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风波过去几天,公司表面恢复了平静,但林小溪能感觉到,那平静水面下涌动的暗流并未停歇。投向她的目光少了些明目张胆的探究,却多了几分讳莫如深的审视。她无暇他顾,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晨曦计划”和一个新接手的棘手任务中——与一家名为“科锐科技”的海外供应商敲定核心元件的最终采购协议。
科锐是行业内的技术翘楚,其独家专利元件对“晨曦计划”下一阶段的原型机至关重要。前期沟通一直很顺利,价格、技术参数、交付周期都已基本达成共识,只待最后签约。然而,就在约定签署谅解备忘录(moU)的前一天,科锐亚太区的对接人约翰·史密斯突然发来一封邮件,措辞礼貌却带着不容商榷的强势。
邮件里,对方以“原材料成本意外飙升”和“产能排期极度紧张”为由,不仅要求将单价上调百分之十五,还提出将首批交付时间延长两个月,并且要求预付全款百分之五十的苛刻条件。
这封邮件像一盆冰水,浇得林小溪透心凉。上调价格和延迟交付已经严重打乱了项目预算和时间表,而那百分之五十的预付款要求,更是超出了公司财务规定的红线,风险极高。
她立刻召集团队紧急会议,试图寻找对策。负责技术的工程师眉头紧锁:“史密斯说的原材料成本上涨,行业内确实有风声,但幅度绝没有他说的那么大。产能紧张可能是真的,但延长两个月……太离谱了。”
负责商务的同事尝试与约翰·史密斯电话沟通,对方却始终含糊其辞,只强调这是总部的最终决定,没有商量余地。
“溪姐,他们这明显是坐地起价,吃准了我们短期内找不到替代供应商!”团队里年轻的商务助理气得脸颊发红。
林小溪何尝不知。科锐就是看准了“晨曦计划”时间紧、任务重,以及他们元件不可替代的技术优势,才敢在最后关头突然发难。这是一种商业上常见的施压手段,但对于身处漩涡中心、亟需用成绩证明自己的林小溪而言,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一整个下午,她都在与法务、财务部门沟通,试图寻找合同的漏洞或者变通的支付方案,但结果都不理想。法务强调预付款风险,财务严守规章制度。她又尝试通过邮件与约翰·史密斯据理力争,列举市场数据,强调长期合作的价值,但对方的回复依旧强硬,甚至带着一丝不耐烦,最后干脆不再回复邮件。
眼看着距离对方给出的“24小时考虑期限”越来越近,林小溪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如果谈崩了,项目延期,之前所有的努力可能大打折扣,那些等着看她笑话的人更会抓住这个机会大肆渲染。可如果接受这些不平等条款,不仅公司利益受损,她这个负责人也难辞其咎。
傍晚,天色渐暗,办公区的同事陆续下班。林小溪独自坐在工位前,对着电脑屏幕上那封冰冷的邮件,感觉太阳穴突突直跳,一种无力感深深攫住了她。她揉了揉眉心,起身去茶水间冲杯咖啡提神。
就在她端着咖啡往回走时,在走廊拐角处,遇见了刚从总裁办公室出来的顾言琛。他似乎是刚结束一个视频会议,脸上带着一丝疲惫,边走边低头看着手机。
两人迎面遇上,脚步皆是一顿。
“顾总。”小溪垂下眼睫,低声打招呼,下意识地想侧身让开。
顾言琛的目光从手机屏幕上抬起,落在她脸上,停留了两秒。他的视线锐利,似乎轻易就看穿了她强装镇定的外表下那丝难以掩饰的焦灼。
“科锐那边,进展不顺利?”他开口,声音平淡,听不出什么情绪,仿佛只是随口一问。
小溪的心猛地一跳。他知道了?是团队里有人汇报了,还是他……一直关注着?她不敢确定,只能含糊地应道:“嗯,遇到点问题,正在沟通。”
顾言琛闻言,几不可查地蹙了下眉,但没有追问细节,只是淡淡道:“遇到解决不了的障碍,及时上报。不要硬扛。”
他的语气依旧是上司对下属的公事公办,但那句“不要硬扛”,却像一根细微的羽毛,轻轻拂过小溪紧绷的心弦。她点了点头:“是,顾总。我会的。”
他没有再说什么,迈步从她身边走过,带起一阵熟悉的、清冽的气息。
看着他离开的背影,小溪深吸了一口气,回到工位。虽然他的话语没有提供任何实质性的帮助,但不知为何,那句“不要硬扛”让她莫名安定了几分。她重新振作精神,开始查阅其他潜在替代供应商的资料,尽管她知道希望渺茫。
这一忙,就又到了深夜。窗外已是万家灯火,办公室里只剩下她一个人。与科锐的僵局依然没有打破,约翰·史密斯如同人间蒸发,不再回应任何消息。疲惫和沮丧再次涌上心头。
就在这时,她的工作邮箱提示音响起。是约翰·史密斯!
她几乎是屏住呼吸点开了邮件。邮件内容让她瞬间愣住了。
史密斯的语气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变得异常客气甚至带着几分歉意。他表示,经过与总部的“再次紧急沟通”和“深切考虑与启明星长期合作的战略意义”,科锐决定维持原定价,交付期也只象征性延长两周以适应产能微调,至于预付款比例,则主动降回了行业通行的百分之三十!
不仅如此,邮件末尾,史密斯还热情地表示,科锐总部的一位副总裁将在下月访华,希望能与顾言琛总经理及林小溪女士会面,共商未来更深度的合作可能性。
这……这怎么可能?!
林小溪反复将邮件看了三遍,确认自己没有眼花。短短几个小时,对方的态度为何会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那种强势和刁难仿佛从未存在过。
她立刻意识到,这绝不仅仅是她团队努力沟通的结果。她那些据理力争的邮件,恐怕远没有这么大的魔力。
一个名字,几乎是瞬间跃入她的脑海——顾言琛。
是他。
一定是他。
回想起走廊里他那看似随意的询问,那句“不要硬扛”的提醒……他当时就已经知道了科锐的发难,并且,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已经出手干预。
他是怎么做到的?直接联系了科锐总部的高层?动用了怎样的人脉和资源?提出了什么样的条件,才能让对方如此迅速地改变立场,甚至变得如此谦卑热情?
她不得而知。他帮她化解了如此大的一个危机,却像拂去一粒尘埃般轻描淡写,甚至没有向她透露半分。如果不是史密斯这封态度骤变的邮件,她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在她焦头烂额、孤立无援的时候,是他不动声色地,为她搬开了这块巨大的绊脚石。
一种难以言喻的情绪在她心中翻涌。是感激?是动容?还是……一种更深沉的、被她压抑了许久的情感,正悄然破土而出?
她拿起手机,点开那个最近才存下、却从未拨出过的私人号码(来自上次的短信)。指尖悬在拨号键上,犹豫着。该说什么?谢谢?似乎太过轻飘。询问他是如何做到的?似乎又逾越了上下级的界限。
最终,她放下了手机。她了解他,他不需要她的感谢,更不喜这种形式上的客套。他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项目和……她,而她能做的,就是不负他所望,将项目做得更好。
她关掉电脑,收拾东西准备离开。走到公司楼下,夜风带着凉意吹来,她却感觉心头一片温热。抬头望向顶层那间还亮着灯的办公室,她知道,他可能还在忙碌。
这一次,她没有感到孤单和无助。因为她知道,在那片属于他的商业战场上,他不仅是运筹帷幄的将领,也会在她看不见的地方,为她悄悄扫清前路的障碍。
这种无声的、强大的守护,比任何言语都更让她心悸。
她深吸一口微凉的空气,迈步走向地铁站。手机在口袋里安静无声,她没有发去感谢的信息,但他为她所做的一切,已如同今夜这清凉的月光,无声地洒满了她归家的路,也照亮了她心底某个一直不敢触碰的角落。然而,她也隐隐感觉到,科锐事件的顺利解决,似乎太过轻易,这突如其来的“善意”背后,是否会隐藏着新的未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