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实验室合作项目在紧张有序地推进了近一年半之后,终于迎来了决定性的时刻。项目聚焦于解析黑色素瘤免疫治疗耐药机制,已经积累了海量的单细胞RNA-seq、AtAc-seq(测染色质开放性)数据,以及详细的临床治疗反应信息。顾言澈构建的新一代计算模型,旨在整合这些多组学数据,预测决定治疗响应的关键细胞亚群和分子调控网络。
这是一个周五的深夜,项目进入最关键的攻坚阶段。顾言澈在mIt的计算机集群上,运行着最终版的整合分析算法。巨大的数据量使得运算异常缓慢,预计需要通宵。苏念晴在harvard的实验室,刚完成一批重要样本的质控,正准备回家。她给顾言澈发了条信息:“模型跑得怎么样?我先回去给你弄点吃的。”
顾言澈回复:“刚开始,估计要到明早。路上小心。”
苏念晴回到公寓,简单准备了夜宵,却毫无睡意。她知道,这次分析的结果至关重要,可能直接揭示耐药的“开关”。她打开电脑,远程登录到实验室的服务器,开始处理另一部分数据,同时也时不时刷新着顾言澈那边的计算状态页面。这是一种无声的陪伴。
凌晨三点,顾言澈的屏幕终端突然快速滚动起来,然后跳出了“calculation Finished”的提示。他深吸一口气,点开了结果汇总文件。屏幕上开始生成一系列复杂的图表:细胞聚类图、基因调控网络图、细胞间通讯图、以及最关键的治疗响应预测与真实临床结果的关联图。
随着图表一帧帧呈现,顾言澈的眼睛越来越亮。数据清晰地显示,在耐药患者的肿瘤微环境中,存在一个之前被忽略的、特定的髓系免疫细胞亚群(我们暂称为“亚群x”)。这个亚群的数量与治疗失败显着相关。更令人兴奋的是,模型预测,这个亚群通过表达某些特定的配体,抑制了杀伤性t细胞的活性,并且其自身的存在和功能,受到一个由几个关键转录因子构成的核心调控模块的控制!
所有的证据链,在计算结果中完美闭合。模型不仅找到了“嫌疑犯”(亚群x),还推测出了它的“作案手法”(抑制t细胞)和“受谁指使”(核心转录模块)。预测的准确性,在与临床数据的对照中得到了惊人的验证。
饶是冷静如顾言澈,此刻心脏也剧烈地跳动起来。他立刻拿起手机,拨通了苏念晴的电话。电话只响了一声就被接起,显然她也在屏幕前守着。
“出结果了!”顾言澈的声音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激动。
“怎么样?!”苏念晴的声音瞬间紧绷。
“非常显着!”顾言澈语速加快,但条理清晰,“找到了!一个髓系细胞亚群,是关键!模型预测它通过…机制抑制t细胞,而且受…转录模块调控。和临床数据匹配度极高!”他一边说,一边将最重要的几张结果图截图发给苏念晴。
苏念晴在电话那头飞快地接收图片,打开。作为生物学背景的专家,她一眼就看出了这些结果的分量。那些清晰的聚类、显着的关联、合理的调控网络……这不再是模糊的相关性,而是有着明确预测和机制假说的重大发现!这个“亚群x”和其调控模块,极有可能就是他们苦苦寻找的耐药核心环节!
“我的天……”苏念晴倒吸一口凉气,声音因激动而颤抖,“这……这太清楚了!顾言澈,我们找到了!真的找到了!”
她几乎能想象到,接下来通过实验验证这个预测,将会是多么令人兴奋的过程。这不仅仅是又一个数据点,这是一个真正的、可能改写部分教科书理解的生物学发现!
“我马上把详细结果发你。需要立刻开始设计验证实验!”顾言澈的声音也充满了力量。
“对!我明天……不,今天一早就在实验室等你!我们讨论实验方案!”苏念晴激动地说。
那个凌晨,两人毫无睡意。他们通过视频电话,对着屏幕上的结果,讨论了整整两个小时,初步构思了验证“亚群x”功能和调控模块的一系列体内外实验方案。兴奋之情溢于言表,长时间的疲惫在这一刻一扫而空。
当东方泛起鱼肚白时,他们才结束通话。苏念晴放下手机,看着窗外渐渐亮起的天空,脸上是灿烂的、无法抑制的笑容。她走到厨房,热了两杯牛奶。不久,顾言澈也带着满身寒气但精神焕发地回到了家。
两人坐在餐桌前,捧着温暖的牛奶,看着彼此眼中闪烁的兴奋光芒,什么也没说,只是会心地笑着。这种经过漫长跋涉、共同揭开大自然奥秘一角所带来的巨大喜悦和成就感,是任何语言都难以形容的。它超越了论文发表,超越了会议掌声,是科研工作者所能体验到的最纯粹的快乐。
这个深夜的越洋电话,共享的不仅仅是一组数据结果,更是他们多年来共同努力、跨学科碰撞所结出的第一个沉甸甸的果实。它证明了他们研究方向的正确性,证明了他们合作模式的巨大潜力,更给了他们无穷的信心,去迎接未来更大的挑战。首个重要发现的喜悦,如同破晓的阳光,照亮了他们的前路,也让他们紧握的双手,充满了继续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