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接过 007 手里的 “梁山日志”,在她的字迹旁补充:“团队支撑是绘就蓝图的笔,使命觉醒是照亮前路的灯。有弟兄同心,有村民相帮,这张图定能从麻布走向现实。” 月光洒在日志纸页上,字迹仿佛也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
深夜的聚义厅依旧亮着灯,宋江还在对着 “新梁山图” 琢磨。他手里的炭笔在图边轻轻标记,时不时俯身测量尺寸,嘴里小声念叨:“了望塔得再往高处挪些,能看见水泊全貌;学堂窗户要朝南开,冬天暖和……” 细微的调整,藏着对每个人的牵挂。
第二天天还没亮,梁山就热闹起来。林冲带着三个会木工的弟兄,扛着木尺和图纸去选练兵场地址。他们在山前空地上来回丈量,用石灰粉画出边界线,林冲蹲在地上标注:“这里做长枪练习区,那边留着练新弩,中间得空出块场地练近战。”
武松则带着十几个年轻弟兄去水泊边。他们先清理岸边的杂草和碎石,再把提前备好的木板搬到水边。“先搭个临时栈桥,” 武松擦了擦汗,指着水面,“等夯实地基,再铺厚木板,保证能过拉粮的小车。” 弟兄们齐声应和,干劲十足。
时迁和几个手巧的弟兄背着斧头进了山。他们专挑粗细均匀、没有虫蛀的老竹子砍,每根竹子都量好长度才放倒。“储物棚要结实,竹子得选老的,” 时迁拍着一根竹子,“这根够粗,能做主梁,编出来的架子肯定稳。”
我和 007 拎着教材去村里时,孩子们已经在老槐树下等着了。扎羊角辫的小花跑过来,举着张婆婆做的布书包:“姐姐,俺今天能学新字吗?俺想学会写‘梁山’两个字。”007 笑着点头,掏出粉笔在石板上写下 “梁山”,教孩子们一笔一划地念。
上课间隙,张婆婆端着一锅小米粥过来,给每个孩子盛了一碗:“快趁热喝,垫垫肚子好上课。” 孩子们捧着粗瓷碗,小口喝着粥,脸上满是满足。李大爷也赶来,扛着几块木板:“俺给孩子们搭个像样的桌子,总在石板上写也不是事儿。”
中午饭是在村里吃的,村民们端来自家的咸菜和窝窝头,和我们一起围坐在槐树下。李大爷边吃边说:“下午俺们就去山里采青石板,争取三天内把路基铺好。” 几个年轻村民立刻响应:“俺们力气大,俺们去抬石板!”
饭后,我跟着李大爷去山里看石板。青石板藏在山坳里,表面平整,大小也合适。村民们两人一组,用绳子捆住石板,喊着号子往回抬。“小心脚下!” 李大爷在后面提醒,“慢着点,别摔了,安全第一。”
另一边,时迁已经开始编储物棚的框架。他把竹子劈成均匀的竹条,用藤条仔细捆绑,动作熟练。“先编个小的试试,” 时迁举起刚编好的竹架,“没问题再按比例放大,保证通风又结实,粮食放里面绝不会受潮。”
傍晚回到梁山,老远就看见练兵场的石灰线清晰地画在地上,武松他们也把水泊边的临时栈桥搭好了。弟兄们聚在聚义厅前,你一言我一语地分享进展,宋江听着,时不时点头,脸上满是欣慰:“咱们的图,正在一步步变成真的。”
晚饭时,伙房特意炖了土豆炖肉,还蒸了新收的玉米。李逵捧着碗,边吃边说:“等练兵场建好,俺第一个报名当教头,保证把弟兄们都练得能打能扛!” 林冲笑着接话:“那俺就多造些新弩,给你们当武器。”
夜里,我和 007 在学堂整理第二天的教材。007 拿出几个刚做好的简易指南针,用竹子做底座,中间嵌着小块磁铁:“明天教孩子们认方向,再带他们去山边认草药,理论加实践,学得更快。” 我点点头,把草药图谱按顺序排好。
第三天一早,石板路的铺设开始了。村民们和弟兄们一起,先把路基夯实,再把青石板一块块铺上去,用锤子敲实缝隙。王大叔拄着拐杖在旁边指挥:“这块往左挪点,跟那块对齐,别留缝,下雨会积水。”
学堂里,007 正教孩子们用指南针认方向。小花举着指南针,兴奋地喊:“姐姐!指针一直指着一个方向,这就是北吗?”007 笑着点头:“对,有了它,以后你们去山里玩,就不怕迷路了。”
中午,时迁的第一个储物棚框架编好了。他站在框架旁,得意地向大家展示:“你们看,这框架多稳,就算刮大风也不怕。等明天铺上油布,就能放粮食了。” 弟兄们围过来,纷纷称赞,连宋江都笑着说:“时迁,你这手艺,真是没话说。”
下午,老周带着人去开垦荒地。他们用锄头翻着泥土,把地里的石头捡出来。“这块地种白菜,那块种萝卜,” 老周指着荒地,“等下了雨,就能播种了,明年春天就能吃上新鲜蔬菜。” 弟兄们干劲十足,锄头起落间,荒地渐渐变得平整。
傍晚,石板路已经铺了一半。青石板整齐地延伸向梁山,像一条青色的丝带。村民们坐在路边,看着自己的成果,脸上满是自豪。张婆婆拉着我的手:“等路修好了,俺天天去梁山看你们,给孩子们送点心。”
回到梁山,我看到聚义厅里的 “新梁山图” 旁,多了几张小纸条 ——“练兵场边界已画好”“码头临时栈桥完工”“储物棚框架完成”“石板路铺了一半”。每一张纸条,都是蓝图落地的印记。
第四天,了望塔的地基开始挖掘。林冲带着弟兄们,用铁锹挖着深坑,每挖一尺就测量一次深度。“地基得挖三尺深,” 林冲擦着汗,“这样搭起来的塔才稳,能抗住大风。” 弟兄们轮流挖掘,坑一点点变深。
学堂里,我带着孩子们去山边认草药。孩子们蹲在地上,认真地对照图谱找蒲公英和金银花。小花指着一株蒲公英,开心地说:“姐姐!俺找到了!这个就是蒲公英,能治上火对不对?” 我笑着点头,给她讲解用法。
中午,伙房送来馒头和蔬菜汤。大家坐在田埂上吃饭,李大爷笑着说:“再过几天,石板路就能修到梁山门口了。到时候,俺们推着小车送粮,比以前快多了。” 李逵接过话:“等路通了,俺们练兵场也该建好了,到时候请你们来看俺们练兵!”
下午,时迁开始给储物棚铺油布。他和弟兄们一起,把油布拉平,用钉子固定在竹架上。“这样就不怕下雨了,” 时迁拍了拍油布,“粮食放里面,保证干燥。” 老周走过来,笑着说:“正好,新收的玉米就能放进去了。”
傍晚,夕阳西下,梁山被染成了金色。练兵场的石灰线在夕阳下格外清晰,码头的栈桥映在水泊里,储物棚的油布闪着微光,石板路向远方延伸,学堂里传来孩子们的笑声。这一切,都和 “新梁山图” 上的画面渐渐重合。
我和 007 坐在聚义厅前的石阶上,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踏实。007 掏出 “梁山日志”,写下:“蓝图在手中变现,和平在脚下生根。每一步的努力,都让梁山离梦想更近。” 我接过日志,补充道:“使命不是口号,是每一次挥汗的劳作,每一次真诚的相助,每一次对未来的坚守。”
月光升起时,弟兄们和村民们还在忙碌 —— 有的在给了望塔搭木架,有的在给石板路填缝隙,有的在学堂整理桌椅。灯火闪烁间,“新梁山图” 上的每一个规划,都在慢慢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
我知道,这张图不会就此结束。未来,我们还会在上面添加更多印记 —— 学堂里的孩子会认识更多字,储物棚会装满粮食,石板路会连接更多地方,了望塔会守护更多安宁。而这一切,都源于我们对和平的期盼,对使命的践行,对家园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