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小说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崇祯十五年,五月(公元1642年5月)。

北京的暮春,本该是草木繁盛的时节,空气中却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压抑和衰败气息。紫禁城,这座帝国的中心,在夕阳的余晖下,朱墙金瓦依旧辉煌,却仿佛蒙上了一层拂不去的灰霾,连往来太监宫娥的脚步都带着几分仓皇和沉重。

端本宫(明代太子所居东宫)内,烛火摇曳。

朱慈烺,大明皇太子,年仅十四岁的少年,此刻正从一场漫长的噩梦中惊醒。

不,那不仅仅是梦。

脑海中最后的记忆,是实验室惨白的灯光,刺鼻的化学试剂气味,还有连续奋战六十多个小时后心脏那撕裂般的绞痛与无尽的虚空。他,一个二十一世纪的理工科大学生,名字已经不重要了,在耗尽最后一丝精力后,意识沉入了黑暗。

再睁眼,已是数百年之前,天地翻覆。

剧烈的头痛如同潮水般退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冰冷的、清晰的认知——他成为了朱慈烺,崇祯皇帝朱由检的长子,大明王朝法统上的继承人。同时涌入的,还有这具身体原主残留的记忆碎片,以及对这段历史结局那刻骨铭心的了解。

1644年,甲申之变,李自成攻破北京,父皇自缢煤山,大明中枢崩塌……距离那场浩劫,满打满算,不到两年!

一股寒意从脊椎直冲头顶,让他几乎要战栗起来。他用力攥紧了身上锦被的一角,那滑腻冰凉的触感,提醒着他这一切并非幻觉。

“还有时间……但,不多了。”他在心中默念,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理工科的思维习惯开始发挥作用,分析现状,寻找变量,制定计划。

首先,是确认时间节点。崇祯十五年五月,这个时间点非常关键。就在去年(崇祯十四年),李自成攻破洛阳,杀福王朱常洵,声势大震;张献忠也在活跃。而关外,松锦之战已于去年惨烈结束,洪承畴降清,大明九边精锐损失殆尽,山海关外仅剩宁远一座孤城,皇太极势力如日中天。大明王朝正处于内外交困、风雨飘摇的最危急时刻。

其次,是自身处境。他是太子,地位尊崇,但也身处旋涡中心。父皇朱由检刚愎多疑,朝堂之上党争不断,宫内则被以司礼监太监王德化、王之心等人把持相当一部分权柄。他一个十四岁的少年,人微言轻,想要影响国策,扭转乾坤,无异于痴人说梦。更何况,历史的惯性巨大,北京这座孤城,在未来的战略格局中,几乎注定是死地!

“必须离开北京!”一个清晰无比的念头在他心中形成,“必须去南京!”

留都南京,有一套完整的朝廷班子,有相对富庶的江南财赋之地,有长江天险。只要太子能安全抵达南京,就等于为大明保留了政治核心和法统,即便北京失守,也能效仿东晋、南宋,凭借半壁江山延续国祚,徐图恢复。

但,如何才能让多疑的父皇,同意在这个“天下尚可支撑”的表象下,将他这个国之储君送往南京?直接言明北京必破,父皇必死?那恐怕不等李闯王打来,他就要先因“妄言惑众、动摇国本”而被废黜甚至圈禁了。

需要理由,一个合情合理,让崇祯无法拒绝,甚至觉得有利可图、不得不为的理由。

就在他心念电转之际,殿外传来细碎的脚步声和宦官恭敬的声音:“太子爷,您醒了?可要用些膳?”

朱慈烺深吸一口气,压下翻腾的心绪,用尚显稚嫩,却刻意带上一丝沉稳的嗓音道:“进来。”

两名小太监低着头,捧着食盒和温水巾帕走了进来。他们伺候太子洗漱,又布下几样精致的点心小菜。朱慈烺默默观察着他们,这些都是最底层的宫人,但从他们小心翼翼、不敢有丝毫逾矩的动作中,也能感受到皇宫内森严的等级和压抑的气氛。

他需要信息,需要了解此刻外朝和内廷的最新动向。

“近日,宫外可有什么消息?”朱慈烺状似无意地问道,拿起一块糕点,慢慢吃着。

一个小太监迟疑了一下,低声道:“回太子爷,奴婢们不敢妄议朝政……只是听说,听说闯贼又在河南一带闹得凶,还有……关外那些蛮子也不安分。”

信息有限,但印证了他的判断。局势在持续恶化。

用完膳,朱慈烺挥退太监,走到窗边。窗外庭院深深,暮色渐浓。他望着那一片沉沉的殿宇楼阁,心中那份来自后世的灵魂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沉重。

他知道历史的走向,知道脚下这片土地即将面临的腥风血雨,知道亿万黎民将要承受的苦难。他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最大的烦恼不过是学业和实验,如今却背负上了一个帝国存续的重担。

这种压力,几乎令人窒息。

但,求生的本能,以及某种或许可以称之为责任感的情绪,让他迅速将这份沉重转化为动力。

“不能慌,不能急。”他对自己说,“第一步,是适应这个身份,了解这个时代,同时,让身边人,尤其是父皇,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太子。”

一个依旧孝顺、但更加沉稳、偶尔能提出些许“卓见”的太子,才能在未来提出“南迁之议”时,增加那么一丝丝的可信度。

他回到书案前,案上放着《资治通鉴》和《四书章句》。他随手翻开,目光却并未停留在经史子集上,而是开始搜索这具身体原主关于朝廷制度、官员任免、特别是南京留守官员构成的记忆。

兵部尚书现在是谁?南京兵部尚书又是谁?淮安、凤阳的漕运和守备情况如何?江南的税赋,有多少能真正到达北京?这些关键信息,如同散落的拼图,需要他一块块捡起,拼凑出完整的逃生路线图。

烛光下,少年太子的身影被拉得细长。他那双原本应该清澈懵懂的眸子里,闪烁着与年龄不符的沉静与决然。

今夜,注定无眠。不是为了实验数据,而是为了,一线生机。

接下来的日子,朱慈烺表现得异常“正常”。

他每日按时去向周皇后请安,在崇祯帝召见时,恪守礼仪,举止沉稳,回答问话也力求简洁得体。他减少了嬉戏玩闹的时间,将更多精力放在阅读书籍上——不仅仅是儒家经典,更有《大明会典》、历朝实录(在允许的范围内),甚至是一些地方志和边防奏疏的抄本(通过东宫属官设法获取)。

他的变化,自然被身边人看在眼里。负责教导太子的讲官们私下议论,觉得太子殿下似乎一夜之间长大了许多,眼神里多了些看不透的东西。司礼监派来伺候的大太监也有所察觉,只当是少年人心情偶有起伏,或是皇上近来忧心国事,影响了太子,并未深究。

机会,出现在一次经筵之上。

所谓经筵,是皇帝为研读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有时太子也会参与,以示对学问的重视和对储君的培养。这次经筵,主讲的是翰林院的一位学士,讲解的正是《资治通鉴》中关于唐朝安史之乱的篇章。

当讲到唐玄宗仓皇幸蜀,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自立为帝(唐肃宗),最终平定叛乱、延续唐祚时,朱慈烺注意到御座上的父皇,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

崇祯帝朱由检,今年刚过而立之年,但常年的忧劳国事,已让他两鬓早生华发,面容憔悴,眼神中充满了疲惫和一种挥之不去的焦虑。他是一位极其勤政,也极其自负,同时又缺乏安全感的皇帝。

讲官按部就班地阐述着史实和教训,无非是“亲贤臣、远小人”、“体恤民情”之类的老生常谈。朱由检听得有些心不在焉,眼下大明的危局,比之安史之乱,恐怕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些空泛的道理,于事何补?

就在讲官语毕,众人静默之时,朱慈烺起身,向着崇祯躬身一礼,用清晰而平和的声音说道:“父皇,儿臣听此旧史,心有所感,斗胆妄言,请父皇训示。”

朱由检有些意外地看了儿子一眼。这个长子平日虽也守礼,但在这种场合主动发言却是少见。他微微颔首:“讲。”

“谢父皇。”朱慈烺站直身体,目光扫过在场诸臣,最后落回崇祯身上,“儿臣以为,唐室得以不坠,非独赖郭子仪、李光弼之忠勇,亦因肃宗皇帝得继大统于灵武,使天下臣民知唐室有主,人心有所系也。若当时太子亦陷于贼手,或无人能承继宗庙,则天下崩解,恐在顷刻之间。”

他顿了顿,观察着崇祯的反应。只见皇帝目光微凝,显然听进去了几分。

朱慈烺继续道:“史鉴不远。昔宋室南渡,高宗皇帝亦因得承正统于应天府,方能保半壁江山,与金人周旋百五十年。可见,国本之重,在于传承有序,在于即便一时挫折,亦需留有退步,以维系人心、延续国祚。”

他没有直接提南迁,更没有提北京可能守不住。他只是借古喻今,强调“太子”和“留都”在王朝危难时的定海神针作用。这番话,既符合儒家史学观,又切中了当前大明最核心的危机——一旦北京有失,庞大的帝国将瞬间失去指挥中枢,陷入群龙无首、各自为战的绝境。

殿内一片寂静。几位讲官和侍读的大臣面面相觑,太子此言,看似论史,实则意有所指,而且指向了一个极为敏感的问题。

崇祯帝沉默了。他何尝不知南京的重要性?何尝不知“国本”需保?但他性格中的固执和那份“君王死社稷”的潜在悲壮情怀,让他极其排斥任何看似退缩的提议。更何况,太子年幼,远离京师,万一……他不敢深想。

良久,崇祯才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沙哑:“烺儿能留心史鉴,思考国本,朕心甚慰。然眼下国事虽艰,尚未至唐末宋季之境。我大明君臣一心,将士用命,必能克定祸乱,扫清妖氛。”

典型的崇祯式回答——承认问题,但拒绝面对最坏的可能,并将希望寄托于虚无缥缈的“君臣一心”和“将士用命”。

朱慈烺心中暗叹,知道此事急不得。他再次躬身:“父皇教训的是。儿臣浅见,只是深感祖宗创业维艰,江山社稷系于父皇一身,儿臣身为太子,亦当时刻思虑如何为父皇分忧,为社稷尽绵薄之力。”

这番话说的极其漂亮,既表达了孝心,又彰显了责任感,让崇祯紧绷的脸色缓和了不少。他甚至难得地露出了一丝近乎于欣慰的表情:“你有此心,便好。好生读书,便是为朕分忧了。”

经筵散去。朱慈烺知道,种子已经埋下。他今天的话,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必然会在崇祯和多疑的朝臣心中激起涟漪。他们会开始更认真地思考“太子”和“南京”的战略意义。

接下来,他需要让这颗种子发芽。

回到端本宫,朱慈烺召来了东宫侍讲太监邱致中。此人算是太子身边较为亲近,且有一定办事能力的内侍。

“邱伴伴,”朱慈烺屏退左右,低声对邱致中道,“近日读史,对江南风物颇感兴趣,尤其是留都南京之规制。你设法,替本宫寻一些南京的图志,还有近年来南京各部院呈送的……嗯,一些不涉机要的寻常奏报抄本,比如关于南京守备、孝陵卫、以及秦淮河工之类的文书。”

他索要的资料,看似杂乱无章,甚至有些是无关紧要的工程汇报,但其中蕴含的信息却至关重要——南京的武备情况、官员动态、乃至物资调配能力。他需要一个合理的借口来了解这些,以避免引起猜疑。

邱致中虽有些疑惑,但太子近来沉静好学,想多了解祖宗基业也是常情,便恭敬应道:“奴婢遵旨,这就去设法寻来。”

看着邱致中离去的背影,朱慈烺走到案前,铺开一张宣纸,磨墨蘸笔。

他需要制定一个更详细的计划。一个能够说动崇祯,并能确保他安全抵达南京的计划。这个计划,必须看起来像是一个“积极的”、“有利于稳定大局”的方案,而不是“仓皇出逃”。

他的笔在纸上缓缓写下两个字:“巡幸”。

或者,更准确的提法,可以是“太子抚军”或“代天子祀陵”?

五月的北京,天气渐渐炎热,连紫禁城厚重的宫墙也挡不住那日渐升腾的暑气。与之相应的是,朝堂之上的气氛也愈发焦灼。

坏消息接踵而至。

来自河南的塘报证实,李自成军再度围攻开封,情势危急。来自关外的哨探则回报,清军有再次入塞劫掠的迹象。而朝廷的国库,早已空空如也,连官员的俸禄都时常拖欠,更遑论拨发军饷。

崇祯帝的脾气越发暴躁,在朝会上动辄厉声斥责大臣,。绝望的气氛如同瘟疫般在京城蔓延,稍有门路的富户已经开始暗中变卖家产,准备南逃。

端本宫内,朱慈烺的书案上,堆积起了越来越多关于南京的资料。通过邱致中以及个别可以接触的东宫属官,他零碎地拼凑着信息。

同时,他也密切关注着朝中的政治风向。首辅周延儒善于钻营,次辅陈演庸碌,兵部尚书张缙彦能力平平且立场不定……放眼望去,竟难找到一个能力挽狂澜的栋梁之材。这也更加坚定了他必须离开的决心——留在北京,要么随同这座孤城一起殉葬,要么被这些庸碌之辈或别有用心的权阉所裹挟。

经过近一个月的潜伏、观察和思考,朱慈烺觉得,时机正在慢慢成熟。崇祯帝在巨大的压力下,心态已然处于崩溃边缘,任何一根可能的“救命稻草”,都可能被他抓住。

这一天,朱慈烺精心准备后,前往乾清宫请见。

他选择了一个崇祯批阅奏章间歇,精神相对疲惫的时辰。殿内,烛火通明,映照着崇祯那张因缺乏睡眠而更加憔悴的脸,以及堆积如山的奏疏。

“父皇为国事操劳,儿臣心实难安。”朱慈烺行礼后,并未直接切入正题,而是先表达关切。

崇祯揉了揉眉心,叹道:“天下糜烂至此,朕岂能安枕?”他的声音里充满了无力感。

“儿臣近日读书,观前朝旧事,每每思及当下,夜不能寐。”朱慈烺语气沉重,“闯献二流肆虐中原,东虏虎视关外,天下糜烂,财赋不通。北京虽为根本,然如今已成四面受敌之孤岛。长此以往,儿臣恐……恐京师坐困,非长久之计。”

他没有提“弃守”,而是说“坐困”,用词极为谨慎。

崇祯的目光锐利起来,盯着儿子:“哦?那你以为,何为长久之计?”

“儿臣愚见!”朱慈烺深吸一口气,知道最关键的时刻到了,“北京乃祖宗陵寝所在,社稷核心,自当固守,父皇亦当坐镇中枢,以安天下之心。然……然为万全计,为保国本不绝,维系东南半壁人心,儿臣愿效仿古之贤王,为父皇分忧,南下南京!”

他停顿了一下,观察崇祯的反应。见皇帝并未立刻斥责,而是眼神闪烁,似乎在思索,便继续加大筹码:

“儿臣南下,非为避祸,实为图存!其一,可代父皇祭祀孝陵,告慰太祖,以示大明不忘根本,团结江南士林民心。其二,可坐镇留都监察,协调江南财赋,确保漕运畅通,为北伐剿贼稳固后方,供应粮饷。其三,可示天下以我大明国本稳固,即便北地有警,南方亦有主心骨,可杜绝奸佞妄念,安定各方军心!”

他提出的三点理由,条条冠冕堂皇,尤其是“协调粮饷”和“安定人心”,直接戳中了崇祯目前最大的痛点——没钱,以及人心离散。

朱慈烺最后加重语气,近乎恳切:“父皇!儿臣此行,名为抚军祀陵,实则为大明留一退路,为父皇守一根基啊!若北方战事顺利,儿臣在南京可为父皇筹措粮饷,稳固后方;若……若万一有不忍言之事,儿臣在,则大明在,宗庙社稷便在!父皇仍可号令天下,徐图恢复!此乃两全之策,望父皇明察!”

他将自己的南迁,包装成了一个积极的、为父亲分担压力、为国家保留火种的战略行动。他没有说北京一定会失守,但那“万一有不忍言之事”的假设,如同重锤,敲在了崇祯的心头。

乾清宫内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只有烛火偶尔爆开的噼啪声。

崇祯帝脸色变幻不定。他内心极度挣扎。太子的提议,无疑是有道理的,甚至可以说是目前局面下最理智的选择。但让他承认需要为王朝准备“退路”,这对他骄傲的自尊心是巨大的打击。而且,太子离京,会不会被解读为皇帝对坚守北京失去了信心?会不会引发朝野更大的动荡?会不会……有被权臣或宦官控制的危险?

过了许久,久到朱慈烺都觉得手心开始冒汗,崇祯才用极其疲惫、几乎低不可闻的声音说道:

“此事……关系重大,容朕……再想想。”

没有立刻反对!

这就是最大的成功!

朱慈烺心中一块大石落地,他知道,崇祯已经动摇了。剩下的,就是等待一个合适的契机,或者,由他来创造这个契机,让崇祯最终下定决心。

他恭敬地行礼告退,走出乾清宫。初夏的夜风带着一丝凉意吹拂在他脸上,他却感到一阵燥热。计划,已经迈出了最艰难的第一步。

太子意欲南下的风声,不知从哪个环节泄露了出去,虽未明发上谕,但已在有限的圈子里引起了震动。朱慈烺对此心知肚明,这或许本就是他所期望的——试探各方的反应,让压力从不同方向传导到崇祯那里。

首先坐不住的,是司礼监的几位大珰。掌印太监王德化借着汇报宫务的机会,小心翼翼地向崇祯进言:“皇爷,太子殿下乃国之根本,京师重地,万不可轻离。如今流言四起,恐动摇人心啊。”他话语恳切,眼底却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算计。太监集团的核心权力在北京,太子若南下,必然需要组建新的辅佐班子,这会打破现有的权力平衡,损害他们的利益。

紧接着,一些与太监集团关系密切,或是思想极端保守的科道言官也纷纷上书,言辞激烈。有的引经据典,强调“太子不离帝侧”的古训;有的则危言耸听,称此议乃是“奸邪小人蛊惑储君,欲效唐肃宗故事”,影射太子有架空皇帝之嫌。这些奏疏如同雪片般飞向乾清宫,让本就心烦意乱的崇祯更加焦躁。

然而,并非所有声音都是反对的。

一些有识之士,尤其是深知北方危局、对朝廷前景感到绝望的南方籍官员,开始暗中串联,认为太子的提议是挽救大明的唯一希望。他们不敢明目张胆地支持,但在私下场合,或是在给皇帝的密奏中,委婉地提及“太子抚军南方,可安东南半壁”、“漕运为命脉,需重臣坐镇协调”等观点。

甚至,连深居后宫的周皇后,在一次与崇祯的闲谈中,也流露出了担忧:“陛下,烺儿近来忧思过甚,臣妾瞧着都清减了些。他小小年纪,便如此为社稷操心……若是南下能真为他分忧,为陛下解难,或许……”她没有把话说完,但母性的关怀与对国事的忧虑交织,其倾向性已不言自明。崇祯对周皇后一向敬重,她的话,在他心中的分量不轻。

朱慈烺在端本宫,冷静地观察着这一切。邱致中和其他几个被他初步笼络的小太监,成了他探听外界消息的耳目。他清晰地感知到,反对的力量主要来自于既得利益者和迂腐的清流,而潜在的支持者,则分散在那些真正关心国家命运、且能看清战略大势的人之中。

“火候还不够。”朱慈烺对自己说。需要一股更强的外力,来打破目前的僵局,迫使崇祯做出决断。

机会很快来了。

五月底,一份六百里加急的军报送入京师:李自成部围攻开封日久,官军援救不力,城中粮草殆尽,情势已万分危急!同时,另一路来自关外的哨探回报,清军有大规模集结的迹象,疑似欲再次破口入塞。

这两个消息,如同两记重锤,狠狠砸在崇祯和所有还对时局抱有一丝幻想的人心头。开封若失,中原腹地将彻底门户大开;清军若再次入寇,京畿之地难免又一次生灵涂炭。而朝廷,既无精兵可调,亦无足够的钱粮支撑两线作战。

恐慌,真正的恐慌,开始在北京的官场和民间蔓延。此前还在反对太子南迁的某些官员,此刻也噤若寒蝉,私下里开始为自己的身家性命寻找退路。

乾清宫的灯火,再次彻夜未熄。

朱慈烺知道,决战的时刻到了。他必须再给犹豫不决的父皇,加上最后,也是最重的一块砝码。

他连夜写就了一份奏疏。这份奏疏,他没有再空谈战略和大道理,而是聚焦于一个极其现实,也是崇祯目前最头疼的问题——钱。

在奏疏中,他详细分析了江南财赋的状况,指出由于战乱和官僚体系的腐败,大量本该输往北京的漕银和粮米被中途截留、拖欠。他提出,若他坐镇南京,可以“以储君之尊,行钦差之权”,亲自督导漕运,清查积欠,整顿江南税赋,确保北方的军饷供应。他甚至初步估算了一个(基于有限信息和他后世经济常识的)可能筹集的粮饷数目,虽然粗略,但看起来颇具诱惑力。

更重要的是,他在奏疏末尾写道:“儿臣此行,非为安逸,实为前线将士筹措粮秣,为父皇稳固后方。若粮饷得继,则北地将士可安心杀贼,父皇亦无饷匮之忧。儿臣在南京一日,便保证北饷一日不绝!若不能达成此愿,儿臣甘受责罚!”

他将自己南下的目的,与崇祯最关心的“剿贼”和“军饷”直接挂钩,并且立下了“军令状”。这极大地淡化了“南迁避祸”的色彩,强化了“为国理财、支援前线”的积极形象。

次日清晨,朱慈烺亲自将这份奏疏呈送乾清宫。他没有多言,只是跪地叩首,神情坚定而决绝。

崇祯看着跪在下面的长子,看着他稚嫩却带着与年龄不符的坚毅的脸庞,又看了看手中那份沉甸甸的、关乎钱粮命脉的奏疏,再想到开封的危局和虎视眈眈的清军,内心那道固执的堤坝,终于出现了裂痕。

或许,这真的是……唯一的办法了?

崇祯十五年的六月初,在巨大的内外压力下,尤其是在开封危如累卵、清军威胁再现的现实逼迫下,崇祯皇帝朱由检,经过数日痛苦的挣扎与权衡,终于做出了他一生中或许最艰难、也最违背其本心的决定之一。

准太子朱慈烺“即刻拟定太子南下南京巡幸南京监察,督饷抚民,祭祀孝陵.......一应仪仗、护卫,从速从简!”。

旨意一出,朝野哗然,但此时的哗然,更多是一种在绝望中看到一丝微光的复杂情绪,以及随之而来的权力再分配的暗流涌动。

圣旨明确:

一、 太子以“抚军、督饷、祭陵”名义南下监察南直隶,行在设于南京守备府。

二、 抽调腾骧四卫及锦衣卫中简拔精锐,领兵五千,护卫太子南下。

三、 司礼监随堂太监王之心协同前往,负责一应仪仗、联络事宜。

四、 太子有权协调南京六部及漕运相关事宜,以确保北方军饷供应。

五、 此事需机密进行,以免动摇京师人心,南下日期及路线由皇上钦定。

朱慈烺接到明发上谕的那一刻,心中悬着的大石终于落地一半。但他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这五千兵马能否安全抵达南京?途中会否遭遇流寇或溃兵?南京的官员是否会真心配合?这些都是未知数,还有在潼关作战的孙传庭,不知是否能在李自成攻破潼关前,与孙传庭取得联系。

时间在忙碌中飞逝。六月中旬,一切准备就绪。南下的船只、粮草、护卫均已到位。出发的日期,定在了六月十八日,一个天色未明的凌晨,以求最大程度的隐蔽。

离开前夜,朱慈烺再次入宫,向崇祯和周皇后辞行。

乾清宫内,烛光摇曳。崇祯看着即将远行的长子,眼神复杂,有担忧,有不舍,或许还有一丝自己都不愿承认的、将希望寄托于后的释然。他反复叮嘱:“烺儿,一路务必谨慎,安全为重。至南京后,当以筹饷为先,稳守为上,勿要轻举妄动。凡事多与黄道周、王之心商议……”

周皇后更是泪眼婆娑,拉着朱慈烺的手,絮絮叨叨地嘱咐着衣食住行,一片慈母心肠。

朱慈烺一一应下,跪地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父皇、母后保重!儿臣此行,定不负父皇母后所托,不负祖宗江山!”

这一刻,他心中没有多少离愁别绪,只有一种历史的沉重感和即将踏上未知征程的决绝。

回到端本宫,他最后检查了一遍随行物品。除了必要的印信、文书,他还特意带上了一些搜集来的南方地理志、官员名录,以及一些用于关键时刻打点的金银珠宝。他的目光扫过这座居住了一年多的宫殿,毅然转身。

明天,他将离开这座巨大的、即将倾覆的牢笼,去往南方,那片或许能孕育生机的新天地。

VIP小说推荐阅读:凤逆天下北月篇流氓帝师亮剑:我有一间小卖部完美世界之武魂长生:我在大明被徐达捡回家开局捡漏美娇妻,乱世造反当皇帝大秦:寒门小娇妻英雄恨之帝王雄心黑铁之堡大唐:小兕子的穿越生活带着系统来大宋我,秦王世子,用盒饭暴出百万兵三国:家父董卓,有请大汉赴死!我穿越来有八十万王军不过分漫威之DNF分解大师沉默的战神长生界魏武侯蜀汉儒将,亦争天下第一抗战:打造重装合成旅,决战淞沪谋定天下:从一首诗震惊长安开始特种兵:开局签到漫威系统无始皇口谕,不得踏入银河边关锦衣黑明堪破三千世相大明最强皇太子精灵:开局捡到重生伊布如果君主去世后加入聊天群成为一代剑仙后,换了权谋副本隋唐:李渊悔婚,我去做大隋驸马明末,弃子翻云覆雨史上最强练气期方羽上唐小柔老陈家祖地冒烟出状元了末法时代,一道光穿越灵魂奋斗在新明朝穿越三国,开局宣布大秦复国星宿典藏录:幽冥契穿越到古代穷的只剩下一把砍柴刀混在民国当军阀我要多娶姨太太大乾杀猪匠大明:我的绝世才学震惊朱棣嘻哈史诗看古今阿斗落榜当天,娶了个首富千金小娇妻三国最强短命鬼从原始部落到清末一文钱秒杀:我在灾荒年间捡娘子大明:雄英别怕,二叔来了!大明望族那年那景那些人
VIP小说搜藏榜:阿斗权倾天下:我被皇帝偷听心声抗战:川军入晋,开启大将之路史上最强太子爷天皇大帝之老婆是武瞾水浒:狗官,你还说你不会武功?体验人生角色之系统:放开一点庶门医香,邪医世子妃隋唐君子演义落榜当天,娶了个首富千金小娇妻三国最强短命鬼大唐广播站2我在大唐种土豆重生:回到1937大唐放歌盛宠“病弱”妃大唐好先生精灵:开局捡到重生伊布崇祯太子寒门书生,开局忽悠个便宜小娇妻光武风云之双鱼玉佩血药世家震惊!大婚当日,你给我送个孩子?超神特种兵王我在古代皇宫混大唐小闲王或许是美好世界1895淘金国度试练东汉后手星河霸主穿越古代当东家让我戍边极北?那朕只好南下了乱世边城一小兵世子好凶后汉英雄志护国骁骑汉末豪杰这太子妃不当也罢寒门科举小懒娃都市之超品战神纨绔小妖后我代阿斗立蜀汉不灭阳帝重生之我是朱厚照之子刚穿越,就在敌国公主床上汉末之王道天下战国之平手物语血雨腥风逆天行从原始部落到清末
VIP小说最新小说:三国:开局种田,捡的白毛丫头竟我要当纨绔,你让我教太子娶公主南北战争:我与龙娘同居的日子汉末职场,小兵迎娶何太后大明洗冤录之十二奇案大唐:纨绔老六指点江山三国:开局强抢甄氏五姐妹朱棣:什么?咱家老四是全球球长魂归三国:孙绍的崛起之路逍遥县男:开局被塞了七个老婆日曜南明三国之召唤群皇降世特种兵穿越刘备再造大汉袁氏王朝:从乌巢开始开局废太子:召唤罗网明末:玩骑砍的我能无限爆兵穿越东汉:开局火烧黄巾军特种兵魂穿诸葛,靠系统称霸三国红楼:这庶子怎么又争又抢骏驰青霄成语大搞笑大秦:我的青蛙能穿越临安风骨箭神三少爷清欢渡:味染人间重生大唐,在高阳公主府当牛马始皇别闹!我就吹个牛你当真了?跟宋江决裂后,我二龙山强的可怕穿越成了福岛正则庶出子三国:我,交州土皇帝!石器革命废物太子,开局召唤妲己世子去哪了?魂穿五代,我占寿州为王大明:刚穿越就被锦衣卫抓了天下一帝秦始皇皇后们,这真不是后宫聊天群白衣盗寒门逆袭:我用科技平天下大秦帝国风云围棋少年,我在大明举重若轻网游三国数据化黄巾三国:每天十个人,我慢慢无敌一剑照汗青玉佩乾坤:锦衣卫的现代逆袭绣春雪刃朕,朱厚照,开局大杀四方大明:开局救活马皇后唐初:东宫书吏不当,我要去种地穿成孙武门徒,我靠孙子兵法狂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