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二十四年的海风,带着与往年不同的气息,吹拂着夷洲军港。那不仅仅是咸腥与海藻的味道,更夹杂着一股淡淡的煤烟与机油混合的、属于工业时代的气息。港口深处,一艘通体黝黑、线条刚毅、再无半点木色的钢铁巨舰,正进行着最后的舾装。它的烟囱比“鲲鹏号”更加粗壮,甲板之上不见任何帆缆,只有低矮的指挥塔、旋转的炮塔以及一座巨大的、用于起吊小艇和货物的吊臂——帝国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全钢铁、全蒸汽动力、螺旋桨推进的远洋探索舰,“定远号”,已然成型!
与它的前辈“北冥号”相比,“定远号”不仅在材质和动力上实现了质的飞跃,更装备了基于“帝王紫”电池和初步电磁原理的、有效距离可达十里的无线电报机(虽然笨重且可靠性存疑),以及格物院光学部最新磨制的、观测距离更远的望远镜。它是一艘为征服远洋而生的、移动的科技堡垒。
在“定远号”身旁,还停泊着两艘经过现代化改装、同样以蒸汽动力为主的“镇海”级护卫舰。这支重新组建的“深蓝探索舰队”,规模虽不如第一次庞大,但其技术含量与生存能力,已不可同日而语。
海军都督亲自在夷洲坐镇,监督着最后的准备工作。这一次,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反复的检查、推演和应急预案。第一次探索失败的阴影,如同警钟,长鸣在每一位参与者心中。
太师府澄心堂内,林默仔细审阅着海军都督府呈送的、厚达数百页的《二次东进探索计划书》。计划书摒弃了之前盲目深入大洋的激进策略,转而采取了一种极其务实的“跳岛战术”。舰队将以夷洲为起点,沿着帝国已知或推测存在的岛链(琉球、小笠原、乃至更东的夏威夷方向),步步为营,逐个岛屿进行勘探、测绘,并尝试建立小型补给点。每一步前进,都依赖于前一步的成功与稳固。
“准。”林默在计划书上批下了这个字,附加了一句:“安全第一,探索次之。帝国可以等待,但不能再承受无谓的损失。所有船员,皆为国士,务必珍重。”
他知道,这一次,帝国输不起。
就在深蓝舰队即将再次启航,帝国的目光聚焦于东方浩瀚大洋之际,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研究总署”提交的第一份全国性资源普查简报,被送到了林默案头。简报初步证实了之前的担忧:帝国核心区域的优质煤炭和易于开采的铁矿储量,按照目前消耗速度,确实仅能支撑数十年。报告还指出,早期工业化对部分地区的水源和空气,已造成了明显的污染。
这份报告,给正处在扩张喜悦中的帝国,敲响了一记沉重的警钟。
林默立刻召集内阁、枢密院及科学院重臣,召开了一次绝密会议。
“帝国的繁荣,不能建立在对子孙后代资源的透支之上。”林默开门见山,将简报的内容公之于众,“我们必须立刻做出改变。”
在他的强力推动下,会议达成了一系列决定:一,立刻制定《矿产资源法》,对各类矿产的勘探、开采、利用进行规范,并开始征收资源税,用于环境保护和替代能源研究。二,鼓励和支持对贫矿、尾矿的回收利用技术研发。三,在全国范围内,优选地点,建立数个“模范工业区”,试行更严格的环保标准和完善的工人福利体系,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工业模式。四,加大对水力、风力等可再生能源的应用研究投入,并开始秘密论证“核能”(林默提出的概念,目前仅为理论猜想)的可行性。
这是一场比军事征服更加深刻、也更加艰难的变革。它触及了帝国发展的根本模式。
内外的压力,仿佛在这一刻汇聚。东方是未知的海洋与风险,内部是资源与环境的瓶颈。帝国的黄金时代,并非躺在功劳簿上享受的时刻,而是面临着转型升级阵痛的关键节点。
林默站在澄心堂内,目光再次掠过那幅巨大的寰宇舆图。舆图上,那条指向东方的虚线再次被描摹得更加清晰,而在帝国广袤的疆域内,几个代表着“资源枯竭风险区”和“模范工业区”的符号,被悄然标注上去。
深蓝再启航,承载着帝国的海权梦想;而内部的变革,则决定着帝国这艘巨轮能否拥有永不枯竭的动力。前路漫漫,挑战重重,但林默的目光,依旧坚定如初。他知道,唯有不断前行,不断革新,帝国才能在这波澜壮阔的大时代中,真正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