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幕”协议启动后,星河集团并未如外界预期般立刻宣布震撼的月球计划,反而陷入了一种异样的沉寂。但内部知情者都清楚,这沉寂之下,是远比技术突破更为复杂和基础的筹备——构筑属于星河的人才金字塔。
罗刹站在全新的“深空战略研究室”内,这里不摆放任何实体模型,只有环绕四周的巨大沉浸式全息星图。他的目光掠过太阳系,最终定格在月球背面的那个坐标上。
“苏晓,”他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启动‘星海学者’计划。目标:在未来六个月内,为‘新月计划’构建起一支涵盖航天工程、材料科学、天体物理、生命维持等十二个核心领域的顶尖团队。”
“明白。”苏晓快速记录,“预算和招募标准?”
“预算无上限。”罗刹转身,眼神锐利,“标准只有一条:要么是已在各自领域证明价值的顶尖专家,要么是拥有颠覆性潜力的天才新星。告诉他们,星河提供的不只是薪酬,而是参与书写人类下一个篇章的机会。”
“星海学者”计划以惊人的效率和魄力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猎头公司的顶尖顾问被重金集结,目标直指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的资深工程师、欧空局退休后被返聘的首席科学家、Spacex掌握核心推进技术的团队骨干、以及麻省理工、加州理工等顶尖学府中那些名声不显却手握关键理论的教授。
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罗总,”苏晓拿着一份报告,眉头微蹙,“我们接触的第七位目标,前NASA‘阿尔忒弥斯’计划副总设计师霍华德·莱斯利,再次拒绝了我们的邀请。这是他第三次明确回绝,理由是‘不看好私人公司的深空探索能力,认为这纯属资本游戏’。”
罗刹看着全息屏幕上莱斯利的资料,这位年近六十的航天老兵履历辉煌,性格却以固执和注重实际着称。
“把他的日程发给我。”罗刹说道,眼中闪过一丝考量。单纯靠金钱,显然无法打动这些真正热爱航天事业、并对其怀有使命感的顶尖人才。他需要展示更多。
几天后,加州帕萨迪纳,一家安静的咖啡馆。
霍华德·莱斯利看着眼前年轻得过分却气场强大的东方男子,脸上难掩惊讶:“罗先生?真没想到你会亲自来。”
“对于真正的人才,我始终抱有最大的诚意,莱斯利博士。”罗刹微微一笑,没有寒暄,直接切入主题,“我了解您对私人公司主导深空探索的疑虑。但我想请您看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他拿出一个经过特殊加密的平板,推了过去。上面并非炫酷的概念图,而是基于【行星环境改造技术】数据库推导出的、关于如何在月球极端环境下建立可持续封闭生态系统的几项核心参数和理论框架。这些思路之精妙,原理之新颖,完全超越了当前公开的任何研究。
莱斯利起初不以为意,但随着翻阅,他的眼神从审视变为惊讶,再到彻底的震撼。他是内行,一眼就看出这些绝非臆想,而是建立在坚实科学基础之上的、极具可行性的突破方向。
“这…这是谁的研究?”他声音有些干涩。
“属于星河。”罗刹平静地回答,“而这,只是冰山一角。莱斯利博士,星河要做的不是资本游戏,而是实实在在的开拓。我们缺少的,正是像您这样拥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能将理论落地的掌舵人。”
莱斯利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最终,他抬起头,眼中重新燃起了多年前参与阿波罗计划后续研究时的火焰:“我需要看到更多,也需要绝对的自主权和技术话语权。”
“欢迎登船,博士。”罗刹伸出了手。
类似的情景在全球多处上演。罗刹并未滥用【量子意识网络】去强行影响他人思维,而是巧妙地利用系统奖励所提供的超前“理论知识”作为诱饵和证明,精准地打动那些对未知充满渴望的真正精英。他展示的不是财富的力量,而是通往未来的“钥匙”。
与此同时,墨言领导的内部研发团队,则在【量子意识网络】的加持下,以这些新加盟的顶尖大脑为核心,开始对【行星环境改造技术】和【深空资源图谱】进行消化、理解和初步的工程化转化。
进展并非一蹴而就。即便有超前理论指导,要将它们变成现实,依然需要攻克无数材料、工艺、集成上的难关。
“老板,新型耐极端温度材料的第三次合成实验又失败了。”墨言在视频通话中显得有些疲惫,但眼神依旧兴奋,“理论数据完美,但实际制造过程中的微观结构总是无法稳定。”
“失败是过程的一部分。”罗刹鼓励道,同时通过【量子意识网络】感知着研发团队遇到的共性问题,“尝试调整第七号催化剂的注入速率,或许有惊喜。”
他的建议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网络对所有失败数据进行的超高速归纳与推演。
另一边,楚雨萱的艺术基金会举办的“穹顶之上”系列沙龙也悄然启动。她巧妙地邀请了一些科学家家属、科技媒体人和人文社科领域的学者,以文化艺术为纽带,潜移默化地营造着支持深空探索的公众氛围,为“新月计划”铺垫软实力。
夜幕降临,罗刹独自在深空战略研究室,看着星图上那个愈发清晰的月球坐标。人才在汇聚,理论基础在夯实,技术转化在艰难却坚定地推进。
百慕大的阴影和“黑鹰保全”的威胁依然存在,但他明白,真正的竞赛,首先取决于自身根基的深厚。飞向月球,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浪漫幻想,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用人才、技术与决心铺就的漫漫长路。
他的旅程,刚刚迈出坚实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