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莱郡地处胶东半岛,三面环海,民风彪悍。太守王寅得知乐安郡归附的消息后,整日坐立不安。
刘备已得五郡,独留我东莱,其意不言自明啊。王寅对郡尉李宪叹道。
李宪愤然:府君何必长他人志气?我东莱带甲上万,未必怕了他刘备!
王寅摇头:太史慈已率五千精兵驻守边境,赵云率领的骑兵也在北海虎视眈眈。更不用说......他压低声音,听说刘备帐下有一支尖刀营,能于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司马惧便是前车之鉴啊。
正议论间,忽闻城外号角长鸣。斥候飞奔来报:府君!州牧刘备亲率大军已至城外十里!
王寅大惊:来得这么快!
王寅立于城楼之上,极目远眺,只见刘备军阵严整,旌旗猎猎,遮天蔽日。他心头一震,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尤其军阵之前,一员大将威风凛凛,横枪立马,正是东莱太史慈——其气势如虎,目光如电,令人望之胆寒。
开城吧。王寅长叹一声,徒增伤亡无益。
李宪急道:府君三思!我等...
话未说完,忽见一道光闪过,太史慈已单骑至城下,朗声道:王太守何在?州牧有请!
王寅俯身道:子义将军,下官这就出城相迎。
东莱城门缓缓开启的那一刻,郡尉李宪的手紧紧按在刀柄上,指节因用力而发白。他望着太守王寅卑躬屈膝的背影,一股无名火在胸中燃烧。
“府君何至于此!”他在心中呐喊,却不得不随着众官吏徒步出城,迎接那个所谓的“州牧”。
刘备军容整肃,旌旗蔽空。军阵前,太史慈横枪立马,目光如电,扫过东莱众官,最终定格在李宪脸上。四目相对,李宪感到一阵寒意,却仍倔强地挺直腰板。
“王太守请起。”刘备下马,扶起王寅,语气温和,“备此来非为征伐,实为共商东莱民生大计。”
王寅心中稍安:州牧请入城说话。
李宪冷眼旁观,心中冷笑:好一个“非为征伐”,那城外五千精兵难道是来游山玩水的不成?
入城途中,李宪故意落后几步,对身旁的功曹张允低语:“府君畏敌如虎,我东莱儿郎岂能任人宰割?”
张允苦笑:“李郡尉,形势比人强啊。北海、乐安皆已归附,我东莱孤城一座,如何抵挡?”
“未必!”李宪目光凌厉,“东莱三面环海,易守难攻。且我军粮草充足,只要坚守待援...”
“援从何来?”张允反问,“曹操远在兖州,袁绍正与公孙瓒交战,谁人会来救我们?”
李宪语塞,只能闷头前行,心中却已埋下反抗的种子。
府衙内,刘备开门见山:当今天下大乱,豪强并起。东莱虽偏安一隅,终难独善其身。备虽不才,愿保境安民,使东莱百姓免遭战火。
王寅沉吟片刻,道:州牧仁名远播,下官早有耳闻。只是...东莱将士久镇...,恐难轻易听调。
刘备笑道:此事易耳。子义!
帐帘掀动,太史慈应声而入。他步伐稳健,目光如电,一股英武之气扑面而来。
刘备道:这位是东莱太史慈,现任侦骑营统领。我意由他总领东莱军务,王太守意下如何?
王寅见太史慈气度不凡,心知此乃刘备既示信任又显实力之举,王寅几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李宪再也按捺不住,跨前一步:“府君三思!太史将军虽勇,然初来乍到,不熟悉东莱军情。贸然交接,恐生变故。”
堂内顿时寂静。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李宪身上。
刘备微微眯眼,打量这个胆敢提出异议的郡尉。只见李宪年约三十,身材魁梧,面容刚毅,一看便是行伍出身。
“这位是?”刘备问道。
王寅连忙介绍:“此乃我东莱郡尉李宪,统领郡兵已有五年。”
太史慈忽然开口:“李郡尉是担心某不能胜任?”
李宪不卑不亢:“非也。只是东莱将士性情刚烈,非熟知其性者难以驾驭。某愿辅佐太史将军,逐步交接,以免生乱。”
刘备与徐庶交换了一个眼神,随即笑道:“李郡尉思虑周全,便依此议。子义初掌军务,还需李郡尉多多协助。”
李宪躬身领命,嘴角却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
次日,刘备宣布王寅仍领东莱太守,太史慈为东莱都尉,与郡尉李宪一起统辖郡内兵马。
数日后,东莱军政大权平稳过渡。刘备站在成山头上,远眺茫茫东海,对身旁的徐庶道:元直,青州已定其六,唯剩...
管亥。徐庶接口道,此贼拥众数万,盘踞山区,剿灭不易啊。
刘备目光深邃:未必非要剿灭。管亥本是贫苦农民,为生计所迫方才落草。若能招安,未尝不可为一方助力。
徐庶沉吟道:主公仁德。然管亥性烈,恐难说降。
刘备淡然一笑,成竹在胸:“招抚为怀,兵威为继。双管齐下,管亥唯有臣服一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