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骨:民国盗墓秘闻》新篇?当代续脉 第十章 跨国研学,共证文脉
“声动研学” 启动仪式的成功,让 “史前文明传承联盟” 与佛罗伦萨博物馆的跨国合作提上了日程。按照计划,双方将在三个月后开展首接 “史前交融 — 丝绸之路” 联合研学活动:中国青少年前往意大利参观丝绸之路文物,意大利青少年则来到中国四大史前遗址体验研学。为确保活动顺利推进,团队与马可团队提前开启线上协作,共同梳理 “史前文明纹饰与丝绸之路文物” 的关联证据 —— 这一过程中,一个意外发现让两国学者都为之振奋。
陈念安在整理意大利传来的丝绸之路文物高清数据时,注意到一件唐代玉饰的纹饰格外眼熟:玉饰边缘的 “缠枝鸟纹”,线条弧度与古蜀鱼鸟纹高度相似,尤其是鸟喙的 “弧形上翘” 设计,与良渚万流玉琮上的鱼鸟纹几乎如出一辙。“这会不会是史前纹饰的传承?” 她立刻将玉饰数据与古蜀鱼鸟纹、良渚鱼鸟纹对比,发现三者的核心元素 ——“鸟首弧度”“羽翼层数”“纹饰走向” 竟存在明显的递进关系。
团队迅速将这一发现同步给马可团队。马可立刻调取博物馆库房中这件唐代玉饰的原始档案,惊喜地发现玉饰内侧刻有一行模糊的铭文,经修复专家清理后解读为 “蜀地玉工制”。“这件玉饰是唐代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意大利的,制作工匠来自蜀地,难怪会带有古蜀鱼鸟纹的痕迹!” 马可在视频会议中激动地说,“这证明史前文明的纹饰,通过后世工匠的传承,沿着丝绸之路走向了世界,是‘史前交融 — 丝绸之路’脉络的直接物证。”
为了让联合研学活动更具深度,双方决定提前开展 “线上联合研学预热”:选取良渚万流玉琮、古蜀鱼鸟纹玉璋、意大利唐代蜀地玉饰三件核心文物,制作成 “纹饰传承数字手册”,分发给两国参与研学的青少年;每周组织一次线上交流会,让中国青少年讲解史前纹饰的起源,意大利青少年分享丝绸之路文物的传播故事,共同寻找纹饰传承的细节关联。
预热活动中,小宇与意大利学生卢卡结为 “研学搭档”。小宇通过数字档案馆的 3d 模型,向卢卡展示古蜀鱼鸟纹的线条细节:“你看,这个鸟喙的弧度,和你们博物馆唐代玉饰的鸟喙是不是一样?五千年前,我们的先民就用这样的纹饰交流,后来又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你们国家,太神奇了!” 卢卡则给小宇发来了唐代玉饰在意大利出土时的老照片:“这件玉饰出土于一座中世纪城堡,说明它在当时也是很珍贵的宝贝,就像你们的史前玉琮一样,都是文明的使者。”
随着线上研学的推进,团队还发现了更多纹饰传承证据:仰韶彩陶的 “花瓣纹”,在汉代玉璧上演变为 “卷云纹”,最终出现在意大利出土的汉代丝绸残片上;红山玉猪龙纹的 “螺旋眼部”,经过演变后,成为唐代银器上的 “缠枝纹” 元素,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欧洲。这些发现被整理成 “纹饰传承图谱”,纳入数字档案馆的 “文明对话馆”,成为跨国研学的核心教学资料。
联合研学活动正式启动当天,中国青少年代表团首先抵达佛罗伦萨博物馆。在唐代蜀地玉饰展台前,小宇与卢卡一起,向两国师生讲解这件玉饰与古蜀鱼鸟纹的关联:“五千年前,古蜀先民在玉器上刻下鱼鸟纹;唐代,蜀地工匠将这种纹饰融入玉饰制作;后来,这件玉饰沿着丝绸之路来到意大利,成为两国文明交流的见证。” 他们的讲解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不少人拿出手机访问数字档案馆,查看 “纹饰传承图谱”,感受文明传承的魅力。
当意大利青少年代表团来到良渚遗址时,晓晓带着他们体验 “文明纹饰打卡”:在莫角山宫殿基址旁的涂鸦板上,意大利学生跟着晓晓临摹良渚神人兽面纹,晓晓则学习绘制意大利丝绸之路文物上的 “卷云纹”。“我们画的纹饰,其实是同一种文明的不同表达。” 晓晓对意大利学生索菲亚说,“就像我们说不同的语言,但都能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
研学活动接近尾声时,两国青少年共同创作了一幅 “文明传承长卷”:左侧绘制良渚玉琮、古蜀玉璋等史前文物,右侧绘制意大利出土的丝绸之路文物,中间用一条动态的 “纹饰链条” 连接,象征 “史前交融 — 丝绸之路” 的文明脉络。这幅长卷被分别收藏在良渚数字档案馆与佛罗伦萨博物馆,成为两国文明交流的永久纪念。
离别的时候,卢卡送给小宇一件自己制作的 “纹饰钥匙扣”—— 一面是古蜀鱼鸟纹,一面是意大利唐代玉饰的鸟纹。“这是我们友谊的见证,也是文明传承的见证。” 卢卡说,“以后我要当一名考古学家,继续寻找两国文明交流的证据。” 小宇则回赠了卢卡一本沈敬之考古手稿的复刻本:“这上面记录着我们先民守护文明的故事,希望你能像我们一样,热爱并守护这些珍贵的文明遗产。”
深夜,团队在良渚数据中心整理联合研学活动的成果:“纹饰传承图谱” 的访问量突破 20 万次,“线上联合研学” 吸引了全球多所学校申请参与,马可团队还提出要将 “史前文明 — 丝绸之路” 的研究成果,申报为 “人类文明交流遗产”。沈青崖看着这些成果,对众人说:“沈敬之当年希望‘促国际文明对话’,现在我们不仅实现了,还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这才是文明传承最美好的样子。”
林晚秋望向窗外,月光洒在 “文明传承长卷” 的复刻版上,照亮了史前文物与丝绸之路文物的纹饰。“文明的传承,从来不是一个国家、一代人的事,而是全人类、一代代人的共同责任。” 她轻声说,“未来,我们还要继续走下去,让更多人看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魅力,也让世界看到人类文明‘互融共生’的未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