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真假]火眼金睛
叶莲舟强作镇定地离开处长办公室,每一步都感觉踩在烧红的炭火上。徐远舟的试探如同附骨之疽,那份“误放”的“惊蛰”计划像一块烧红的烙铁,烫在他的理智边缘。他急需一双能穿透这重重迷雾的火眼,而这只“眼睛”,只能来自“掌柜”和他身边的能人。
然而,直接联系白曼琳风险太高。徐远舟必然对西京招待所和她本人实施了严密监控。他需要一个绝对安全、且能传递复杂信息的方式。
他想到了陆明远。唯有“掌柜”本人,或许才有能力洞察徐远舟的全部图谋,并做出精准的应对。但如何联系陆明远?德裕典当行被围得铁桶一般,死信箱在目前风声鹤唳的情况下也未必安全。
一个极其大胆的念头在他脑中闪现。他记起之前传递“壁虎”密钥时,曾用过司令部内部一条相对冷僻、用于非加密日常通讯的电话线路,那条线路监管较松,且有一个中转接线员是可以通过特定方式施加影响的,这是他之前为应对紧急情况准备的后手之一。
他决定兵行险着,利用这条线路,向一个看似无关的、预先约定的商业号码,实则为“墨香斋”的掩护号码,发送一段看似寻常、实则暗藏玄机的“订货”口信。这段口信会被“砚台”接收并转译,最终送达陆明远手中。这是单向联系,他无法得到回复,但他相信,“掌柜”只要收到信息,就一定能明白他的处境和警示。
当天下午,叶莲舟利用一次外出公干的机会,在一个公用电话亭,拨通了那个号码。他模仿着商人的口吻,与接电话的“伙计”确认了一批“古籍”的订单,但在描述版本和数量时,夹杂了预先设定的暗语,核心意思是:“货主疑心重,设赝品试探,真伪难辨,望东家明察。”
信息成功送出。叶莲舟稍稍松了口气,但内心的焦灼并未减少。他现在能做的,只有等待和更加小心地潜伏。
……
德裕典当行密室内,陆明远收到了“砚台”转来的、经过转译的信息。他凝视着那张写着暗语的字条,眉头紧锁。
“货主疑心重,设赝品试探,真伪难辨……”他低声重复着。叶莲舟的处境比他预想的还要危险。徐远舟不仅怀疑,而且已经开始主动设置陷阱了。“赝品”指的是什么?是那份被叶莲舟拒绝的“惊蛰”计划吗?
陆明远走到那幅手绘的西安地图前,目光锐利如鹰隼。他的大脑飞速运转,将近期所有线索汇集起来:徐远舟的狂怒、内部清洗、对叶莲舟和白曼琳的监视、以及现在这个明显的“诱饵”……
他不能仅仅依靠叶莲舟的单方面描述。他需要用自己的方式去验证,去洞察徐远舟的真实意图。这需要一双能看透虚妄的火眼。
而这双火眼,来自于对敌人行为模式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细节的极致把握。
他首先判断,徐远舟的核心目标,依然是“掌柜”和“长安小组”的核心成员。叶莲舟和白曼琳,在徐远舟眼中,更可能是“鱼饵”或者需要清除的“内鬼”,但绝非首要目标。因此,那份“惊蛰”计划,更大可能是一个针对小组的诱饵,意图引诱他们出动,暴露联络渠道或发报点。
其次,徐远舟在遭受连番挫败后,其心态必然从“从容狩猎”转向“焦躁捕杀”。他布下疑阵,恰恰说明他暂时失去了明确的方向,试图通过制造混乱和压力,迫使对手犯错。
那么,那份“惊蛰”计划,是纯粹的“赝品”,还是其中掺杂了某些真实的信息,以增加其可信度?如果是后者,那么哪些部分可能是真的?徐远舟会下这么大的本钱吗?
陆明远的目光在地图上“黄河”沿线缓缓移动。一个念头如同电光火石般闪过——徐远舟会不会是在利用这个机会,进行一项“测试”?测试内部情报泄露的源头和渠道?甚至,测试叶莲舟是否真的清白?
如果叶莲舟对那份“误放”的计划毫无反应,徐远舟可能会暂时降低对他的怀疑。但如果叶莲舟有任何试图传递此消息的举动,或者小组方面对此计划表现出任何兴趣,都将立刻招致毁灭性打击。
想通了这一点,陆明远的眼神变得清明而坚定。他看穿了徐远舟的疑阵。那所谓的“惊蛰”计划,九成九是一个精心包装的毒饵。
但是……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开始在他脑中成型。
既然看穿了这是疑阵,既然知道了徐远舟的意图,那么,能否反过来利用这一点?
能否将计就计?
一个极其冒险,但若成功则收益巨大的计划雏形,开始在他心中勾勒。他需要更详细的信息,需要确认一些关键细节。他需要再次启用那条风险极高的渠道,向叶莲舟发出新的指令。
然而,这一次的联系,必须在确认绝对安全,并且能传递更复杂信息的情况下进行。他需要白曼琳的配合,需要找到一个徐远舟监视网络的盲点,或者……创造一个盲点。
陆明远走到密室角落,启动了一套极其隐秘的、依靠物理线缆连接的内部通讯装置,这是直通江静云藏身处的最后保障。
“静云,”他对着话筒低声道,“准备一下,我们需要‘蝴蝶’动一动了。目标,制造一个短暂的安全窗口。”
他要用白曼琳作为吸引注意力的幌子,为他与叶莲舟之间,进行一次至关重要的信息交换创造机会。他要在这疑阵重重的棋盘上,落下自己的棋子。
火眼已开,看透了虚妄。接下来,便是步步惊心的将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