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正中下怀。
他能到这儿来,就是因为母亲袁夫人不希望他困守辽东。可是父亲杨彪在辽东,他又不能直接去中原的朝廷任职。想来想去,燕国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跳板。
但他也没想到袁熙会直截了当的发出邀请,而且随他挑职位,诚意十足。
一时间,他不再觉得袁熙粗鲁失礼,只觉得袁熙光明磊落,率真可爱,比辽东那群老头子好相处多了。
大丈夫,正当如是。
杨修也不再拘谨,大笑道:“既来之,则安之,任凭表兄安排便是。不过,在此之前,还是先把公事交待一下,免得待会儿喝醉了,忘得干干净净。”
“还有公事?原来你不是来看我的。”袁熙笑眯眯地说道。
“不仅有公事,还有家事。”杨修反唇相讥。“我阿母说她到辽东这么久,你居然都没派人去问候一下,很是生气,派我来兴师问罪呢。”
袁熙连忙抱拳求饶。“德祖,这真不是我忘了,实在是太忙。而且吧,我也没想到姑母会来辽东。你是独子,又是袁氏姻亲,应该留在中原才对。弘农杨氏那么多人,怎么就你们来了?”
“别提了,提起这事,我阿母就更生气了。”杨修哭笑不得,连连摆手,请袁熙别说了。
甄宓看在眼里,不禁哑然失笑。“你们是表兄弟,却比亲兄弟还要亲,连言行举止都有几分相似呢。”
“谁说不是呢。”袁熙、杨修四目相对,也不禁大笑起来。
说笑了一阵,杨修正式说明来意。
他虽然是以私人的名义来的,却有着汉朝的任务。汉朝天子刘协有意与燕王交好,希望袁熙能派人参加他的新年大典。这是汉朝刚到辽东的第一次大典,没什么根基,如果有袁熙支持,可能会好得多。
袁熙觉得这件事不能随便答应,他是陈朝的燕王,能不能与汉朝天子来往,可能需要请示朝廷。但他也不能轻易拒绝,毕竟汉朝是陈朝法统的由来,就算是偏居辽东,也有着法统上的天然正义,怠慢不得。汉朝有重大典礼,邀请他派人参加,也说得过去。
再者,汉朝没有直接派出使者,而是让杨修先来试探口风,已经很谨慎了。
“德祖,令尊是什么态度?”
“他么,总觉得袁氏受汉朝恩典,四世三公,就算有天命在身,也不该如此仓促。如今受了汉禅,却将天子安置于辽东这苦塞之地,也不够厚道,颇有些怨言。要不是骠骑将军提议,他根本不想和你有什么瓜葛。不过嘛,他虽是太尉,却也没什么实权,空有怨言,也左右不了形势,你就别在意他的态度了。”
杨修让袁熙别在意,袁熙却听出了其他的意思。“是骠骑将军的提议?”
杨彪等老臣觉得袁氏待刘氏不公,他并不意外,但刘备提议和他交好,还能得到汉朝君臣的认可,却是他没想到的。
刘备影响力这么大吗?
“是的,我阿翁反对大司农帮你购粮,也被骠骑将军否决了。骠骑将军说,就算是冒险到交州贩米,也一定要帮你渡过难关。”
袁熙更加诧异,转头看了一眼甄宓,心想这是刘备的意思,还是糜氏兄妹的意思?
当然,东海糜氏已经和刘备绑在一起,不分彼此。
袁熙又打听了一下,才知道刘备如今俨然是辽东汉朝的顶梁柱。不仅他本人是骠骑将军,离大将军只有半步之遥,关羽、张飞、糜芳、陈到分列前右左右四将军,麋竺被任命为大司农,简雍、孙乾、刘琰等人也都官职高位,汉朝实权派中,至少有一半是刘备的旧部。
袁熙隐隐有种感觉,刘备和曹操差不多,只是规模小一点。
但他也有曹操不具备的优势,他是宗室,有天然的身份优势。
换言之,他是有可能继承皇位的。
那汉朝天子想和他交好,是不是有借势压制刘备潜在野心的可能?
听起来,这很小人心态,对不起刘备的忠心耿耿。但政治上就是如此,有时候针对你,未必就是因为你做了恶,而是因为你有做恶的可能和实力。
如果这个猜想成立,那刘备主动提议汉朝与燕国交好,坚持要帮他运米,或许就是主动出击,让杨彪等人知道,他们之间的交情更深,而且有利益往来,不是他们想动摇就能动摇的。
按照这个思路,糜夫人托杨修带礼物给甄宓,也就说得通了。
看来辽东虽小,阴谋诡计却一点也不少,里面的水一点也不比中原浅。
袁熙越想越觉得心累,忍不住叹了一口气,连与杨修久别重逢的兴奋都淡了几分。
——
袁熙设宴为杨修接风,郭嘉、蒋干等人都收到了邀请,前来作陪。
杨修名不见经传,但他弘农杨氏的出身,以及袁氏外甥的身份,足以让他傲视群雄。但真正折服众人的,还是他的才华。他过目不忘,经史烂熟于胸,无书不晓,更难得文采飞扬,出口成章。
不仅出自幽州的韩珩、卢毓自愧不如,来自中原的郭嘉、辛毗等人也觉得望尘莫及。
他们都各有精擅,学问也不差,可是和杨修一比,就有点不够看了。
弘农杨氏的家学渊源,果然不是什么人都能比的。即使同是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这一两代人在学术上的成就也远远无法和弘农杨氏相提并论。
杨彪两代帝师,校定过五经,非袁绍、袁术可以望其项背。杨修又有如此才华,绝非袁熙兄弟可比。
韩珩随即起身,建议袁熙拜杨修为燕相。
卢毓则表示,杨修文采过人,又精通经传,比他更适合担任相关的文书工作,愿意让贤。
袁熙一看这架势,就明白了他们的意思。
韩珩是自觉能力有限,不肯尸居高位,不想做燕相。
卢毓却觉得这燕相非韩珩不可。他宁愿让出掌机密的重任,也要为韩珩保住国相之位,不容他人染指,即使是杨修也不行。
辽东的汉朝争得厉害,他这燕国又能好到哪儿去?
袁熙勉强维持着脸上的笑容,将目光投向郭嘉。“奉孝,你觉得呢?”
郭嘉不紧不慢地放下筷子。“杨公子,你觉得燕王该怎么做?要不要派人,又派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