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小说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七洲洋的晨雾像被揉碎的桑皮纸,漫过宋代沉船“翔鸿号”的残骸时,郑海峰的潜水器探照灯突然照见一截折断的桅杆。南洋铁木的木质在海水中泛着深褐色的光泽,残存的帆索缠着几缕褪色的篾席,最下端的铁环上刻着“宣和五年造”的铭文——这是去年发现的宋代远洋商船主桅,此刻正斜插在珊瑚礁缝隙里,榫卯结构间还卡着半片利篷,竹制横桁在水流中微微颤动,像只折翼的海鸟。

“帆桁的转动轴还能活动。”潜水器的对讲系统里传来郑海峰的声音,带着深海压力造成的微颤,“你看这凹槽,每寸都有刻度。”机械臂小心翼翼地拨开附着的珊瑚虫,露出帆桁侧面的“左翼张七寸”“右翼收三寸”等字样,与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里“稍偏,则用利篷,左右翼张,以便风势”的记载完全吻合。当机械臂模拟风力推动残帆时,篾席立刻展开对称的弧度,在海水中划出两道精准的波浪线,“这是纵帆结构,比横帆灵活三倍,难怪能‘风有八面,唯当头而不可行’。”

程远在实验室里拆解从桅杆上取下的滑轮组时,青铜轴套上的细密螺纹在放大镜下显露出惊人的精度。用游标卡尺测量,每寸恰好十二牙,与泉州湾宋代船用器械作坊遗址出土的标准件规格分毫不差。“是可调节张力的活滑轮。”他转动滑轮,听到轻微的“咔嗒”声,每个档位对应着不同的帆角角度,“当风力变化时,舵工能通过螺纹微调,这就是徐兢说的‘利篷翕张之能顺人意’。”滑轮的铜锈里检测出微量蜂蜡,与张瑜之前发现的罗盘防潮涂层成分相同,显然是定期保养留下的痕迹,轴芯的磨损程度显示它至少被使用过三千次。

张瑜捧着刚修复的《萍洲可谈》手稿走进实验室,麻纸边缘还沾着修复用的糯米浆,指尖点着“以十丈长绳勾取海底泥,嗅之”的段落。“翔鸿号”货舱里发现的铅锤正躺在她身后的展柜里,底部的凹槽残留着黑褐色淤泥,经检测是黄河入海口特有的冲积土,含有大量长石颗粒。“朱彧没骗人。”她用镊子取下一点淤泥样本,放在气相色谱仪上,“铅锤表面涂过黄油,既能粘住泥沙,又能防腐——徐兢说的‘数用铅锤,时其深浅’,不只是测深,还要通过底质判断航位。”最关键的是,铅锤重量恰好三十斤,与《海道经》记载的“船过沙尾,用三十斤铅锤”完全一致,锤身的刻度显示它能测量从“五尺”到“五十丈”的水深。

林珊在整理“翔鸿号”船员舱的遗物时,发现了块巴掌大的梨木牌。正面刻着“横风调帆法”,背面则是“顶风转舵图”,边缘被摩挲得发亮,边角还缠着半截红绸带。她立刻调取沉船桅杆的三维模型,发现帆桁上的刻度与木牌数据严丝合缝:“是调帆手册!”她指着木牌角落的“陈”字,想起市舶司档案里记载的“翔鸿号”舵工陈二郎,“这位陈舵工把不同风向的调帆数据刻在木牌上,就像现代的操作指南——你看这‘横风时,两翼各张五寸’,与流体力学计算的最优角度只差0.3度。”木牌的裂纹里还残留着槟榔渣,与船员舱出土的槟榔盒成分相同,显然是陈二郎随身携带的物件。

程远团队在船尾的“屏屋”(舵房)里有了更惊人的发现:一副叠放的尾舵,大舵长六尺,小舵长三尺,榫卯结构上刻着“水深丈五用大舵,水深六尺用小舵”。将大舵安装到舵轴上时,程远发现舵叶一侧有块突出的平衡板,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与《清明上河图》里内河船的平衡舵结构一致。“是平衡舵!”他推动舵杆,只用两根手指就轻松转动了数百斤的舵叶,“减少了一半的转舵力,难怪徐兢说‘操舵如使臂’。”舵轴的青铜轴承里残留着石墨粉,这是宋代已知的润滑剂,与沉船货舱里的石墨块成分完全相同,磨损痕迹显示它曾在“水深三丈”的海域频繁使用——这与“翔鸿号”的航线记录完全吻合。

郑海峰的潜水器在沉船附近的沙地里,扫出了四枚铁锚。最大的那枚锚爪张开有五尺宽,锚身上的“嘉定元年”铭文清晰可辨,链环的锻造工艺与泉州宋代冶铁遗址出土的铁环如出一辙。“是‘游锚’!”他让机械臂测量锚爪的角度,发现是精确的45度,“徐兢说的‘风涛紧急,则加游矿’,就是用这种可旋转的锚爪增强抓力。”更妙的是,锚链长度正好“一百二十丈”,与《海道经》“近山抛泊,用百二十丈链”的记载分毫不差,链环上的磨损痕迹显示曾在“大洪硬泥”底质用过——这与元代用锚“视底质换锚”的技术一脉相承,锚爪内侧还残留着贝壳碎屑,证明它曾在珊瑚礁区使用过。

张瑜在分析铁锚的金属成分时,发现含碳量精确到0.3%,这种低碳钢既保证了强度,又有足够的韧性。“是灌钢法的杰作!”她指着锚爪的淬火痕迹,“先锻后淬,硬度是船板铁的两倍——难怪能在‘海中泥泞’里抓牢。”锚链的接口处还发现了铅封,上面印着“市舶司验”,与她之前发现的潮候图墨印相同:“宋代对船用器械的质检有多严格?你看这铅封,只要有0.1寸的误差就会被驳回。”铅封的日期显示是“宣和六年三月”,比“翔鸿号”出航时间早一个月,显然是出发前的最后检验。

林新宇在修复“翔鸿号”的航海日志时,注意到其中一页画着奇特的“之”字形航线,旁边标注着“顶风时,每三里转舵一次”。他将这段航线输入航海模拟器,发现与现代“之”字航法的最优路径完全重合。“是逆风航行手册!”他对比日志里的风力记录与转舵频率,得出精确的公式:“风速每增一级,转舵间距减半里——这比欧洲航海家掌握‘掉戗驶风’早三百年。”日志的纸页间还夹着片羽毛,经鉴定是信天翁的初级飞羽,正是徐兢说的“立竿以鸟羽候风”的“五两”,羽管上还缠着细铜丝,便于固定在竿顶。

程远在研究“翔鸿号”的帆具系统时,发现主帆之上还有个可拆卸的小帆——“野孤帆”。这个仅五尺宽的小帆安装在桅顶,竹制横桁能360度旋转,与徐兢记载的“大樯之巅更加小帆十幅,谓之野孤帆,风息则用之”完全一致。他用风洞实验模拟不同风力,发现当主帆因风力过强需要收帆时,野孤帆能提供持续动力,航速损失不超过15%。“是分级风帆系统!”程远看着实验数据,“宋人已经懂得利用垂直空间的风力梯度,这比单一风帆效率提高40%。”野孤帆的篾席里还织着细麻绳,与船员舱出土的麻绳工艺相同,显然是应急时的加固措施。

郑海峰的潜水队在沉船的“碇房”(锚具舱)里,发现了本《舟师碇法》。这本用防水油纸包裹的手册,详细记载了不同底质的用锚方法:“沙底用四爪锚,泥底用木锚,礁底用游锚”,旁边还画着锚爪的角度示意图,与他们发现的四枚铁锚完全对应。“是锚具使用指南!”郑海峰指着其中“金山寺西首水紧不可抛锚”的记载,与《海道经》的描述一字不差,“元代航海者的用锚技术是从宋代发展来的——你看这‘急猝暴风时,先抢上风抛锚’的操作,与现代避台风的锚泊方法完全相同。”手册的最后一页还记录着“宣和六年五月七日,在七洲洋用游锚镇浪”,正是“翔鸿号”出事前的最后记录。

张瑜在分析“翔鸿号”的测深工具时,发现除了铅锤,还有根三丈长的竹制“点竿”。竿身每尺刻着刻度,底部装着铁制探头,与《海道经》“点竿累戳二丈,渐渐减作一丈五尺”的记载吻合。她在实验室里模拟浅滩测深,发现点竿能快速判断“乱泥”或“硬沙”底质,比铅锤效率提高三倍。“是近岸专用测深仪!”张瑜指着竿身的磨损痕迹,“在‘沙尾’等危险水域,舟师会连续点测,就像现代的回声测深仪——徐兢说的‘舟人每以过沙尾为难’,靠的就是这根竿子。”点竿的竹节里还藏着块小磁石,能吸附铁砂判断底质含铁量,这是之前文献从未记载的细节。

林珊在整理市舶司档案时,找到份《宣和六年市舶司验船记录》。其中记载“翔鸿号”的验船标准:“利篷三十幅,每幅竹骨偏差不逾半分;平衡舵一具,转舵力不逾三十斤;铁锚四枚,锚爪角度四十五度”,与他们的发掘结果完全一致。“是标准化生产的明证!”她指着档案里的“验船官李嵩”落款,想起故宫藏的李嵩《海屋添筹图》里的船帆细节,“这位画家其实也是航海专家,他画里的船帆角度,与陈舵工木牌上的记载完全相同。”档案还记录了“翔鸿号”的船工配置:“舵工二名,帆师三名,测深手一名”,分工明确,与船员舱出土的铭牌相互印证。

盗墓者王奎的同伙在漳州湾被抓获时,警方从他们的橡皮艇上搜出了三枚铁锚残件。程远看着照片里被锯断的锚爪,认出是去年被盗的“翔鸿号”附属锚:“他们不懂这锚的价值,只当废铁卖。”残件的断口处有明显的气割痕迹,与王奎笔记本里“铁锚含碳量高,可熔铸”的记录相互印证。更让人心疼的是,其中一枚锚身上的“左翼张度”刻度已被磨平——那些凝聚着古人智慧的数据,在盗墓者眼里不过是块普通的铁。笔记本里还画着“翔鸿号”的帆具草图,却把“野孤帆”画成了横帆,显然完全不懂其工作原理。

审讯室的单向玻璃外,程远看着王奎在供词上签字。这个曾在造船厂当过学徒的盗墓者,笔记本里画满了锚链的锻造图纸,却在“平衡舵工作原理”旁打了个大大的问号。“你知道为什么宋代船难少吗?”程远突然问。王奎抬头时,程远举起那副平衡舵:“因为他们把每个细节都做到极致——调帆精确到寸,测深精确到尺,转舵省一半力。”王奎的喉结动了动,笔记本上“唯利是图”四个字突然显得格外刺眼。当程远展示陈舵工木牌上的“安全行船口诀”时,王奎的眼神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或许他终于明白,自己毁掉的不仅是文物,更是祖先的智慧结晶。

泉州湾的仿古造船厂里,程远团队正在复原“翔鸿号”的帆舵系统。当郑海峰指挥工人安装好最后一片利篷时,海风突然吹来,三十片篾席同时展开,“左右翼张”的瞬间,整艘船竟在陆地上微微前倾。“角度完美!”张瑜拿着陈舵工的木牌对照,发现实际展开的七寸与记载分毫不差。林珊突然指着桅杆顶端的“野孤帆”——那片小帆在主帆之上的气流中轻轻颤动,与徐兢“大樯之巅更加小帆”的记载完全相同。老木匠陈阿福摸着帆骨的榫卯结构,感叹道:“我爷爷说‘好船能听风说话’,原来不是虚言。”

老渔民陈阿伯拄着拐杖来看复原船,枯瘦的手指抚过平衡舵的平衡板:“我阿公说,好舵工能‘以舵听风’。”他闭上眼睛,仅凭舵杆传来的震动就说出风力:“现在是东南风三级,该左翼张五寸。”程远看着木牌上的相同记录,突然明白:这些躺在博物馆里的锚、舵、铅锤,从来都不是死物,它们的灵魂藏在渔民的口诀里,在代代相传的船艺中。陈阿伯还带来个祖传的“测深绳”,绳结的间距与“翔鸿号”铅锤绳完全一致,“每结代表一丈,摸绳结就知道水深,不用看刻度。”这种“盲测”技术,正是宋代测深术的活态传承。

“翔鸿号”复原下水那天,程远特意邀请了王奎的女儿。小姑娘站在甲板上,看着郑海峰演示“之”字航法,突然说:“爸爸的笔记本里也有这样的图,只是没写为什么要转弯。”程远指着展开的利篷:“因为风不会总顺着你,学会借力,才能到想去的地方。”小姑娘低头时,发绳上的贝壳坠子正好落在铅锤旁边——那贝壳的纹路,竟与“翔鸿号”铅锤上的底质痕迹隐隐相合。当复原船成功逆风行驶时,小姑娘突然说:“我长大要学怎么让船听话,不像爸爸那样只会拆船。”

暮色中的七洲洋,复原的“翔鸿号”正以“之”字形航线逆风而行。程远站在船尾,看着平衡舵在波浪中轻轻摆动,突然想起林珊发现的航海日志最后一页:“舟行万里,非独赖风,更赖驭风之术。”他回头时,张瑜正举着陈舵工的木牌,在夕阳里读出声:“左翼张,右翼亦张,非争强,乃平衡。”远处的现代货轮鸣响汽笛,与仿古船的风帆在暮色中形成奇妙的呼应,仿佛跨越时空的对话。

程远在航海日志上写下:“所谓船艺,不过是读懂风的语言,借好海的力量。那些精确到寸的刻度,不只是数据,更是古人与自然对话的温柔方式。”日志的纸页间,夹着片从“翔鸿号”帆上取下的篾席残片,在海风中轻轻颤动,像在回应八百年前那位陈舵工刻在木牌上的誓言:“帆随舵转,心与船行。”他突然意识到,“左右翼张”不仅是航海技术,更是种生存智慧——在变幻的世界里,既要懂得借力,也要保持平衡。

下一个发掘点定在澎湖列岛的“黑水沟”——那里传说沉睡着艘元代漕船,据说船上有更先进的“四爪锚”。程远望着海图上的航线,郑海峰正调试新的潜水器,张瑜在整理《海道经》里的用锚记载,林珊则对着陈舵工的木牌做最后的数据比对。海风掀起海图的瞬间,程远仿佛看见无数艘古船从历史深处驶来,帆影里的“左右翼张”,永远是航海史上最动人的姿态。

博物馆的“翔鸿号”展厅里,陈舵工的木牌与复原的平衡舵并列陈列。互动屏幕上,游客可以模拟不同风向的调帆操作,当成功完成“之”字航法时,会弹出陈舵工的话:“风无常顺,唯变是适。”开展那天,陈阿伯带着村里的年轻人来参观,指着野孤帆说:“这就是我们祖宗的智慧,小帆也能顶大用。”程远看着那些年轻的眼睛里闪烁的光芒,知道这些航海技艺不会失传——它们会以新的形式,继续指引着人类的航程。

深夜的实验室里,张瑜将“翔鸿号”的帆具数据输入计算机,生成了一张古今航海技术对比图。宋代的利篷与现代的三角帆、平衡舵与液压舵机、铅锤测深与回声测深仪,在图上形成奇妙的对应。“变的是材料,不变的是原理。”她对程远说,指尖划过“左右翼张”的力学曲线,“古人用竹子和铁,算出了和我们一样的最优解。”程远点点头,想起航海日志里的最后一句话:“最好的船艺,是让船忘记自己是船,与风融为一体。”

当第一缕阳光掠过七洲洋的海面,郑海峰的潜水器再次下潜。探照灯照亮了“黑水沟”的海床时,一团团发光水母从镜头前飘过,在黑暗中划出幽蓝的轨迹。潜水器的机械臂突然触到个四棱形物体,清理掉表面的火山灰后,四枚张开的锚爪赫然显现——正是传说中的元代“四爪锚”。锚身上的“至元二十九年”铭文在灯光下泛着冷光,链环的锻造工艺比“翔鸿号”的铁锚更精进,接口处的“扣环榫”能承受更大的拉力。

“是‘分力锚’!”郑海峰操控机械臂测量锚爪角度,发现四枚锚爪呈90度对称分布,“《海道经》说的‘大洪硬泥用四爪’,就是靠这种对称结构分散拉力。你看这锚爪内侧的倒刺,能牢牢抓住岩缝——比宋代的三爪锚抓力提高60%。”锚链的末端还连着段楠木缆,纤维中残留的桐油与朱砂混合物,与泉州清净寺元代壁画的保护涂层成分相同,显然是远洋船只专用的防腐工艺。

程远在拆解四爪锚的轴芯时,发现了个精妙的“活节装置”。当锚爪接触不同底质时,能自动调整角度:沙底时四爪张开60度,泥底时则收至30度,与《舟师碇法》记载的“随底变势”完全吻合。“是自适应锚具!”他转动轴芯,听到内部齿轮的啮合声,“元代工匠在锚里加了弹簧机关,不用人工调节就能适应不同海床——这就是‘近山抛泊’的技术升级。”轴芯里还藏着张小纸条,用回鹘文写着“此锚经七洲洋、黑水洋验”,墨迹与元代“海道都漕运万户府”的公文同源。

张瑜在分析“黑水沟”沉船的舵系统时,眼前突然亮了——这是副“升降舵”。舵叶两侧装有滑槽,能通过绞车调节深浅,与徐兢记载的“随水深浅更易”相比,结构更精巧。她测量舵叶面积,发现比“翔鸿号”的平衡舵大出三分之一,平衡板的比例也从三分之一增至二分之一,转舵时的省力效果更显着。“是平衡舵的进化版!”张瑜用液压机模拟转舵力,发现只需十五斤就能转动,比宋代减少一半,“《海道经》说的‘操舵如弄丸’,原来靠的是这种升级结构。”舵轴的青铜轴承里,检测出了锡基巴氏合金的成分,这种减摩材料的使用比欧洲早四百年。

林珊在沉船的“火长舱”(船长舱)里,找到了本《针经》。泛黄的纸页上,除了针路记录,还夹着张“帆舵配合图”:“壬丙针行时,左翼张六寸,舵偏三度;丁未针行时,右翼张四寸,舵偏五度”。图上的笔迹与“翔鸿号”航海日志的后半部分完全一致,显然出自同一位舟师之手。“是跨时代的航海手册!”她将图中的数据输入航海模拟器,发现帆舵的配合能使航速提升20%,“元代舟师已经总结出帆舵联动的数学关系——这比‘翔鸿号’的经验型操作更科学。”手册的最后一页,还贴着片黑水沟特有的火山岩标本,上面用朱砂画着简易的航线标记。

郑海峰的潜水队在沉船货舱里,发现了批特殊的“测深铅锤”。与宋代不同的是,这些铅锤底部装着个小铜盒,里面装着不同颜色的粉末:红色代表火山岩区,白色代表珊瑚礁区,黑色代表淤泥区。“是底质标记锤!”他让机械臂打开铜盒,粉末遇水后立刻显色,“元代舟师在测深时,能通过粉末颜色快速判断底质,比宋代‘嗅之’更高效——这是《海道经》‘视泥色定航位’的技术升级。”铅锤上的刻度也更精细,每寸分为十格,能测量到“半寸”的精度,与货舱里发现的“量水尺”完全匹配。

程远在研究元代沉船的帆具时,有了突破性发现:桅杆顶端装着个“转帆器”。这个由青铜齿轮组成的装置,能通过绳索控制帆面旋转,实现360度转向,比宋代的野孤帆更灵活。“是万向帆系统!”他用3d打印机复刻了转帆器,测试时发现即使风向突变,帆面也能在十秒内调整到最优角度,“《岛夷志略》说的‘帆随角变,风无不用’,就是指这个——元代舟师已经解决了逆风航行的技术瓶颈。”转帆器的齿轮齿数是18牙,与泉州元代官营作坊的“齿轮标准”完全一致,证明是批量生产的标准化部件。

张瑜在分析元代沉船的“碇房”时,注意到墙壁上刻着“风级表”:“一级风,帆微动;二级风,帆半张;三级风,帆全张;四级风,收半帆;五级风,收全帆”。每个风级旁边,都画着对应的浪高示意图,与现代蒲福风级表的描述惊人相似。“是最早的风级划分!”她对比“翔鸿号”的风记录,发现宋代还只用“微风”“大风”等模糊描述,元代已形成量化标准,“这就是《海道经》‘遇顺风,正使帆;遇打头风,使回风’的操作依据——有了统一标准,不同船工才能默契配合。”风级表的下方,还刻着几行小字:“至元三十年,于黑水沟验”,显然是舟师根据实践修订的记录。

林新宇在修复元代《针经》时,发现了个更惊人的细节:针路记录旁标注着“帆角修正值”。例如“壬丙针,风从左来,帆角加一度”,这种修正能使航偏误差减少到0.5度以内。他翻出“翔鸿号”的针路记录,发现宋代还没有这种修正,证明元代航海技术已从经验型转向计算型。“是航海数学的萌芽!”林新宇将修正值代入球面三角公式,发现与现代航偏修正的计算方法完全相同,“元代舟师不仅会用针盘,还懂球面几何——这就是他们能远航至非洲的技术基础。”《针经》的纸页间,还夹着片干枯的海藻,经鉴定是红海特有的品种,证明这艘船曾抵达过阿拉伯海。

盗墓者王奎的笔记本里,有张“黑水沟沉船藏宝图”,上面用红笔圈出了四爪锚的位置,旁边写着“锚爪含金”。程远看着警方提供的照片,无奈地笑了——四爪锚的含碳量虽高,但根本不含金,王奎显然是被“元代锚具用贵金属”的谣言误导了。更可笑的是,笔记本里画的“四爪锚”是三爪结构,显然他从未见过实物。当程远将四爪锚的x光片展示给王奎看时,这个自诩“懂船”的盗墓者,眼神里终于露出了茫然——他或许终于明白,自己毁掉的不仅是文物,更是理解历史的钥匙。

泉州湾的“宋元航海技术展”上,“翔鸿号”的三爪锚与黑水沟沉船的四爪锚并列陈列。中间的展柜里,宋代的平衡舵与元代的升降舵形成鲜明对比,旁边的屏幕循环播放着两者的力学模拟动画。最受欢迎的是“帆舵联动”互动装置,游客可以亲手操作宋代与元代的帆舵系统,直观感受技术的进步。程远看着孩子们兴奋地转动舵杆,听着讲解员说“元代的船能像鱼一样灵活转向”,突然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开展那天,陈阿伯带着村里的老渔民来参观。当看到元代的“底质标记锤”时,八十岁的林老汉突然说:“这和我年轻时用的‘测泥盒’一模一样!”他从怀里掏出个椰壳做的盒子,里面也装着不同颜色的粉末,“红的是珊瑚沙,黑的是烂泥——原来祖宗早就教过我们。”程远看着椰壳盒与元代铅锤盒的相似结构,突然明白:所谓“技术进步”,不过是把祖先的智慧用更精密的方式表达出来。

暮色中的黑水沟,郑海峰的潜水器缓缓上浮。探照灯的光柱里,四爪锚的影子在海床上拉得很长,像只守护着秘密的巨爪。程远在甲板上展开元代《针经》与现代海图,发现两者标注的“黑水沟险滩”位置几乎重合。“从宋代的‘左右翼张’到元代的‘帆舵联动’,”他对张瑜说,指尖划过两代航海者的航线,“他们在同一片海域,用不同的技术,说着同一句话:敬畏海,才能征服海。”

张瑜点点头,将元代“风级表”的拓片与手机里的天气预报对比:“今天是三级风,按古人的标准,该‘帆全张’。”远处的复原船果然升起了全帆,在暮色中像只展翅的大鸟。程远突然想起林珊发现的《针经》扉页上的话:“舟为形,帆为气,舵为骨,针为魂——四者合一,方敢渡大洋。”

当最后一缕阳光沉入海面,潜水器带回了黑水沟沉船的最后一件文物:块刻着“左右翼张”的木牌,与“翔鸿号”的木牌如出一辙,只是边角的磨损更甚。程远将两块木牌并排放在甲板上,海风拂过,仿佛能听到两代舟师跨越时空的对话。

“下一站去哪?”郑海峰的声音打破了沉默。程远指着海图上的红海海域,那里标注着汪大渊记载的“古里国”:“据说他们的船,能‘张十二帆,随风所向’。”张瑜笑着展开新的发掘计划,首页印着陈舵工木牌上的字:“帆不患小,患不精;舵不患重,患不顺。”

夜色渐浓,考察船的灯光在海面上投下温暖的光晕。程远知道,关于“左右翼张”的故事还远未结束——从宋代的利篷到元代的万向帆,从平衡舵到升降舵,人类与风浪对话的智慧,永远在海浪中生长,在帆影里传承。而他们的使命,就是将这些沉睡的智慧唤醒,让更多人知道:最好的航海技术,从来不是征服自然,而是与自然共舞。

VIP小说推荐阅读:我在九叔世界做大佬羽化飞仙战皇仙界奇主洪荒:开局我就被系统坑成女的魔运苍茫剑冢,酒仙,醉斩天门地海燃灯邪少药王林天大陆我带着混沌珠回到灵气复苏前造化烬冷血医师斗罗大陆4终极斗罗悍匪掠夺,掠天、掠地、掠众生禅境觅心:修行之路师尊,你把师兄还给我好不好?万劫剑主武道人仙欢迎来到节操动漫社僵尸:茅山修行剑道,九叔直呼猛社死就能飞升华夏神武闯异界绝世天帝将门伪千金是朵黑心莲至尊神殿全文免费阅读人道大圣无错字精校版重开洪荒:我为天道执灯人影综:我在将夜世界用双腿逆天东北出马仙:我的仙家不太正经科陨天机我有一界,诸天万界的界!异能大佬是女生葬神渊强者很多?可我召唤的强者更多仙灵双剑御世传虹桥公墓72号丹帝重生破天剑神徒孙都剑仙了,老祖还在苟着!征服女帝后,我以天地灵炉证道!合欢宗:反派,主角嚣张亲妈上门我在玄幻世界召唤奇物家族崛起:从种田开始鸣刀穿书女魔尊:解锁魅魔体质灵魂摆渡船阴阳和合大道经我靠签到称霸修真盛世无敌天命
VIP小说搜藏榜:我在精神病院学斩神洪荒:悟性逆天,我带领人族崛起九叔:求稳,只想娶妻过日子诸天万界:从僵尸叔叔开始!木叶:开局六库仙贼,拜师大蛇丸僵尸:天赋掠夺港综诸天邪神僵尸:茅山小富翁,馋哭九叔僵尸:茅山修行剑道,九叔直呼猛开局通天箓,僵尸世界变天了!每年领悟一神功,家有八个寡妇虎行全球穿成各路大佬的香饽饽龙翼信使的奇幻漂流十大仙帝追杀,这是犯了什么天条我在科举制度下修长生开局混沌神体,打造最强不朽帝族!异能大佬是女生开局万花筒的我偏偏只想赚钱魔瞳:境界全民:降临西游,我能吞噬进化剑主苍穹寻找逍遥剑遮天我是狠人师尊蓝拳大将家族修仙:开局绑定家族资产买个病秧相公冲喜,我腰疼了后宫签到:九千岁可不是白叫的系统识别大帝为蝼蚁,我一拳秒杀诸天:从天下第一开始我以贫弱之躯,屠杀异族众神侯府嫡女她又冷又飒勾魂咒朕有帝皇之气我在海贼世界填东海我的空间,我说了算!大昆仑天赋长生,苟道王者兽世团宠:撩撩夫,种种田!异世龙神之王的诞生霸道王爷:倾世妃苍源界篮坛第一妖孽失忆后,大佬她在逃生游戏里杀疯了仙路不朽穿书后我养成了暴君修仙者不知道至尊法神的含金量模拟修仙:圣女别怕,有我在我的徒弟都超神了奥普瑞特英雄传
VIP小说最新小说:签到玄天,我成了万界守护者本心即可入宗选择水灵根,总跟师姐们鬼混特工世子妃:战神黑化宠翻天囚禁我的魔主天天想喂我玄灵异界主宰收徒,我,咸鱼师尊,徒弟皆逆天凡尘神只剑狱苍穹:杨玄御兽:我的合成不科学逆潮之主玄幻:我的情绪银行满级帝女归来,开局觉醒昆仑灵最强系统传承萧凛:禹洲问道纪诸天万界之大主宰希望城主考古浮海记讨封失败?没事,我能模拟重开!从F是ma开始修仙分身互相传功,我只管破境!以身为狱:炼化万物,镇压诸天代码与魔咒变身猫娘,被萝莉控领主收养逆袭传说:大妖王天道严选,开局契约五个夫郎贴地武夫,谁教他炼剑起飞的?全家皆大佬,团宠小凤凰撩遍绝色开局核聚变词条,圣女要吸干我?灵修逆途乘风破浪攻略仙尊报错后我改嫁天道之子杀手重生之毒妃传仙君,您的坟我挖错了!剑傲川灵如意请我去修真原始人?不!我将进化为帝!全职业满级的我怎么是个牧师萝莉【凤临墨庭】我的灵根是混沌!修仙吗?社死那种无题岁岁小不点的新书灵荒纪元手持天道穿越,点化苍生就可无敌收徒万倍返还师傅我超厉害风云际会:杨仪传山海少年遥碎月接骨道恒师星际来客!只有我不在卷的世界半藏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