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会议的内容。
中海认为,明末马上要迎来秋收,此时已经不适合部队再次南下。
华夏军首要做的是要消化现有的地盘,把百姓放在首位,华夏的目的不仅仅是一个世界的资源。
还要有大局观,明末的百姓也是我华夏同胞,也要让他们过上好日子,这才是华夏应当要考虑的。
如果没有百姓,华夏徒占这么大的世界又有什么用,用什么来开发。
难道一直从现实调人吗?不说需要多少人才能完成开发的一个世界,只怕华夏如果敢这么大规模的移民明末,那势必要开启新一轮大乱斗。
百姓才是一切的基础,要不然现在华夏得到的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陈易新和傅靑等人也深刻明白这个道理,三人立刻向中海保证,坚决按照中海的计划,将改善百姓生活放在第一位。
拿下京师不久,北方正式进入了秋收时节。
得益于在南河根据地配备的收割机,还有数不清的人力,此次的秋收相较于以往结束的早了许多。
而且南河在华夏军的治理下,在几个月前开垦出近九千万亩农田,并且这些农田种植的都是现代的高产种子。
在种子的生长期间,许多的专家还深入到田地里指导百姓种植,将南河已经投产的农药和化肥统统免费提供给百姓。
这使得今年南河一地的粮食总产量提升迅速,整个南河秋粮的总产量为500亿斤,这个数字已经达到现代产量的八成。
相比于华夏军没有到来的不到三十亿斤,可谓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每户每人三亩地,平均每亩产量600斤,按照每户最少得三个人来算,一户家里就用5400斤粮食,这一点就连现代有些农村都不一定能达到。
因此,南河百姓家里的粮食可谓是堆积如山。
将华夏军该给的税,还有抵用化肥和农药的粮食补交后,不少的百姓都表示家里已经放不下了,想要卖出点粮食换些其他物资。
对于这样的请求华夏军自无不可,早就在南河各地铺开的华夏银行,纷纷打起了收购粮食的招牌,价格基本与现代接轨。
收购粮食的钱也不再是银子,而是人民币,锚点自然就是金银等物。
靠着从官员士绅和有些犯罪富商的家资,华夏军的金银可谓是多的吓人,仅仅是白银就高达近十亿两,黄金也有八千万两。
这些金银折合成人民币总价值高达三万多亿,相当于一个南河省一年的Gdp。
所以,华夏军对于钱,真是不那么看重。
而靠着南河一地收购的粮食,让整个北方的七千多万人吃饱完全没有问题。
就这样,南河的百姓成为了生活先好起来的那批人,其他省份百姓虽然现在还仅仅是可以果腹,但以后的日子也绝对不会差。
粮食收完后,整个北方也没闲下来。
战士们和百姓一起开垦出新的耕地,再将这些耕地重新划分,平均分给百姓。
种植的作物也不再是以前的,而是从现实世界带来的高产作物。
经过近一个月的相处,百姓们和华夏军的战士真真正正走到了一起,在华夏军刚刚拿下北方的时候,这些百姓还以为只是换了个剥削者,其他的并没有什么不一样。
但如今他们算是真正知道了华夏军的区别,他们是真的心向百姓的军队,之前那些统治者在华夏军面前简直是云泥之别。
百姓安定了,华夏军的工作也更加好开展。
秋收结束后,相应的治理工作随之开始,沿用于南河的制度,华夏军也在其他的省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建设。
像南河一样,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百姓们住的问题。
得益于南河培养的数十万成熟工人,在华夏军的号召下,这些工人毅然的站出来去往其他省份工作,并且在工作中绝不藏私,将自己会的全部手艺交给其他人,这也使得建造速度格外的快。
靠着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一个月的时间内,许多农村的土房子摇身一变,成为了又宽敞又结实漂亮的砖石房子,甚至许多的道路也被建设完成。
如果仅仅是聚焦北方乡下的话,赫然与现实世界的中部省份农村几乎一模一样。
只是城市的建设暂时华夏军还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大型的城市的建设仅仅靠着华夏军的力量,是不足以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想要城市有根本的改变,必须要民间资产的参与,这一点在现实世界发展的过程中也是得到了印证。
变化更多最多的就是街道的路面更加结实,也更加干净,交通变得更加便利。
以往的户籍制度也被华夏军废除,取而代之的是新型的户籍管理制度,百姓们不再局限于一种职业,也不再将百姓限制在一个地方。
可以说,百姓们的生活在华夏军的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百姓们心中都有一杆秤,他们清楚的知道到底谁才是对自己是真的好,华夏军每发布一项政令,百姓们都会无条件的去做,而且还做的相当认真。
华夏军的战士现在都不敢轻易露面,只要一出现,就会有许多的百姓拉着不让走,非要让去家里吃饭。
甚至百姓会为了上谁家吃饭吵起来,弄的战士们也是哭笑不得。
如今,百姓们对于华夏军的拥护近乎达到了一种狂热的地步。
如果在街上谁听见有人说华夏军不好,其他人便会直接上去跟他理论一番,更严重者二话不说直接上去两个大逼斗。
在他们的心里,华夏军简直就是老天派来拯救他们的。
要是让他们知道现实世界中,还会大殖子说华夏这不好,那不好。
他们一定会觉得这人脑子坏掉了,是真的不知道珍惜。
hs:写书不易,希望大家能给个好评,感谢读者老爷们,谢谢。
读者的恩情还不完,还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