是在提醒大家,知识和勇气一样重要。
试射结束后,弟兄们还围着新弩不肯走,热烈地讨论起来:有的问 “能不能在弩上装个瞄准镜,看得更清楚”,有的提议 “要是在箭头上涂毒,杀伤力就更大了”,还有的想把新弩改良成 “能射火箭的”,这样晚上也能用来防守;小弟兄们则围着时迁,让他再演示一遍 “移动射靶”,场面热闹得像过节。直到夕阳西下,把校场的影子拉得很长,宋江催了好几次,大家才恋恋不舍地离开,走的时候还不忘回头看一眼新弩,仿佛多看一眼就能多学些技巧。
我坐在校场边的草地上,手里握着一把新弩,指尖还留着扣扳机时的细微触感。以前在学校里学 “杠杆原理”“力学计算” 时,总觉得那些公式只是纸上谈兵,除了应付考试没什么用;可现在看着三百步外的木桩,看着弟兄们兴奋的笑容,看着王大叔欣慰的眼神,才真正明白理论知识的价值 —— 它能把 “不可能” 变成 “可能”,能让老旧的传统武器焕发新生,能让守护家园的力量变得更强大,更能让身边的人看到希望。
007 走过来,递过来一块烤红薯,红薯皮烤得焦香,还带着点温度,是王大叔特意留的:“快吃吧,忙了一上午,肯定饿了。你看,这次试射比预期的还好,理论算的射程是三百步,实际能超十步,说明咱们还有优化的空间 —— 比如把弩弦再调紧点,或者把箭尾做得更流线型,减少空气阻力,说不定能射得更远;还能在弹仓里加个定位扣,让箭旋转时更稳。” 她边说边在本子上画草图,眼里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我接过红薯,剥掉焦黑的外皮,咬了一口,甜丝丝的暖流顺着喉咙往下滑,暖了整个胸口,也驱散了一上午的疲惫。远处的水泊被夕阳染成金色,波光粼粼;校场中央的木桩上,新弩射出的箭还牢牢扎在上面,像一个个胜利的印记,见证着知识与实战的结合。我知道,这次试射不仅验证了新弩的威力,更让弟兄们真正相信了现代知识的力量 —— 以前大家对 “杠杆”“弹仓” 只是好奇,甚至有些怀疑,现在却真切地看到了成效,这种从 “怀疑” 到 “信任” 的转变,比任何武器都更珍贵。
傍晚,我和 007、林冲一起把试射数据整理成 “新弩实战手册”。手册里详细记录了不同人试射的参数 —— 李逵的射程、武松的射速、林冲的精准度,还标注了 “力气大的人适合远射”“身手灵活的人适合移动射”;优化建议里写了 “弩弦调紧方案”“箭尾改良设计”;林冲还特意加了一条 “实战部署建议”:“把新弩分在东西南北四个寨门,每个寨门五架,安排专人操作,遇到敌人进攻时,先远距离射击消耗敌人,再近距离用刀枪防御,形成‘双重防线’,让敌人攻不进来。”
王大叔也来帮忙,他把二十架新弩都擦得干干净净,连杠杆的缝隙都用细布擦了一遍,还在杠杆的握柄处缠了防滑的布条,笑着说:“这样冬天天冷手滑,弟兄们操作也不影响,能多射几支箭,多打几个敌人。” 他的动作很轻,像在照顾自己的孩子,眼神里满是珍视,仿佛这些新弩不是武器,而是守护梁山的希望。
月光洒在校场的新弩上,泛着柔和的光;弟兄们还在聚义厅里讨论怎么用新弩守梁山,有的说 “要在寨门旁设隐蔽的弩位,打敌人个措手不及”,有的说 “要教更多人操作新弩,让老人小孩都能帮忙”,没人再提 “老弩”,仿佛新弩已经成了梁山的新守护者,成了大家心中的底气。
我站在月光下,手里握着厚厚的 “新弩实战手册”,心里满是踏实。这次试射让我明白:现代知识赋能传统武器,不是简单地 “加零件”“改结构”,而是 “理论与实战的深度结合”—— 只有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参数,根据使用者的特点优化设计,才能让知识真正落地,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在 “现代赋能?绝境成长” 的路上,我们不再是 “纸上谈兵” 的学生,而是能把知识变成守护家园的力量、变成弟兄们信任的伙伴。
以后不管遇到多强的敌人,不管面临多险的绝境,我们都有信心用新弩、用智慧守住梁山。因为我们知道,知识是最强大的武器,团结是最坚固的防线,而我们,已经学会了把两者紧紧结合起来,一起在成长的路上,守护好这个充满温暖与希望的家,让 “替天行道” 的杏黄旗,永远飘扬在水泊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