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安泰和马桂兰的日子,如同泡开了第二遍的茶,味道不如初时浓烈,却更显醇和、熨帖。
两人都是经历过生活磋磨的人,懂得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安稳。家里总是窗明几净,饭菜定时飘香。
杜安泰退休金虽不多,但两人节俭度日,倒也宽裕。
马桂兰把杜安泰照顾得很好,他的脸色红润了,连以前偶尔会犯的胃病也许久没再折腾。
杜安泰则用他沉默的方式回报着这份温暖,重活累活从不让她插手,偶尔赶集,总会记得买点她爱吃的软糕或者一块时新的衣料。
马永贵和何玉芬的结合,更是给这个小小的亲友圈增添了浓浓的暖意。
何玉芬搬到了马永贵的老屋,她勤快,手也巧,把那几间老房子收拾得温馨舒适。
小院里种上了应季的蔬菜瓜果,还养了几只下蛋的母鸡。马永贵脸上的皱纹都仿佛舒展开来,走路腰板都挺直了些。
两对老人常常互相串门,今天杜安泰家包了饺子叫他们过去,明天马永贵家蒸了馍馍给送来,平淡的日子因为这份亲情与陪伴,过得有滋有味。
然而,生活总不会是一潭死水,细微的涟漪总在不经意间泛起。
秀玲在学校餐厅保洁组长的岗位上,干得越来越得心应手。也熬成了一个小班长。
她公平、勤快、又会体谅人,很快就将原本有些隔阂的南北餐厅保洁人员拧成了一股绳。
大家信服她,不仅因为她活干得好,更因为她处事公道,从不偏袒。
但这“官”哪怕再小,也有需要面对的问题。这不,难题就来了。
学校后勤处为了进一步节约成本,决定对保洁用品实行定量配给。
抹布、洗洁精、手套等,按月发放,超支不补。这本来无可厚非,但在分配具体数量时,却引发了小小的风波。
南餐厅的李嫂觉得她们餐厅靠近教学楼,学生流量大,桌子油污多,应该多分些洗洁精和抹布。
北餐厅的老李头则认为他们餐厅面积大,清洗的大锅和餐盘更多,耗材自然也该多些。两人各自带着手下的人,都觉得自己有理,找到秀玲,希望能多争取些份额。
若是以前,两边肯定又得互相嘀咕,暗自较劲。但现在,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找秀玲这个“当家人”来评理。
秀玲没有立刻表态支持哪一边。
她先是跟着李嫂和老李头,分别到两个餐厅实地转了一圈,仔细观察了学生用餐高峰后的桌面油污情况,清洗间堆积的餐具数量,甚至还默默估算了一下各自负责区域的面积。
晚上回到家,她和平安念叨起这事。平安给她出主意:“要不,就跟后勤处反映反映,说说实际情况?”
秀玲摇摇头:“这点小事就去麻烦上面,显得咱们没能力。再说,定额是死的,咱们得自己想法子活络。”
她琢磨了一晚上,第二天把两边的人都叫到一起,心平气和地说:“李嫂,李师傅,你们说的都有道理。咱们的用量,后勤处也是根据往年大概情况定的,未必完全准。你们看这样行不行?”
她拿出个小本子,上面是她昨晚粗略画的表格:“这个月,咱们就先按原来的量领,但是呢,咱们记个账。南厅用了多少洗洁精,抹布换了几条;北厅用了多少,手套磨破了多少双,都记下来。到下个月领新的时候,咱们就把这个本子拿出来,对照着看,哪个厅确实用量大,咱们就从下个月的定额里,稍微给它倾斜一点。咱们自己也试着省着点用,抹布破了,能补就补补,洗洁精兑水的时候,看看是不是能再节约点……咱们的目的,是把活干好,把东西用好,不是争多少,你们看行不?”
这个“土办法”,既承认了双方可能存在的实际差异,又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路径,还倡导了节约。
李嫂和老李头听了,都觉得在理,挑不出毛病,便都点头同意了。
这办法一试,效果出奇的好。
为了让自己下个月能“有理有据”地多分点,两个餐厅的人都格外注意起节约来。
洗洁精不再大手大脚地倒,抹布用破了也不再随手就扔,而是洗干净看看能不能缝补一下继续用。
甚至还有人自发地从家里带来用旧的但还能用的毛巾,剪成小块当抹布。
同时,因为要“记账”,两边的人反而多了交流。
“李嫂,你们今天用了多少洗洁精?我们这边感觉比昨天省了点。”
“李师傅,这抹布这么补一下,还能用段时间呢!”
一种良性竞争和互相学习的氛围悄然形成。一个月下来,不仅没有超出定额,反而还略有结余。
月底对账的时候,大家看着那本记得密密麻麻的小本子和节省下来的用品,都忍不住笑了,心里对秀玲更是佩服。
秀玲趁热打铁,用结余的钱,买了几斤水果,给大家分了分,算是小小的奖励。东西不多,却让每个人心里都暖洋洋的,觉得自己的节约有了价值,这个集体更有归属感了。
这件事不知怎么传到了后勤主管耳朵里。主管在员工大会上特意表扬了秀玲和她带领的保洁小组,称赞他们不仅活儿干得好,还能主动为单位节约成本,团结同事,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秀玲被叫到台上,面对众人的目光,她有些不好意思,脸涨得通红,只会反复说:“没啥,没啥,都是大家一起想的办法……”
但台下,南厅的李嫂和北厅的老李头,都带头用力地鼓掌,眼神里充满了真诚的敬意。
下班回家,秀玲把这事当趣事讲给平安听。
平安看着秀玲虽然疲惫却闪烁着光彩的眼睛,憨厚地笑了,给她夹了一筷子菜:“我早就说过,你到哪儿都能把事办好。”
正说着,杜安泰和马桂兰提着刚摘的新鲜蔬菜来了,听说这事后,也都为秀玲高兴。
马桂兰拉着秀玲的手说:“秀玲,你就是有这个能耐,能把人心拢到一块儿。”
杜安泰也点头:“是啊,秀玲办事,我们放心。”
听着家人的夸赞,看着窗外自家小院里生机勃勃的菜畦,秀玲心里充满了平静的满足。
她没想过要当什么榜样,也没追求什么荣耀,她只是觉得,无论在哪儿,做什么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尽力把事情做好,能帮到人,能让周围变得好一点,这日子,就过得值,过得有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