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骨:民国盗墓秘闻》新篇?商路寻踪 第三章 羌地寻棺,金玉证交
渭水砖厂的文物清点工作刚结束,林晚秋、沈青崖与周教授就围着 “古蜀商路全图” 展开了讨论。地图上标注的十余个 “文物藏点” 中,距离周原最近的是位于羌地(今四川阿坝州附近)的 “石棺葬遗址”,葬点旁还画着一个 “玉骨符号” 与 “羌纹” 融合的标记,下方写着 “金玉为信,葬有商路使”—— 显然,这里埋葬着当年往返于古蜀与中原的商路使者,可能留存着最直接的文明交流证据。
“羌地是古蜀商路的重要节点,《后汉书》中就有‘蜀之西,有羌人,与蜀通市’的记载。” 周教授指着地图上的路线,“石棺葬是羌地特有的墓葬形式,若能在其中发现古蜀文物,就能证明商路不仅存在,还实现了文化深度渗透。”
团队立刻联系当地文物局,驱车前往羌地石棺葬遗址。沿途的山路崎岖陡峭,车窗外的雪山与峡谷不断变换,沈青崖看着窗外的景色,突然想起沈敬之手稿中的描述:“手稿里写‘羌地多雪山,商路绕山行,沿途多石棺,藏蜀之金玉’,与现在看到的地形完全吻合,说明地图标注的藏点绝对准确。”
抵达遗址时,当地文物局的马站长已在等候:“我们按照你们传来的地图,提前对遗址核心区进行了勘探,发现一座保存完好的石棺葬,棺木上方的土层中,检测到了玉器与金器的信号,很可能就是你们要找的‘商路使’墓葬。”
石棺葬位于一座小山的半山腰,棺体由厚重的青石板拼接而成,石板上刻着粗糙的几何纹 —— 这些纹路看似简单,却在林晚秋眼中露出了熟悉的痕迹:“你们看,这些几何纹的转角处,有‘玉骨符号’的简化形态,只是被融入了羌地纹饰,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随着考古队小心翼翼地清理棺木上方的土层,石棺的全貌逐渐显现。当棺盖被缓缓打开时,众人都被里面的景象震撼 —— 棺内的墓主人骨架旁,整齐摆放着一套完整的 “金玉组合”:一件红山墨玉制成的 “玉骨符号牌”、一条良渚风格的玉珠串、一件三星堆青铜神树残片,还有一件最特殊的金饰 —— 金饰呈圆形,正面刻着古蜀 “鱼鸟纹”,背面刻着羌地 “太阳纹”,边缘还镶嵌着细小的绿松石,是典型的多文明交融产物。
“这就是商路使者的信物!” 沈青崖激动地说,“墓主人携带的文物来自红山、良渚、三星堆、羌地四大文明区,说明他不仅是贸易者,更是文化交流的使者,负责将各地的文化符号与工艺技术相互传播。”
林晚秋拿起那件金玉饰,将其与从走私团伙手中追回的青铜方鼎比对,发现金饰背面的 “太阳纹” 与方鼎腹部的 “玉骨符号” 能完美拼接,形成一个完整的 “天地纹”—— 这与金沙遗址 “金玉组合器” 的纹饰逻辑完全一致,进一步证明了商路沿线文明的传承关系。
“这是工艺交流的铁证!” 周教授用放大镜观察金饰的镶嵌工艺,“绿松石的镶嵌方式与三星堆青铜神树的玉片镶嵌技术相同,而黄金的锻造工艺又带有羌地特色,说明两地工匠相互学习,形成了独特的‘金玉镶嵌’技艺,这种技艺后来又传入金沙,成为金沙文明的标志性工艺。”
在整理棺内其他文物时,沈青崖发现了一块刻有文字的木牍 —— 木牍虽已部分碳化,但上面的文字仍能辨认,记录着墓主人的身份与使命:“吾乃蜀之商使,携金玉、青铜,通羌地、至渭水、达殷都,传蜀之文明,取他族之艺,为蜀殷之好,埋骨于此,望后人知我蜀之脉络。”
“木牍上的‘蜀殷之好’,直接证明了古蜀与殷商的官方交流!” 马站长激动地说,“之前学界一直怀疑两者有联系,但缺乏直接文字证据,这块木牍彻底填补了这一空白!”
就在团队沉浸在发现的喜悦中时,林晚秋突然注意到石棺的底部有一道细微的缝隙,缝隙中似乎藏着什么东西。她让考古队员用薄铲小心地撬动石板,一块折叠的丝织品从缝隙中掉了出来 —— 丝织品上画着一幅 “商路贸易图”,图中清晰地展现了商路使者与羌人交易的场景:古蜀人用金玉、青铜换取羌人的马匹、皮毛与药材,双方还在交易现场举行了简单的祭祀仪式,祭祀用的礼器正是一件刻有 “玉骨符号” 的玉器。
“这张贸易图还原了商路的真实场景!” 林晚秋展开丝织品,“它不仅证明了贸易的内容,还记录了文化交流的细节 —— 祭祀仪式的融合,说明商路不仅传递物质,更传递信仰与习俗,这才是‘多元一体’文明形成的关键。”
随着发掘的深入,团队在石棺周围又发现了三座小型石棺葬,棺内均出土了来自不同文明区的文物,证明当时的商路使者并非个例,而是形成了规模化的 “交流团队”。这些发现让 “古蜀商路” 从地图上的线条,变成了有血有肉的历史场景。
夕阳下,众人站在石棺葬旁,手中捧着从棺内出土的文物。远处的雪山在余晖中泛着金光,仿佛在见证这段被遗忘的文明交流史。林晚秋看着 “古蜀商路全图” 上的下一个藏点 —— 位于渭水下游的 “商代聚落遗址”,眼中充满了期待:“接下来,我们要去寻找商路使者抵达中原的证据,看看古蜀文明如何影响殷商,又如何在中原文明中留下自己的痕迹。”
沈青崖点头,将木牍与贸易图小心地收入保护盒:“沈敬之当年绘制地图,就是为了让我们能还原这段历史。我们每多发现一个藏点,就多一分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理解,这才是对他最好的告慰。”
晚风拂过山坡,带着雪山的清凉。属于《玉骨:民国盗墓秘闻》的故事,在羌地石棺葬的金玉光芒中,再次揭开了古蜀商路的神秘面纱,朝着还原中华早期文明交流全貌的目标,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