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接触]书店偶遇记
秋意渐深,梧桐叶落。西安城内的气氛,似乎也随着季节的转换,愈发显得凝滞而压抑。绥靖公署内的氛围更是如此,各种调动、会议的频率明显增加,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山雨欲来的紧张感。周鹤翔身处其中,感受尤为明显。他经手的文件虽不涉及核心机密,但那些频繁往来的调兵申请、物资清单以及标注着“绝密”的会议通知,都无声地诉说着大战将至的讯息。
母亲的病情因及时用药稳定了下来,这让周鹤翔对那位“沈雪”小姐的感激之情与日俱增。这份感激,混杂着他自身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力感,形成了一种复杂的情绪,时常在他独处时涌上心头。他几次想去师范学校道谢,却总觉唐突,也拉不下那份读书人可怜的自尊。
这日休沐,他心中烦闷,信步走入南大街一家名为“文渊阁”的旧书店。这里是他偶尔会来的地方,架上那些泛黄的典籍能让他暂时忘却现实的窘迫,在故纸堆里寻得片刻安宁。
书店里很安静,只有老板在柜台后打着盹。周鹤翔习惯性地走向摆放史部典籍的区域,目光在书脊上逡巡。忽然,他的目光定格在书架前一抹熟悉的蓝色身影上。
正是“沈雪”。她正踮着脚,试图拿取书架上层的一本《昭明文选》,似乎有些吃力。
周鹤翔心中一动,几乎是下意识地走上前去。
“沈小姐?”他轻声唤道。
江静云(沈雪)闻声回头,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惊讶,随即化为温婉的笑容:“周副官?好巧,您也来逛书店?”
“是,闲来无事,过来看看。”周鹤翔努力让自己的语气显得自然,他伸手,轻松地将那本《昭明文选》取了下来,递给她,“沈小姐也喜欢《昭明文选》?”
“多谢周副官。”江静云接过书,指尖不经意地与周鹤翔的手轻触了一下,随即分开。她微微低头,带着些许腼腆,“谈不上喜欢,只是学堂里先生要求读些选篇,我觉得有些意思,便想找全本看看。让您见笑了。”
“哪里,沈小姐好学,令人敬佩。”周鹤翔连忙摆手。能在书店偶遇,并且对方也在看文史类的书籍,这让他心中莫名生出一丝亲近感。眼前这位女学生,不仅心地善良,竟还有几分雅好,与他印象中那些只知风花雪月的摩登女子截然不同。
两人很自然地就在书架旁低声交谈起来。从《昭明文选》的文学价值,聊到西安碑林的拓片,又谈及近来市面上流传的一些旧书版本。江静云显然做过功课,言谈间引经据典,却又把握着分寸,绝不卖弄,更像是一个虚心求教的学生。她偶尔提出的几个关于历史兴衰的问题,看似天真,却隐隐触动了周鹤翔内心深处对时局的忧虑。
“读史可以明鉴,”周鹤翔忍不住轻叹一声,声音里带着几分他自己都未察觉的萧索,“只可惜,当今之世,怕是难容一张安静的书桌了。”
江静云抬起清澈的眸子,望着他,轻声问:“周副官……是在为公务烦忧吗?我见您似乎……心事重重。”
这句关切的询问,如同轻轻叩响了周鹤翔紧闭的心门。他沉默了片刻,看着眼前这双纯净而充满善意的眼睛,一股倾诉的欲望难以抑制地涌了上来。他当然不敢提及任何军事机密,只是泛泛地抱怨了几句公务的繁忙、同僚的倾轧,以及养家糊口的艰辛。
“有时想想,读了一肚子圣贤书,却困于这斗米之间,实在是……惭愧。”他苦笑了一下,语气中充满了无奈与自嘲。
江静云安静地听着,没有打断,只是在他停顿的间隙,柔声安慰道:“周副官不必过于自责。这世道,能恪守本心,奉养高堂,已属不易。家母常教导,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周鹤翔喃喃重复着这句话,心中百感交集。在这冰冷的世道里,能听到这样温暖的话语,来自一个几乎算是陌生人的女子,让他眼眶微微发热。
他们又在书店里逗留了一刻钟,交谈始终围绕着书籍和些微的个人感慨,没有触及任何敏感领域。直到江静云表示该回学校了,两人才一同走出文渊阁。
在书店门口,秋日的阳光洒在两人身上。周鹤翔再次郑重地向江静云道谢,感谢她之前的赠药之义。
江静云微笑着摇头:“周副官真的不必再客气了。若是……若是往后还有什么难处,或许可以来这里留个话给掌柜的,我常来,或许能帮上些小忙。”她再次给出了一个看似随意,实则预留了空间的联络方式。
周鹤翔心中感激更甚,连连点头。
看着江静云身影消失在街角,周鹤翔站在书店门口,久久没有挪步。秋风吹动他半旧的军装下摆,他心中却感到一种久违的、混杂着感激、共鸣与一丝莫名悸动的暖意。
而在不远处的一个街角,奉命监视周鹤翔(作为胡凌风副官的例行监控)的保密局外围人员,只是例行公事地记录下了“目标与一陌生年轻女子在文渊阁书店交谈约二十分钟,内容不详”,并未给予过多关注。一个军官与女学生在书店偶遇闲谈,在这古城里,再平常不过。
德裕典当行二楼,陆明远很快收到了江静云关于此次“偶遇”的详细报告。他仔细阅读着报告中对周鹤翔神态、语气和谈话内容的描述,尤其是那句“困于斗米之间”的感慨和对方对“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触动。
种子,已经开始发芽了。
信任,正在悄然建立。
但周鹤翔面临的“斗米”困境,依然是横亘在他面前最现实、也最紧迫的障碍。母亲的病需要持续用药,家庭开支捉襟见肘。这份恩情能维系多久?若没有持续的“暖炭”送去,刚刚建立的脆弱联系,是否会被残酷的现实再次冻僵?
下一次的“援手”,必须更加及时,也更加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