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即刻派人快马前往青州书苑,通传卢植。随后,便与蔡邕、蔡琰同乘一车,在典韦及少量无当营护卫下,出了州牧府,前往位于城西的青州书苑。
马车粼粼,穿过日渐繁华的临淄街道。蔡邕父女好奇地打量着车外景象,但见市井井然,商旅不绝,百姓面容虽非极度富足,却大多安宁,并无乱世常见的惶惶之色,心中对刘备的治政之能又高看几分。
不多时,车驾抵达书苑。远远便见一片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白墙青瓦,飞檐斗拱,透着庄重与文雅之气。更令人惊讶的是,书苑正门之外,已有数人等候。为首者,正是身姿挺拔、面容清癯的卢植,其旁还有精神矍铄的郑玄、以及管宁、邴原等大儒。
车驾停稳,刘备率先下车,卢植等人正欲上前行礼,刘备却抢先一步,向卢植深深一揖:“学生刘备,拜见恩师!”又向郑玄等人行礼,“备何德何能,竟劳诸位先生亲迎!”
卢植抚须含笑,眼中满是欣慰:“玄德不必多礼。闻你凯旋,又请得伯喈兄这等大贤莅临书苑,吾等欣喜不已,岂能不出迎?”
此时,蔡邕也已下车,看到多年未见的老友卢植,顿时激动不已,快步上前:“子干兄!别来无恙!”
“伯喈兄!苍天有眼,竟让你我兄弟在此重逢!”卢植亦是激动,两位老友把臂相看,皆是眼眶微红,万千感慨尽在不言中。他们皆历经董卓之乱,几经生死,如今能在青州这片相对安宁的土地上重逢,如何不唏嘘?
郑玄、管宁等人亦上前与蔡邕见礼,皆是文学泰斗,彼此闻名已久,今日得见,自是一番寒暄赞叹。
蔡琰跟在父亲身后,乖巧地向诸位长辈行礼,目光却被书苑内的景象深深吸引。只见院内往来学子,无论贫富,几乎人人手中都捧着书本,或夹着厚厚一叠纸张,步履匆匆,却又神情专注。朗朗读书声从各处学堂中传出,汇聚成一股蓬勃向上的气象。
“这……这……”蔡邕也被眼前景象震撼了。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何曾见过如此多寒门子弟能拥有如此多的书籍纸张?何曾见过如此大规模、有教无类的讲学场面?
卢植看出他的震惊,不无自豪地解释道:“此皆玄德之力。若非他大力推行造纸、印刷之术,大幅降低书籍成本,又广建学舍,招募师者,供给贫寒学子,焉有此等盛况?我等老朽,不过是在此沾光,略尽绵力罢了。”
蔡邕闻言,再次看向刘备的眼神已完全不同,充满了敬佩与折服:“使君……真乃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邕能躬逢其盛,参与此千古未有之文教盛事,实乃三生有幸!”他心中那最后一点寄人篱下的惆怅也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参与伟大事业的使命感。
众人一边交谈,一边步入书苑。沿途所见,更是让蔡邕父女惊叹连连。藏书楼内,卷帙浩繁,却多为纸质书籍与抄本;学堂之中,先生授课,学子们皆用纸笔快速记录;甚至还有专门的研究场所,供学者们探讨学问、着书立说。
蔡琰尤其兴奋,她看着那些学子们毫不吝惜地在纸张上书写演算,看着书架上琳琅满目的各类书籍触手可及,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知识的海洋之中,以往在洛阳、长安被世家大族垄断知识的景象在这里被彻底打破。
刘备见卢植、蔡邕、郑玄等人就学问之事谈得投入,而蔡琰则对书籍纸张更感兴趣,一双美眸充满了好奇与渴望,便笑着对蔡琰道:“蔡小姐,看来卢师与令尊要长谈一番了。你若想去看看造纸之术,此刻便带你去工坊一观,如何?顺便,我也去看看我那几位负责此事的弟子。”
蔡琰闻言,大喜过望,连忙点头,但又看向父亲。蔡邕此刻正与老友谈得投机,又知刘备为人正派,便挥挥手笑道:“去吧去吧,莫要给使君添麻烦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