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桥省在祁国栋的带领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拨乱反正和励精图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元气逐渐恢复,一些创新的举措和务实的作风也开始引起其他省份的关注。
其中,经济实力雄厚、但在转型升级和政治生态净化方面也面临挑战的汉东省,向高桥省发出了经验交流的邀请。
祁国栋对此行颇为重视。汉东省情况复杂,其省委书记高育良是知名的学者型官员,理论水平高,城府极深;而分管政法、招商引资的副省长祁同伟,则以其强势甚至有些霸道的作风闻名,是汉东省内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与他们的交流,不仅是学习,更可能是一场不见硝烟的博弈。
专机降落在汉东省省会京州市。迎接的场面规格很高,高育良亲自在舷梯下等候,笑容温文尔雅,与祁国栋用力握手。
“国栋书记,欢迎欢迎啊!你们高桥省最近可是风生水起,很多新思路、新气象,让我们很是羡慕,特意请你来传经送宝啊!”高育良的声音不急不缓,带着学者特有的磁性。
“育良书记太客气了。汉东省是经济大省,老大哥,我们是来学习取经的,还要请育良书记和汉东的同志们不吝赐教。”祁国栋回应得谦逊而得体。
在前往省委招待所的车上,高育良与祁国栋同乘一车。话题很快切入正题。
“国栋书记,我仔细研究了你们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优化营商环境的几项举措,力度很大,效果也很显着。”高育良扶了扶自己的木质眼镜,看似随意地问道,“尤其是动了一些……盘根错节的利益,听说初期阻力不小?你们是怎么凝聚共识,尤其是统一班子思想的?”
祁国栋心知这是在探听高桥省内部的政治运作和权力平衡技巧,他微微一笑,答道:“育良书记是理论大家,肯定比我们更清楚,改革的关键在于人,在于人心。我们无非是坚持了一条:做事出于公心,决策遵循规律,过程讲究方法。只要是为了全省发展的大局,为了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再硬的骨头,班子内部总能找到最大公约数。有时候,快刀斩乱麻是必要的,但更多时候,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和基于事实的决策,更能赢得理解和支持。”
他巧妙地将话题引向了“公心”和“规律”,避开了具体权术的讨论。
高育良听了,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精光,笑着点头:“公心,规律,说得太好了!这是根本啊。不过,在实践中把握这个度,可是对一把手智慧和定力的极大考验。”
当晚,汉东省举行了欢迎晚宴。省委常委、副省长祁同伟也出席了。他身材高大,气场很强,敬酒时显得十分豪爽。
“祁书记,久仰大名!你在高桥搞得那个‘基层直通车’和‘企业家恳谈会’,动静不小啊!我们汉东也有些类似尝试,但总觉得隔靴搔痒,效果没你们那么立竿见影。”祁同伟端着酒杯,声音洪亮,“我敬你一杯,佩服你是条真抓实干的汉子!”
祁国栋与他碰杯,感受到对方手上传来的力量和不加掩饰的审视目光。“同伟省长过奖了。汉东底子厚,能人多,我们那是被形势逼出来的土办法,还要向你们多学习。特别是您在招商引资和城市建设方面的魄力和成绩,全国瞩目。”
祁同伟哈哈一笑,带着几分自得,也带着几分试探:“魄力谈不上,就是敢想敢干!这年头,发展慢了就是落后。有时候啊,就得用点非常手段,打破那些条条框框!祁书记,你说是不是?”
这话里带着明显的激进色彩和对规则的轻视。祁国栋心中一动,联想到关于祁同伟的一些传闻,他不动声色地回应:“打破框框,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但这个‘破’,要在法治和规律的轨道上进行,否则可能欲速则不达,甚至留下后遗症。我们高桥在这方面,是有过深刻教训的。”
高育良在一旁听着,适时插话,语气温和却带着深意:“同伟啊,要多听听国栋书记他们的经验教训。改革勇气可嘉,但稳健同样重要。就像下棋,既要敢于弃子,也要懂得布局。”
祁同伟对高育良这位恩师颇为敬重,闻言收敛了些许锋芒,点头称是,但眼神中的不以为然并未完全消退。
次日的正式交流座谈会上,气氛更加深入。祁国栋重点介绍了高桥省在“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以及“激发基层干部担当作为”方面的具体做法和案例,尤其强调了法治化、规范化的重要性。
高育良听得非常认真,不时记录,点评时也总能抓住关键,显示出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对复杂问题的洞察力。
但他的一些提问,也隐隐触及高桥省改革中可能存在的阻力和潜在的矛盾,显然是想更深入地了解祁国栋驾驭复杂局面的核心能力。
祁同伟则在听取介绍时,更关注具体的操作层面和见效速度。
他几次发言,都流露出对高桥省某些“按部就班”做法的不耐,认为“效率不够高”。他甚至直接提问:“祁书记,你们处理那些僵尸企业,程序是不是太繁琐了?在我们汉东,这种阻碍发展的绊脚石,就要用雷霆手段,该破产破产,该清算清算,这样才能腾出空间给优质企业!”
祁国栋耐心解释:“同伟省长说得对,清理‘僵尸企业’势在必行。但我们坚持依法依规,妥善安置职工,处理好债务问题,虽然过程慢一点,但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震荡,确保改革的平稳推进。有时候,慢就是快。”
交流持续了一天。尽管理念和风格上存在差异,但双方都保持了充分的礼貌和理性。祁国栋能感觉到,高育良的深沉与祁同伟的张扬之下,汉东省内部似乎也存在着某种张力。
临别时,高育良紧紧握着祁国栋的手:“国栋书记,此次交流,受益匪浅。你们高桥的很多经验,尤其是对规则和民生的重视,值得我们深思借鉴。希望我们两省今后能加强往来,互相促进。”
祁同伟也来送行,态度比之前缓和了一些:“祁书记,有机会再来汉东指导工作!你们那些稳扎稳打的法子,在某些领域,或许确实有道理。”
回程的飞机上,祁国栋望着窗外的云海,陷入沉思。与高育良和祁同伟的接触,让他更深刻地认识到,不同地区、不同领导者面对发展难题时的不同抉择。高育良的“道”与“术”,祁同伟的“刚”与“猛”,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也更加确信,自己和高桥省选择的这条尊重规律、重视法治、关注民生的“稳进”之路,虽然可能不会立竿见影,但却是最可持续、最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