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火速
“石窟”内的决策,如同投入静湖的巨石,在西安古城的各个隐秘角落激起了层层涟漪。火速行动的命令,沿着无形的网络,瞬间传达到了“长安小组”的每一根神经末梢。时间,成了他们最奢侈也最残酷的敌人。
江静云指下的电键,以超越平日训练的速度和决绝,敲击出加密的求救与预警。她知道,每一次信号的发射,都可能将自己和这部宝贵的电台暴露在徐远舟那张开的无线电侦测网下。但她更清楚,这份关乎古城存亡的情报,必须火速送达一野前指。她的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眼神却专注如鹰,仿佛能穿透屋顶,与那无形的电波一同飞向城外正在集结、准备给西安致命一击的解放大军。
几乎在电报发出的同时,雷万山如同被放出笼的猛虎,带着他手下最精锐的行动队员,融入了黎明前最浓重的黑暗。他们的任务明确而艰巨:找到“灰烬”。根据吴忠友传来的情报,“灰烬”部队直属徐远舟,这意味着他们很可能隐藏在保密站控制的某个秘密据点,或者化整为零,分散在几处关键目标附近。雷万山将人手分成数个小组,利用多年来对西安城黑白两道的渗透,如同梳子般梳理着所有可能与“灰烬”相关的蛛丝马迹——陌生面孔的异常聚集、特定车辆(如能运输炸药的卡车)的动向、保密站外围设施的异常活动。
与此同时,赵致远强压着对那份毒计清单的愤怒,以惊人的冷静和效率,开始划分优先等级。发电厂、主干桥梁、钟楼、火车站、秘密军火库被列为最高优先级,这些目标的破坏将造成最大规模的人员伤亡、基础设施瘫痪和历史不可逆的损失。他结合小组有限的人力和资源,开始草拟初步的反制方案:哪些点可以尝试派人潜入破坏引爆装置?哪些点需要依靠发动群众进行暗中监视和干扰?哪些点必须依靠城外部队在总攻时重点保护或快速抢占?
陆明远则坐镇“石窟”,如同大脑中枢,接收着各方传来的零碎信息,进行综合判断。他既要确保江静云与一野的联络畅通(尽管风险巨大),又要指导雷万山的搜捕方向,还要审阅赵致远的方案,同时,他心中最沉重的一块石头,依然是身处虎穴的“清溪”——吴忠友。
此时的吴忠友,正经历着人生中最漫长的一个黎明。他几乎一夜未眠,刘秘书那张惊恐扭曲的脸和那条条致命的毒计在他脑海中反复盘旋。他强迫自己按时出现在参谋部,努力维持着表面的平静。他发现,气氛似乎比以往更加诡异。内部的悲观情绪愈发浓重,一些中下层军官已开始悄悄转移私人物品,而徐远舟系统的人员,则显得更加阴郁和紧张,仿佛绷紧的弓弦。
他敏锐地注意到,刘秘书没有来上班。同办公室的人只含糊地说他“请了病假”。吴忠友的心沉了下去。刘秘书是已经被控制,还是躲藏了起来?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意味着巨大的风险。徐远舟很可能已经察觉到了什么。
果然,上午十点左右,马奎带着两个面无表情的特务出现在了参谋部,开始“例行”地盘问与刘秘书相熟的几个军官,语气虽然还算客气,但那审视的目光却如同刀子。当马奎的目光偶尔扫过吴忠友时,他感到一股寒意沿着脊椎爬升。他知道,自己必须更加小心,任何一丝异常都可能引来灭顶之灾。他只能将自己更深地埋藏在“尽职却迷茫”的普通参谋面具之下,内心却如火焚般焦急,期盼着组织的行动能够 火速奏效。
就在这全城暗流涌动、危机一触即发的时刻,江静云收到了来自一野前指的回电!电文极其简短,却带着雷霆万钧的力量和无比的信任:
“电悉。长安小组功勋卓着。已令各部按情报调整部署,重点目标外围策应。城内破袭,授权尔等临机决断,不惜代价,务求粉碎敌之疯狂。胜利!”
这封回电,如同给在黑暗中奋力前行的“长安小组”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一野首长不仅完全相信了他们的情报,更将城内反破坏行动的最终指挥权和决断权,全权授予了他们!
“掌柜的!”江静云将译出的电文递给陆明远,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
陆明远快速浏览,眼中爆发出明亮的光芒。他深吸一口气,沉声道:“回电:长安明白。必不负重托,誓保古城!”
他转向赵致远和刚刚传回一些零星消息,尚未锁定“灰烬”主力,但发现了几处可疑车辆踪迹的雷万山:“前指已授权,时间更加紧迫。我们必须立刻启动最终方案。致远,你的优先序列和初步方案立刻下发执行。万山,你亲自带一队人,盯死已发现的可疑点,一旦确认与‘灰烬’或爆破装置有关,果断处置!静云,准备好第二套联络方案,我们与城外的联络不能断!”
他顿了顿,语气凝重地补充道:“同时,准备将‘长庚计划’的完整内容,特别是目标坐标和时序,制作成微缩胶卷。我们需要准备一条绝对安全的通道,在必要时,或者在我们……无法继续指挥时,能将这份情报 巧送 出城,直接交到一野先头部队手中!这是最后的保险!”
火速的行动,进入了最关键的实质性阶段。每一个指令的下达,每一次人员的调动,都如同在刀尖上行走。而如何将那份凝聚着无数心血的终极情报 巧送 出去,成了摆在“长安小组”面前,又一个关乎成败的艰巨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