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委调研组的肯定,如同在厚重的阴云中撕开了一道口子,让灿烂的阳光照射进来,也为袁天打破省级层面的无形枷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和底气。
他敏锐地抓住这个机会,开始借势发力。
首先,在“数字科创走廊”的建设上,他不再仅仅局限于应对省级部门的拖延和掣肘,而是直接将部委调研组的肯定意见以及国家级试点的政策优势,作为争取资源的尚方宝剑。
他亲自带队,再次赴省发改委、财政厅、自然资源和规划厅进行沟通。与之前不同的是,这一次,他的姿态更加从容,底气更加充足。
在省发改委,他不再纠缠于单个项目的审批细节,而是拿出了部委调研组关于“城市韧性建设”与“数字科创”融合发展的建议,提出要将“走廊”基础设施建设与提升城市整体抗灾能力结合起来,打造“智慧+安全”的示范区。
“这不仅是京州的发展需要,更是落实国家关于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要求的具体举措。”他的话语,站位的层次明显提高。
在省财政厅,他直接出示了部委调研组的评价报告复印件,以及京州在灾后重建中急需资金的清单。“各位领导,京州的灾后重建和长远发展,离不开省里的支持。
部委领导也强调,对于京州这样的试点城市,应该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给予倾斜。
我们希望省里能充分考虑我们的实际困难,尽快落实国家级试点的配套资金,这关系到灾后恢复的速度和‘走廊’建设的全局。”
他的语气不卑不亢,既有对上级的尊重,也暗含着不容忽视的坚持。
在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他同样以部委的肯定和灾后重建的紧迫性为由,据理力争,要求增加建设用地指标,并适当放宽部分限制性条件。
袁天的这番“借势”操作,效果立竿见影。
面对来自国家部委的明确背书和袁天本人因抗灾而急剧攀升的威望,省级部门的负责人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虽然胡金茂的阴影依然存在,但谁也不愿意在这个节骨眼上,公然与“部委肯定”和“抗灾英雄”正面冲突,承担可能引发的政治风险。
省发改委主任在私下里对亲信感叹:“这个袁天,现在风头正劲,又有部委撑腰,不好硬顶了。有些事,能放就放一放吧。”
省财政厅长也感到棘手,最终勉强同意,在原有被大幅削减的配套资金基础上,再额外拨付一部分灾后重建应急资金,算是给了个台阶下。
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则在对指标进行“技术性微调”后,象征性地给京州追加了少量用地指标,虽然仍是杯水车薪,但至少释放了一个不再死卡到底的信号。
这些变化,看似细微,却意味着省级层面无形枷锁的第一次实质性松动!
袁天凭借抗灾积累的政治资本和部委的肯定,成功地在坚冰上凿开了一道裂缝!
而比任何上级肯定和资源松动更让袁天感到踏实和有力的,是那来自街头巷尾、田间地头的民心所向。
暴雨过后,袁天继续坚持他的“下沉”策略,频繁出现在灾后重建的工地、受灾群众的临时安置点、以及恢复生产的工厂企业。
在城北老工业区,那些曾经迷茫的老师傅们,看到袁天再次到来,眼神中充满了与以往不同的信任和热切。
“袁市长,您放心!共享车间的点子我们琢磨了,觉得可行!只要政府肯搭台,我们这帮老骨头,一定把活儿干得漂漂亮亮!”
“对!不能让您和政府白为我们操心!”
袁天提出的“共享精工车间”构想,在抗灾过程中展现出的政府高效组织能力加持下,获得了更多老企业和老师的认同,推进速度明显加快。
在“杨柳”片区,居民们看到袁天,就像看到亲人一样,围上来七嘴八舌地说着家里的变化,表达着感激。
“袁市长,多亏了之前修了下水道,这次家里才没被淹得太厉害!”
“路灯亮了,晚上出门心里踏实多了!”
“听说小广场马上也要动工了?太好了!”
这些朴实的话语,比任何奖章和文件都更能证明工作的价值。
甚至在一次袁天乘坐公务车等红灯时,旁边一辆私家车的司机认出了他,激动地摇下车窗,大声喊道:“袁市长!谢谢您!这次多亏了您!”引得周围车辆纷纷鸣笛致意。
这种发自内心的拥戴,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无形的力量,成为了袁天应对一切挑战最坚实的后盾。
它让那些隐藏在暗处的冷箭变得苍白无力,也让袁天更加坚定了自己“为民服务”的初心和“深耕基层”的路径。
民心所向,大道可行。
新的契机,已在眼前。
袁天站在新的起点上,目光越过尚未完全散尽的灾后尘埃,投向了那更加波澜壮阔的未来。
他知道,前路依然不会平坦,但拥有了民心这块最坚实的基石,和部委肯定这把锋利的宝剑,他将更有信心和能力,去斩断一切束缚,带领京州驶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