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寒意日渐深重,田野里最后一点绿意也褪去,万物进入蛰伏。但“本味农庄”的生产与创新步伐却从未停歇。在沙棘、高粱等大田作物进入冬管期,菌菇、芽苗菜等设施农业稳步运行的同时,一个关乎农庄生态循环体系优化升级的重要项目,被提上了紧迫的日程——将露天分散的蚯蚓养殖田,整体搬迁至新建的智能连栋温室内部。
这个动议,源于李静对现有蚯蚓养殖模式的深入观察和前瞻性思考。一个北风呼啸的下午,她裹着厚厚的羽绒服,站在村边那片露天蚯蚓养殖区旁,眉头微蹙。尽管赵大虎带着人用草帘子、塑料膜给蚯蚓垄做了简单的越冬保温,但凛冽的寒风依然无孔不入,地表温度已接近冰点。扒开覆盖物,可以看到表层的蚯蚓活动明显变得迟缓,纷纷向更深的土层钻去,取食和繁殖活动几乎停滞。
“静丫头,看啥呢?天冷,别冻着了。”赵大虎搓着手走过来,哈出白气。
“大虎哥,你看,”李静指着蚯蚓田,语气带着担忧,“这露天养殖,受天气影响太大了。现在温度这么低,蚯蚓基本进入休眠,转化效率大打折扣。等到夏天,太阳暴晒,又得担心高温高湿导致基质发酵过热、病虫害滋生。一年里,真正高效生产的时间窗口太短了。”
“可不是嘛!”赵大虎深有同感,“天一冷,这‘小功臣’就偷懒了。喂下去的菌糠、沼渣,分解得慢吞吞。夏天还得整天惦记着浇水遮阴,生怕把它们‘烧’着、‘渴’着。要是能有个冬暖夏凉的地儿,那就美了!”
李静的目光投向远处那几栋在冬日阳光下熠熠生辉的智能连栋温室。那是农庄去年投入巨资建设的现代化农业设施,内部配备了环控系统,可实现温度、湿度、通风的精准调节,目前主要用于高价值的芽苗菜和菌菇生产。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她脑中成型:为什么不能把蚯蚓养殖也请进温室,实现工厂化、周年化高效生产?
当晚,她就将这个想法与王龙飞进行了深入探讨。王龙飞一听,立刻意识到了其中的巨大价值。
“静,你这个想法太好了!”王龙飞兴奋地在办公室里踱步,“蚯蚓养殖是咱们生态循环的关键一环,消化农业废弃物,生产优质有机肥和蛋白饲料。如果能摆脱气候束缚,实现稳产高产,对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品质、强化内部循环太重要了!而且,温室里空间立体,可以采用多层养殖架,土地利用率能翻几倍!”
“好处不止这些,”李静补充道,她已初步构思了方案,“温室环境可控,我们可以为蚯蚓创造最佳生长条件(温度15-25c,湿度60%-80%),其繁殖周期可以缩短,单位产量必然大幅提升。蚯蚓粪的品质也会更稳定、更洁净。更重要的是,蚯蚓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直接为温室内的植物提供‘气肥’,而植物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又能优化蚯蚓的生长环境,形成一个小型的‘动植物共生’良性微循环!”
“对!一举多得!”王龙飞击掌称赞,“这事值得干!不过,搬迁蚯蚓是个技术活,怎么搬?搬到温室里怎么布局?环境怎么控制?都得仔细规划,不能把咱们这些‘宝贝疙瘩’给折腾坏了。”
立项与规划:科学严谨的搬迁蓝图
说干就干。王龙飞立即召集了李静、赵大虎、李强、韩立春(负责水电环控)以及新加入的程诺(负责数据监测)组成“蚯蚓入棚”项目小组,第二天就召开了专题会议。
会议上,李静首先阐述了搬迁的必要性和预期效益,得到了大家一致认同。随后,讨论进入实质性的技术规划阶段。
1. 选址与布局:
经过对比,小组选定了一栋位置相对独立、基础设施完善且近期暂无高价值作物种植计划的温室(称为“三号棚”)作为蚯蚓的新家。李静提出了分区、立体、机械化的布局原则:
* 分区管理: 将棚内空间划分为几个功能区:原料预处理区(用于菌糠、沼渣、秸秆等基料的混合、发酵)、主养殖区(采用多层立体养殖架)、蚯蚓粪暂存熟化区、工具设备存放区。
* 立体养殖: 主养殖区采用坚固的角钢搭建三层或四层立体养殖床。每层养殖床设计成可抽拉的托盘式,方便投料、管理和采收。预计占地面积仅需原来的三分之一,产量却能翻番。
* 机械化辅助: 考虑引入小型搅拌机用于基料混合,小型输送带用于投料,减轻劳动强度。
2. 环境控制系统改造:
韩立春和程诺负责这块硬骨头。现有温室系统主要服务于喜温、喜光的植物,需要为喜阴、喜潮湿的蚯蚓进行针对性改造:
* 温度: 确保冬季能稳定在15c以上,夏季通过湿帘风机系统控制在28c以下。需要在养殖区上方加装可开合的双层遮阳网,并在地面预埋地暖管线,用于极端寒冷天气的辅助加温。
* 湿度: 安装自动微喷系统,根据湿度传感器反馈,定时定量喷雾加湿,保持基质湿润。同时,底部设计排水系统,防止积水。
* 通风: 保证空气流通,避免氨气等有害气体聚集,但风速要柔和,避免直吹导致基质干燥。需要调整风口角度和风机转速。
3. 搬迁方案:
赵大虎根据多年经验,提出了谨慎的搬迁策略:“蚯蚓胆子小,怕光怕震动,不能硬来。我建议分批次、带原基质搬迁。先把发酵好的新基料铺好在新养殖床上,调好温湿度,‘暖好房’。然后,选择阴天或者傍晚,连土带蚯蚓一起,用平锹小心铲起来,轻轻放入新床,让它们自己慢慢适应、迁移。尽量减少对它们的惊扰。”
4. 过渡期管理:
李静强调:“搬迁后至少需要两周的精心呵护期。要密切观察蚯蚓的活跃度、取食情况,新基料的ph值、发酵温度都要每天监测。程诺,你的传感器要立刻跟进,数据实时监控。”
方案一经确定,各项准备工作迅速启动。李强负责带领工人搭建立体养殖架和改造基础设施;韩立春和程诺订购、安装环控设备;赵大虎则带领人手,加紧进行基料的发酵准备。
实施与挑战:细致入微的搬迁行动
几天后,一个天气相对温和、无风的上午,搬迁工作正式启动。参与人员都像对待易碎品一样,小心翼翼。
三号棚内,焕然一新。三层高的银色养殖架整齐排列,遮阳网半开,柔和的灯光洒下,微喷系统调试完毕,空气中弥漫着基料发酵后的醇厚气息。地上预铺了防滑垫,减少震动。
赵大虎亲自带队,几个有经验的工人拿着宽大的平头锹,在露天蚯蚓田里,小心翼翼地沿着垄边,将包含大量蚯蚓和原有基质的“土块”整体铲起,轻轻放入专用的周转箱内,避免剧烈抖动。然后迅速用湿润的麻袋覆盖箱口,保持黑暗和湿度,用小推车平稳地运至三号棚。
棚内,李静、王龙飞等人接力,将周转箱里的“土块”轻轻倾倒在已经铺好薄层新基料的养殖床上,并用小耙子稍微拨散,使新旧基质有所接触,便于蚯蚓自主选择栖息地。整个过程轻拿轻放,仿佛在进行一场精密的外科手术。
即使如此小心,挑战还是出现了。搬迁到一半时,程诺发现,新棚内靠近门口的几床蚯蚓,活跃度明显低于里面的。原因是门口偶尔有人进出,带了点凉风,温度波动稍大。李静立即决定,在门口加挂一道厚实的棉门帘,形成缓冲区域,问题很快得到缓解。
整个搬迁过程持续了三天才全部完成。每个人都累得腰酸背痛,但看着一排排养殖床上,那黑褐色的基质中隐约可见的、开始缓缓蠕动的红色身影,心中充满了期待。
成效初显与未来展望
搬迁完成后的日子,是三号棚最受关注的时期。程诺的数据监测系统24小时运行,温度、湿度曲线平稳地保持在设定区间。赵大虎每天数次巡查,记录蚯蚓的活动情况、取食速度。
一周后,喜人的现象出现了:搬迁入棚的蚯蚓,不仅迅速恢复了活力,而且由于处于最佳生长温度,取食速度明显加快,繁殖迹象也开始显现,远超露天环境下的同期表现。新产生的蚯蚓粪,颜色黑亮,质地均匀,没有杂质。
“成功了!”赵大虎兴奋地向王龙飞和李静汇报,“这帮小家伙,在新家里待得可舒服了!吃得多,长得快!这棚里恒温恒湿,真是享福了!”
王龙飞和李静相视而笑,心中一块大石落地。蚯蚓的成功入棚,不仅仅是养殖场所的变更,更是农庄生态循环体系的一次重要升级。它意味着:
1. 生产效率提升: 实现周年化、标准化、高效率生产,有机肥和蛋白饲料供应更稳定。
2. 品质控制增强: 环境可控,蚯蚓粪品质更优,更洁净。
3. 空间利用率提高: 立体养殖大幅节约土地。
4. 循环链路优化: 与温室种植形成更紧密的共生关系。
站在温暖如春的三号棚内,听着微喷系统细微的嘶嘶声,看着养殖床上生机勃勃的景象,王龙飞感慨道:“静,这一步我们又走对了。农业的现代化,就是要把不可控的因素变得可控,把经验化的东西变得标准化。蚯蚓进了棚,咱们的循环农业,才算真正上了个台阶。”
李静点头,目光扫过整齐的养殖架:“嗯,接下来,就是要优化养殖密度、投料配比、采收周期,建立这套工厂化养殖的Sop(标准作业程序)。将来,这套模式成熟了,不仅可以满足自用,说不定还能对外输出技术和种苗,成为咱们一个新的增长点。”
冬日阳光透过温室的塑料薄膜,柔和地洒满整个空间。在这片人造的“春天”里,小小的蚯蚓们正以前所未有的效率,默默地将废弃物转化为宝贵的资源,为农庄的可持续发展贡献着不可或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