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慕深提供的关于东欧数据中心的情报,像一块滚烫的烙铁,握在手中灼人,放下却又可能错失良机。陈默团队的初步核实反馈需要时间,而苏晚晴清楚,在情报战场上,时机往往转瞬即逝。
她不能再被动地等待攻击,或是仅仅依靠陆寒琛的稳健策略。文先生与周慕深,这两条危险却极具价值的内线,必须被更主动地利用起来。她要下一盘险棋,一场旨在让敌人内部先乱起来的——“驱虎吞狼”。
苏晚晴再次启动了那个与文先生联系的加密通讯器。她没有直接询问,也没有透露周慕深的信息,而是精心编织了一条看似无意、实则包含关键暗示的信息:
【Su】:“掘金”行动失败,激进派内部想必压力巨大。听闻他们正在积极推动“方舟”项目以转移视线并寻求新的资金来源,动作频频,甚至可能涉及一些……非常规的数据合作。树大招风,望谨慎。
这条信息,看似是善意的提醒,提醒文先生所在的“温和派”注意激进派过于张扬的行动可能带来的风险。但实际上,它精准地将“方舟”项目与“非常规数据合作”这个概念联系在了一起,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必然会在“诺亚生命”内部激起涟漪。
如果文先生及其背后的“温和派”对此并不知情,他们必然会因此对激进派产生更深的疑虑,并启动内部调查。如果他们知情,甚至参与其中,这条信息也会成为一种试探和警告,让他们意识到苏晚晴并非对“方舟”项目一无所知。
信息的发出,如同石沉大海,整整两天没有回音。苏晚晴并不急躁,她深知在这种层面的较量中,耐心是必不可少的品质。
第三天深夜,加密通讯器终于再次震动。文先生的回复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长,语气也显得异常凝重:
【文】:感谢提醒。“方舟”项目确由激进派主导,其技术路线和合作模式,我与我的同事们始终持保留态度。你提到的“非常规数据合作”,触及了我们最深的担忧。我们内部的调查已发现一些异常资金流向和技术需求,指向一个位于东欧的第三方数据处理环节,但其具体用途和数据来源被严格保密,我们亦无法触及核心。
他证实了东欧数据中心的存在,并暗示了其敏感性和内部对此的争议!这几乎与周慕深的情报完全吻合!
【文】:激进派对此讳莫如深,并加速了项目推进。我们认为,这已严重偏离公司创立初衷,并蕴含巨大法律与伦理风险。若有可能,我们希望获取更多关于此数据中心的确切证据,以便在董事会层面发起质询,遏制此危险项目。
文先生的回复,几乎是在明确请求苏晚晴提供更多“弹药”去攻击激进派!这无疑是将“驱虎吞狼”的剧本,递到了苏晚晴手中。
苏晚晴看着文先生的请求,心中飞速权衡。
将周慕深提供的那份详尽的尽职调查报告直接交给文先生,无疑能极大增强“温和派”在内部斗争中的力量,有可能从内部重创甚至瓦解“方舟”项目。这是最快、也可能最有效的打击方式。
但风险同样巨大。这份报告来源敏感(周慕深),一旦文先生并非如其所述,或者“温和派”斗争失败,这份报告很可能被激进派获取,从而暴露周慕深这条线,甚至可能引火烧身,让激进派意识到苏晚晴手中掌握着他们的致命弱点,从而采取更极端的报复。
是将利刃借予他人,还是紧握手中,伺机自用?
苏晚晴没有犹豫太久。
她将周慕深提供的那份报告中,关于东欧数据中心物理地址、网络特征以及部分可疑数据流量分析的关键部分(隐去了直接指向“星图数据”和周慕深来源的信息),重新整理成一份看似通过商业调查和网络监控获得的“独立分析报告”,通过加密信道,发送给了文先生。
随附的信息只有一句:
【Su】:谨慎使用。望能拨乱反正。
她选择递出了这把“刀”。
这不仅是一场针对“诺亚生命”激进派的攻击,更是一次对文先生及其背后“温和派”真实立场和能力的终极测试。
如果文先生成功,她将兵不血刃地解决掉一个心腹大患。
如果失败,或者这是一个陷阱……那么,这把递出去的“刀”,也可能成为指向她自己的凶器。
这是一步险棋,但她别无选择。
在这王座之路的荆棘丛中,她必须学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哪怕它们本身就带着锋利的尖刺。
接下来,她能做的,只有等待。等待“诺亚生命”内部,那场因她而起的风暴,最终会吹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