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知远对李腾在信息搜集和初步分析方面展现出的能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这份肯定背后,是更深的期许和更严格的考验。在机关工作,尤其是在领导身边,仅仅能获取信息、分析宏观政策是远远不够的,更关键、也更危险的,是对“人”的洞察与把握。这需要的不只是能力,更是忠诚、谨慎和不可言传的“悟性”。
一个周一的早晨,阳光透过窗户,在宋知远办公桌上投下明亮的光斑。李腾照例送来需要批阅的文件,并简要汇报了一周的工作安排。宋知远听完,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开始工作,而是身体微微后仰,靠在椅背上,目光平静地看向李腾,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
“李腾,”他的声音不高,却让李腾瞬间集中了全部精神,“交给你一个任务,不着急,但要用心。”
“县长您说。”李腾肃立。
“最近,听到一些关于农业局班子……磨合方面的议论。”宋知远措辞非常谨慎,甚至有些模糊,“周建农局长是老农业了,经验丰富,责任心也强。新去的王副局长,是农大科班出身,年轻,有想法,想干事。这本来是好事,新老结合,优势互补。”
他顿了顿,目光变得有些深邃:“但是,磨合过程中,难免会有磕碰。有人反映,局里在一些工作的推进上,思路不太统一,效率似乎受到些影响。当然,这可能只是正常的工作分歧。”
李腾的心微微一紧。农业局是宋知远分管的要害部门,周建农更是宋知远倚重的老将。领导班子不团结,尤其是在推动农业产业化转型的关键时期,绝对是宋知远不愿看到,又必须心中有数的事情。
“你的任务就是,”宋知远的声音压得更低了些,“在不惊动任何人的前提下,侧面了解一下,周局长和王副局长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工作状态?是正常的观点碰撞,还是存在更深层次的隔阂?局里其他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对此又是什么看法?记住,是侧面了解,不要正式谈话,不要记录,更不要让人察觉到是受我的指派。明白吗?”
“明白。”李腾沉声应道,手心微微沁出了汗。他完全理解这个任务的敏感性和难度。这不再是调研可以公开讨论的企业问题,而是在探查一个部门核心领导层的内部动态,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猜忌、误会,甚至打草惊蛇,破坏现有的工作局面。这无疑是对他政治智慧、办事能力和忠诚度的一次关键“试金”。
回到自己的办公室,李腾没有立刻行动。他给自己泡了杯浓茶,坐在椅子上,闭上眼睛,仔细揣摩宋知远的意图。领导要的,不是一个是非分明的“判决”,而是一个客观、立体、接近真实的“情况画像”。他不能带有任何预设的观点,不能偏听偏信,必须从多个看似不相关的碎片中,拼凑出完整的图案。
他首先梳理了自己已有的信息网络。农业局办公室马主任爱喝茶,是个不错的切入点。但他不能直接问,那样太刻意。他需要创造一个自然交流的场景。
机会很快来了。两天后,农业局要报送一份关于春耕备耕物资保障的总结材料,按照流程,先送到李腾这里进行初审。李腾仔细阅读后,发现材料写得四平八稳,数据详实,但缺乏亮点,尤其是在推广新型良种和高效肥方面,笔墨不多。这符合周建农一贯的稳健风格。
他拿起电话,打给了农业局办公室。
“马主任,我李腾。春耕总结的材料收到了,整体不错,基础工作很扎实。就是有个小想法,跟您探讨一下。”李腾语气轻松,如同日常的工作交流,“我看材料里提到推广了‘丰优’系列良种,效果很好。我前段时间看农业科技杂志,好像省农科院新推荐了一个‘抗逆’系列,据说在抗旱方面表现更突出。咱们县今年春旱迹象明显,不知道局里有没有考虑过引进试点?当然,我只是随便看看,提个不成熟的建议。”
马主任在电话那头笑道:“李秘书真是关心我们农业工作,连最新的良种都关注到了!您说的这个‘抗逆’系列,我们王副局长在会上提过好几次,很推崇,认为应该大胆试点。不过周局长的意思比较慎重,觉得‘丰优’系列我们用了几年,表现稳定,农民也认可,大面积换种风险比较大,建议先小范围观察一下。所以材料里就没重点写。”
一次看似随意的业务探讨,立刻让李腾捕捉到了关键信息:王副局长主张积极引进新技术,周局长倾向于稳妥保守。这确实是工作思路的差异。
但这还不够。他需要了解这种差异是否已经影响到局里的运行氛围。他想到了信息科的老周。老周消息灵通,而且农业局经常需要报送信息,与老周打交道多。
中午在食堂吃饭时,李腾“偶遇”了老周,两人自然而然坐在了一桌。
“老周,最近忙啥呢?”李腾随口问。
“嗨,还不是那些事。各个局报信息,催进度。”老周扒拉着饭菜。
“农业局那边最近动静怎么样?我看他们春耕准备挺充分的。”
“农业局啊,”老周左右看了看,压低声音,“表面上看是挺忙,但感觉……劲儿没往一处使。前两天他们报一个信息,关于病虫害防治的,先是王副局长那边的思路,强调生物防治、绿色防控,报上来被周局长打了回去,要求侧重传统药剂的有效性和普及率。来回改了两三遍,最后报上来的东西,有点不伦不类。下面具体干活儿的科长都抱怨,不知道听谁的。”
李腾默默记下:工作流程出现内耗,中层干部感到困惑。
他还需要了解其他班子成员的态度。他想起之前与水利局刘主任交往时,曾听他说起,农业局分管科技的赵副局长和他曾是高中同学。李腾找了个由头,给刘主任打电话,聊完正事后,看似无意地提起:“对了,刘主任,听说您和农业局的赵局是同学?我们县里搞农业科技推广,以后少不了要和水利配合,您觉得赵局这人怎么样?好打交道吗?”
刘主任在电话那头沉吟了一下,说道:“老赵啊,人是实在人,技术上也有一套。就是……唉,有时候也挺难做的。周局长是老领导,王副局长有新想法,他夹在中间,有时候也只能和和稀泥。上次一起吃饭,他还感叹,现在开会,说话都得先琢磨三分。”
通过这种多渠道、非正式的了解和印证,李腾对农业局的情况逐渐清晰起来:周建农与王副局长之间,确实存在因年龄、知识结构、工作风格导致的工作思路分歧,周求稳,王求新。这种分歧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决策效率和内部氛围,其他班子成员大多持观望或调和态度,尚未发展到个人恩怨或公开对立的地步,但若放任不管,隐患不小。
掌握了这些情况,李腾并没有急于向宋知远汇报。他需要选择一个最合适的时机和方式。他深知,这种涉及人的敏感信息,口头汇报容易失真,也显得不够郑重;写成正式报告,则又过于僵硬,且留下痕迹。
几天后,一次陪同宋知远下乡调研回来的路上,车里只有他们两人。夕阳的余晖透过车窗,洒在车内。宋知远似乎心情不错,望着窗外的田野,随口问道:“最近各方面情况都还平稳吧?”
李腾知道,时机到了。他斟酌着词语,用一种客观描述而非评判的语气,开始汇报:“县长,关于之前您关心农业局班子磨合的情况,我通过近期一些工作接触和侧面了解,有一些不成熟的观察。”
宋知远“嗯”了一声,没有回头,依旧看着窗外,但李腾知道他在认真听。
“总体来看,周局长和王副局长都是想把工作做好,出发点是一致的。主要分歧还是在工作思路和节奏上。”李腾继续说道,“比如在推广新技术方面,王局长更积极,周局长更注重风险控制。这种差异,在具体工作推进中,比如某些材料报送、项目论证会上,偶尔会体现出一些不同步,可能让下面执行的同志有时感到一些困惑。其他局领导,大多还是以支持周局长为主,但对新技术的引进也并不排斥,处于一种……观望和适应的阶段。”
他没有使用“不团结”、“内耗”这样的定性词语,而是用“不同步”、“困惑”、“观望”等相对中性、动态的词汇来描述现象。同时,他也强调了双方“都想把工作做好”的共同基础。
宋知远静静地听着,直到李腾说完,车内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只有车轮碾过路面的沙沙声。
过了好一会儿,宋知远才缓缓开口,声音平和,听不出喜怒:“新老交替,观念碰撞,是规律。关键是要把握好度,既要保持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也要给新思想、新方法一定的空间。水至清则无鱼,但浑了,也不行。”
他没有对李腾汇报的内容做任何直接评价,而是发出了这样一句充满辩证意味的感慨。但李腾明白,领导已经听懂了,并且有了自己的判断和考量。
“我明白了,县长。”李腾轻声应道。
回到县城,下车时,宋知远拍了拍李腾的肩膀,只说了一句:“心里有数就行。”
这次“试金”任务,至此画上了句号。李腾知道,自己通过了考验。他呈现的,不是一份简单的是非报告,而是一幅有层次感的人物关系图景,为领导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同时又恪守了秘书的本分,没有越界,没有僭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