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郑宝派人去联络袁术的时候,巢湖内部,张多、许乾、樊让旧部,与于昊所部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几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然而,郑宝此时做出了一个在他看来是平衡势力,实则火上浇油的决定——命令以张多、许乾、樊让旧部为首的那一派系,负责前出警戒,抵挡可能趁势进攻的刘备水师。
此令一出,张多、许乾、樊让旧部顿时哗然!
“让我们去前线?这不是明摆着让我们去送死吗?”
“郑宝这是要借刘备的刀,清除我们这些不服他的人了!”
“头领尸骨未寒,他就要对我们下手了!”
聚在一起商议的几个头目义愤填膺,对郑宝的怨恨达到了顶点。
一直在暗中观察局势的刘晔,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机会。他通过不经意的暗示,对他们说道:“诸位头领若想寻条活路,乃至为张、许、樊头领报仇,或可……另寻门路,比如,直接与袁术方面接洽,陈明巢湖真实情况……”
这话如同黑暗中点亮的一盏灯。张多、许乾、樊让旧部立刻心领神会,他们本就对郑宝极度不满,也看出了郑宝势力日衰,急于寻找新的靠山。于是,他们秘密派出了心腹,绕过郑宝,直接找到了袁术的谋士惠衢。
使者对惠衢泣诉:“惠先生!那于昊乃是郑宝表弟,他早已暗中投靠了刘备!此次郑宝假意邀陛下出兵,实则是想将陛下水师诱出,与刘备水师联合,一举歼灭,以此作为他们投靠刘备的晋身之礼!我家张多、许乾、樊让头领,早有投效陛下之心,只因郑宝阻挠而未成,反遭其害!我等愿为内应,助陛下攻破巢湖,擒杀郑宝及其叛变的于昊一党!”
与此同时,郑宝派出的正式使者也刚刚拜见过袁术。袁术本就多疑,先后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顿时疑心大起。尤其是后一种说法,将郑宝的表弟牵扯进来,更让他觉得可信度增高。
“好个郑宝!竟敢戏耍于朕!”袁术勃然大怒,“想拿朕的水师当投名状?朕就先灭了你的巢湖!”他当即下令,命大将李丰、梁刚率领水师,表面上按照与郑宝的约定,做出南下攻击丹阳刘备水寨的姿态,暗地里却与张多等人旧部派来的密使保持联系,约定里应外合,突袭巢湖本寨!
另一边,刘备水师的斥候也发现了袁术水师的异动。管承、徐盛等人谨慎起见,为避免两面受敌,决定暂避锋芒,下令全军收拢,后撤数十里,在靠近长江入口的一处有利水域扎下坚固水寨,严密监视袁术水师的真正意图——是增援巢湖,还是真的攻打丹阳。
郑宝见刘备水师后退,同时派往寿春的使者也带回了袁术“同意出兵,南北夹击”的口信,大喜过望!
“哈哈哈!看到没有?刘备怕了!”郑宝在厅内得意洋洋,多日来的阴郁一扫而空,“传令下去,大摆宴席!犒赏三军!让弟兄们都乐呵乐呵,提振士气!待袁皇帝水师一到,便是我们反攻之时!”
他试图借此机会,重新凝聚人心,尤其是安抚那些因上次战败而离心离德的部众。
是夜,巢湖水寨灯火通明,喧嚣震天。大碗酒,大块肉,被端上各船。郑宝高踞主位,左右是表弟于昊,以及刘晔等客卿。张多、许乾、樊让旧部的几个头目也阴沉着脸坐在下首。
酒过三巡,气氛看似热烈,实则暗流涌动。郑宝几碗酒下肚,志得意满,又开始吹嘘起来,言语间对张多等人的无能多有讥讽,对于昊的临危不乱则大加赞赏。这更加深了张多等旧部的怨恨。
刘晔冷眼旁观,见时机已至,对侍立身后的一名心腹壮士使了个眼色。那壮士曾受刘晔大恩,对刘晔忠心耿耿。
就在这时,郑宝起身,端着酒碗,正要向众人敬酒,说些“同心协力,共御外侮”的场面话。那名壮士如同鬼魅般,突然从阴影中窜出,手中匕首寒光一闪,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地刺入了郑宝的后心!同时口中大喊:“为张多、许乾、樊让头领报仇!诛杀郑宝这个不仁不义之徒!”
一切发生在电光火石之间!
郑宝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难以置信地低头看着穿透胸膛的刀尖,张了张嘴,却发不出任何声音,轰然倒地,气绝身亡!
“大哥!”
“大头领!”
宴席之上,瞬间死寂,随即爆发出巨大的混乱!刘晔则在混乱的掩护下,快速躲藏!
张多、许乾、樊让旧部的头目们虽然震惊,但立刻反应过来,这是他们等待已久的机会!一人猛地跳上桌子,拔出佩刀,高声喊道:“郑宝无道,残害兄弟,死有余辜!我们已与袁术陛下达成协议,弃暗投明!愿随我等投奔袁皇帝者,共享富贵!”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愿意投降袁术。那位于昊头领及其亲信,加之与张多等旧部积怨已深,见状目眦欲裂:“你们这些叛徒!竟敢杀害大头领!兄弟们,为大头领报仇!杀了这些吃里扒外的家伙!”
“为大头领报仇!”
“杀了他们!”
郑宝的嫡系、部分对袁术并无好感、或者单纯与张多等旧部有私怨的头目和士卒,纷纷拔刀相向。而张多等旧部的人也早有准备,立刻反击。
刹那间,宴席变成了修罗场!杯盘狼藉,刀光剑影,喊杀声、惨叫声、咒骂声响成一片。忠诚、恩怨、利益、恐惧……各种情绪交织碰撞,引发了全面的内讧火并!
那名刺杀郑宝的壮士,也在混乱中悄悄躲藏。张多等旧部的几个头目虽然骁勇,但在混战中也被红了眼的于昊等人围攻,相继被杀死。而于昊,也在乱军之中,被那名躲藏的壮士射来的冷箭命中咽喉,倒地身亡。
火并持续了将近半个时辰,当喧嚣渐渐平息时,水寨内已是一片狼藉,尸横遍地。主要派系的头目几乎死伤殆尽,剩下的中下层头目和普通士卒们手持兵刃,面面相觑,脸上充满了茫然、恐惧和不知所措。群龙无首,一片混乱。
就在这时,一直冷眼旁观、未曾参与厮杀的刘晔,缓缓走到了厅前的高台上。他衣衫整洁,神色平静,与周围的血腥混乱形成了鲜明对比。
“诸位!静一静!”刘晔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了每个人的耳中,带着一种奇异的安抚力量。
混乱的场面渐渐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个平日里看似文弱,此刻却显得异常沉稳的“刘先生”身上。
刘晔目光扫过满地的狼藉和一张张惶恐的脸,沉痛地说道:“今夜惨剧,令人痛心!郑宝大头领固然有失,然内部相残,兄弟阋墙,方是取祸之道!如今,首恶已诛,恩怨已了!难道我们还要继续自相残杀,直到所有人都死在这巢湖之中吗?”
他顿了顿,语气转为高昂:“我等皆是大好男儿,何必在此坐困愁城,或是去投那僭号称帝、离心离德的袁术?当今天下,谁人不知刘玄德刘使君,仁德布于四海,乃汉室忠臣,讨逆义师?其麾下将士用命,谋臣如云,猛将如雨,更是真心招贤纳士!我等若能弃暗投明,归顺刘使君,非但可免刀兵之灾,保全性命,更可投身正道,博取功名,光耀门楣,岂不远胜于此为贼为寇,或寄身于逆贼麾下?”
刘晔的话,句句说到了这些彷徨无措的水寇心坎里。郑宝死了,头目们大多死了,袁术那边似乎也靠不住,继续打下去只有死路一条。而投降仁名在外的刘备,似乎确实是一条生路,甚至可能是一条更好的出路。
见众人意动,刘晔趁热打铁:“我,刘晔,愿以性命担保,若诸位愿随我归顺刘使君,必得善待!”
有了刘晔这个有威望的人出面担保,残存的水寇们终于收回了武器。
“我等愿听刘先生安排!”
“愿随刘先生投奔刘使君!”
刘晔成功地说服了巢湖残部,并迅速稳定了局势。他一面派人清理战场,安抚人心,一面亲自修书一封,阐明缘由,派快船送往后方扎寨的刘备水师大营,请求纳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