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县城病人上门,络绎不绝
隆冬的寒风卷着雪粒拍打在药铺门板上,却挡不住屋内涌动的暖意与人气。自从陆清治愈县城富商沈万山的多年偏头痛后,“清禾药铺有位医术高明的女大夫”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在县城传开。起初只是零星几位患者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村里求医,没过多久,上门的县城病人便越来越多,几乎踏破了药铺的门槛。
这天清晨,天刚蒙蒙亮,药铺的门板还没完全卸下,门口就已经站满了等候的人。其中大半穿着体面,一看便知是从县城来的——有穿着锦缎棉袍的商户,有戴着银钗的妇人,还有被家人搀扶着的老人,大家搓着手呵着白气,却没人抱怨,都盼着能早点让陆清诊病。
陆清刚打开门,人群就涌了上来,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病情。陆墨见状,立刻上前维持秩序:“大家别着急,按顺序排队,我这里登记姓名和症状,保证每个人都能看上病!”
他早早就按照陆清的吩咐,准备了厚厚的登记本,将病人按“急症、慢性病、普通病症”分类,优先安排急症患者就诊。陆月则端着刚煮好的姜茶,挨个递给等候的病人:“天冷,大家喝点姜茶暖暖身子,耐心等一等,我姐姐很快就来。”
姐弟俩的贴心举动,让原本有些拥挤混乱的场面渐渐安静下来。陆清快速换上行医的衣衫,坐在问诊桌前,开始为第一位病人诊断。
第一位病人是县城绸缎庄的王掌柜,他捂着胸口,脸色苍白:“陆大夫,我这心口疼的毛病犯了快一个月,夜里总觉得喘不上气,县城的大夫说是‘心病’,开了药也不管用。”
陆清为他把脉,发现他脉象沉细,结合症状判断是“心气虚损”,并非真的心脏有疾。她一边写药方,一边叮嘱:“你这是长期劳累、思虑过重导致的,平时要少熬夜,别太操心生意上的事。我给你开一副补心益气的汤药,再配合穴位按摩,按揉手腕上的内关穴,每天三次,每次五分钟,很快就能缓解。”
王掌柜接过药方,感激地说:“多谢陆大夫!我听沈老爷说您医术高明,特意赶过来,果然名不虚传!”
送走王掌柜,下一位病人是位抱着孩子的妇人。孩子才三岁,咳嗽得满脸通红,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妇人眼眶通红:“陆大夫,孩子咳了快十天,发烧不退,县城的医院都去过了,还是不见好,您快救救他吧!”
陆清连忙抱起孩子,摸了摸他的额头,又查看喉咙,发现孩子是急性支气管炎引发的发烧。她轻声安抚着孩子,用银针快速刺入他的合谷穴、曲池穴,又开了一副儿童专用的止咳退烧汤药,特意叮嘱:“这药熬好后加一勺蜂蜜,孩子容易接受。要是烧到三十八度以上,就用温水擦拭额头和腋下物理降温,别盲目用退烧药。”
妇人连连点头,抱着孩子再三道谢,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从清晨到黄昏,陆清几乎没停下过脚步,连午饭都是匆匆扒了几口。问诊桌前的病人换了一批又一批,她始终耐心地把脉、问诊、写药方,声音因长时间说话变得有些沙哑,却依旧温和。陆墨忙着登记、安排就诊顺序,还要兼顾抓药,额头上满是汗珠;陆月则不停地为病人添茶、打扫卫生,照顾行动不便的老人,小小的身影在人群中穿梭,却从不喊累。
随着天色渐暗,药铺里的病人渐渐少了,可还有几位从远路来的县城病人没来得及返程——他们大多住在县城边缘,赶回去时天已经黑了,山路难走又不安全。陆清看着他们焦急的模样,心里有些不忍,想起后院还有两间闲置的房间,便说:“大家要是不嫌弃,就暂时住在后院的房间里,铺盖都是干净的,明天看完病再回去也不迟。”
病人闻言,又惊又喜。一位老人激动地说:“陆大夫,您真是太贴心了!我们正发愁怎么回去,没想到您想得这么周到!”
陆清笑着说:“大家来一趟不容易,安全最重要。”
她让陆墨和陆月帮忙整理房间,铺上干净的被褥,又烧了热水供大家洗漱。陆月还特意拿了自己的小零食,分给随行的孩子们,孩子们很快就和她熟络起来,围着她叽叽喳喳地说话。
当晚,后院的房间里灯火通明,住下的病人围在一起,聊着天,都在夸赞陆清的医术和人品。“以前只听说乡下大夫医术不行,没想到陆大夫比县城的名医还厉害!”“不仅医术好,人还这么善良,免费给我们住,这样的大夫真是少见!”
陆清站在窗前,听着后院传来的欢声笑语,心里满是温暖。她知道,这些县城病人不远千里来求医,是对她的信任,她不能辜负这份信任。
接下来的日子,来药铺的县城病人越来越多,有时一天能有几十人。陆清干脆将后院的三间房间都收拾出来,作为临时的“病房”,还特意买了几张新床和被褥,让病人住得更舒服。她还让陆墨制定了“预约就诊”制度,县城病人可以提前让人捎信预约,避免现场排队等待太久。
陆月则成了“病房管理员”,每天早上为病人打扫房间、送早饭,中午帮忙熬药,晚上还会给老人和孩子掖好被角,叮嘱他们注意保暖。有位生病的老奶奶感动地说:“月儿这孩子,比我亲孙女还贴心!有你们这样的大夫和帮手,我们就算住在这里也安心。”
药铺里的徒弟石头和阿禾也主动分担,石头负责熬药、抓药,确保每位病人都能及时拿到药;阿禾则帮忙记录病人的恢复情况,整理医嘱,成为陆清的得力助手。
渐渐地,清禾药铺不再只是一个小小的乡村药铺,更像是一座热闹的“小医馆”——前院是问诊、抓药的地方,人来人往;后院是病人暂住的“病房”,温馨和睦。陆清、陆墨、陆月和徒弟们分工协作,有条不紊地打理着药铺的一切,虽然忙碌,却充满了干劲。
有一次,县城的县令夫人也慕名而来,她患失眠多年,遍寻名医无果。陆清为她诊断后,用针灸配合安神汤药,还教她睡前用薰衣草和艾草泡脚的方法。半个月后,夫人的失眠症状彻底缓解,特意派管家送来一块“仁心济世”的牌匾,还在县城为药铺宣传,让更多人知道了清禾药铺的名声。
傍晚时分,送走最后一位病人,陆清揉了揉酸痛的肩膀,看着收拾得干干净净的药铺和后院,心里满是欣慰。陆墨拿着登记本走过来说:“姐,今天一共接诊了四十六位病人,其中三十一位是县城来的,后院还住了八位病人,明天的预约已经排到二十号了。”
陆月也笑着说:“姐,今天住下的张奶奶说,她的咳嗽好多了,明天想让你再给她看看,调整一下药方。”
陆清点点头,眼里满是疲惫却又充满了力量:“辛苦大家了。虽然累,但能帮大家治好病,一切都值得。以后咱们还要更加用心,让每一位来求医的病人都能感受到温暖,都能早日康复。”
月光洒在药铺的院子里,雪地上泛起淡淡的银光。陆清看着身边忙碌的弟妹和徒弟们,心里充满了希望。她知道,药铺能有今天的景象,离不开大家的信任和支持,更离不开姐弟仨和徒弟们的共同努力。未来,她会继续坚守医者仁心,把这座“小医馆”经营得更好,让更多的人摆脱病痛的折磨,让清禾药铺的名声传遍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