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菜解决了“菜”的问题,但“暖”和“能源”的挑战,随着天气日益严寒,愈发凸显。
烤红薯生意需要持续供热,家庭取暖更是离不开燃料。
计划供应的煤块数量有限,且质量参差不齐(之前掺假事件记忆犹新),价格对于精打细算的林家而言,也是一笔不小的持续开支。
如何开辟更低成本、更稳定的燃料来源,成了摆在他面前的新课题。
他的目光,再次落向了那些被视为废物的东西——煤核。
所谓煤核,就是煤块燃烧后未能充分燃尽、残留的焦黑核心,以及混合在煤灰中未完全燃烧的颗粒。
大杂院里几乎家家户户烧煤炉,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煤灰渣滓,其中往往含有不少可二次利用的煤核。
寻常人家大多将其直接倾倒,或至多简单筛拣出大块的用于封火,细碎的则视为无用垃圾。
但在林向阳眼中,这些“废物”却是潜在的宝藏。
若能高效地将煤核从煤灰中分离提纯,积少成多,便能大大补充甚至部分替代昂贵的整煤。
这不仅是节约成本,更是一种在资源极度匮乏下的“变废为宝”。
“咱们试试捡煤核吧。”
晚饭时,林向阳提出了新的想法,“院里每天倒掉的煤灰里,应该有不少还能烧的。”
晓梅立刻心算起来:“如果能免费捡到足够多的煤核,哪怕只替代三成买煤的钱,一个月下来也能省下不少呢!够买好几斤肉了!”
她的账本思维永远直接关联着家庭开支的优化。
卫国对大哥的决定向来无条件支持,尤其这听起来不像挑担子那么费力:“成!我力气大,去扒拉煤灰没问题!”
他似乎已经看到自己从灰堆里刨出“黑金子”的场景。
说干就干。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林家兄妹便拿着破旧的火钳、簸箕和麻袋,开始了第一次“淘金”行动。他们选择的目标是院内几个公共倾倒点堆积的煤灰渣。
然而,实际操作起来,远比想象中困难肮脏。
煤灰质轻,稍一搅动便粉尘飞扬,呛得人直咳嗽。
徒手或用简单工具翻捡,效率极低,且煤核与灰渣、碎石、未燃尽的杂物混在一起,仅凭肉眼和手感,很难快速有效分离。
忙活了大半个早晨,兄妹四人弄得灰头土脸,手指被粗糙的杂质硌得生疼,收获却寥寥无几,只拣出小半麻袋品相一般的煤核,其中还混着不少石头和垃圾。
“这……这也太难捡了……”
卫国抹了一把脸上的黑灰,喘着气抱怨,“眼睛都快看花了,也拣不出多少有用的。”
晓梅看着那点可怜的成果,也蹙起了秀眉:“效率太低了,投入的时间和力气,跟收获比起来,恐怕不划算。”
连最乖巧的晓雨,也被煤灰呛得小脸发黑,不住地打着小喷嚏。
初战受挫,一股沮丧的情绪在小团体中弥漫。
正当林向阳蹲在地上,对着那堆混杂的煤灰渣凝神思索时,一个略带沙哑、带着几分揶揄的声音在一旁响起:
“哼,小子,又瞎折腾啥呢?跟土坷垃较上劲了?”
林向阳抬头,只见赵大爷背着手,踱步过来,花白的眉毛上还沾着晨霜。
他瞥了一眼林家兄妹的“战利品”,又看了看他们狼狈的样子,嘴角撇了撇,习惯性地泼来冷水:“指望从这玩意儿里扒拉出宝贝?省省吧!老祖宗几辈子都这么过来的,灰就是灰,还能变成煤?净想那歪门邪道!有这功夫,不如想想怎么多挣点钱,实在不行去捡点硬实的柴火棍也比这强!”
赵大爷是院里少有的手艺老人,见识广,他的话往往带着一定的分量。
他这番毫不留情的质疑,如同给林家兄妹的热情浇了一盆冷水。
连卫国都有些动摇了,眼巴巴地看着大哥,似乎在问:“咱还继续吗?”
林向阳却没有被赵大爷的话击倒。
他深知,传统方法效率低下,不代表此事不可为。
问题的核心在于分离技术!
需要一种更高效、更省力的分拣方法。
赵大爷的质疑,反而激起了他更强的挑战欲。
【能量:0.91\/10】——虚拟图书馆的微光悄然流转。
这一次,并非调用超越时代的知识,而是激发他对基础物理原理的应用联想。
【请求关联基础物理属性(磁性、密度、体积)与常见废弃物分拣方案。侧重低成本、易实现。】
信息流过脑海:磁铁可以吸引铁质杂质……不同物质密度不同可以利用风力或水力分离(但条件受限)……颗粒大小不同可以用筛网……一个结合了磁选和筛分的简易分拣方案逐渐清晰起来——制作“煤核分拣机”!
“赵大爷,灰里确实未必有宝,但浪费了的‘半宝’可不少。”
林向阳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语气平静却带着自信,“能不能成,试试才知道。说不定,土法子也能开出新花呢。”
赵大爷哼了一声,显然不信,但也没再多说,摇摇头走开了,那眼神分明在说:“不见棺材不掉泪。”
林向阳不再理会外界的质疑,立刻召集弟妹,布置新的任务:
“卫国,你去找两样东西:一是旧纱窗或者铁丝网,孔眼不要太密;二是看看废品站或者旧货摊,有没有那种废弃的喇叭或者旧收音机里的磁铁,越大越好!”
“晓梅,晓雨,咱们回家,找找有没有不用的旧木箱或者破盆子。”
虽然不明白大哥要做什么,但基于之前的成功经验,弟妹们对林向阳有着盲目的信任,立刻分头行动。
卫国很快从刘海中的废品堆里淘换来一小块废弃的木质窗框,上面还绷着半扇破旧的铁纱网;
又用几个分分钱,从一个收破烂的老头那里换来了一个从破喇叭上拆下来的、黑乎乎但磁性颇强的圆形磁铁。
家里,林向阳和妹妹们则找出了一个漏底的破旧木箱和一个边缘豁口的大瓦盆。
材料备齐,林向阳亲自动手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