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勒比海的小岛岁月,像被按下慢放键的电影,每一帧都浸着温柔。
林依依和江屿的海边小屋,被爬藤月季环绕,屋前的木栈道直通专属钓场,清晨总能看到雾气裹着晨光,洒在泛着粼粼波光的水面上。
林依依的日常愈发惬意。她不再执着于追逐稀有鱼类,更多时候是坐在钓椅上,握着绝版钓组,听着海浪与鸟鸣,感受鱼群轻轻触碰饵料的细微动静。
江屿则在旁边搭了个简易实验室,研究钓场里的鱼类习性,偶尔抬头,就能看到晨光中林依依专注的侧脸,嘴角总会不自觉上扬。
“依依,今天想钓什么?”江屿递过来一杯温咖啡,指尖带着淡淡的消毒水味——刚做完鱼类样本检测。
“随便钓钓,看看有没有新的小鱼苗冒出来。”林依依笑着接过咖啡,“昨天‘听’到鲤鱼群在讨论,说东边浅水区有刚出生的小鲫鱼。”
江屿早已习惯她这种“鱼语翻译”,顺势坐在她身边的钓椅上:“我帮你守着西边,免得大鱼欺负小鱼苗。”
两人并肩垂钓,偶尔低声交谈,话题离不开鱼、海洋,或是傍晚要做的晚餐。
江屿的厨艺意外得好,总能用钓上来的鲜鱼做出花样——香煎蓝鳍金枪鱼排外酥里嫩,清蒸石斑鱼鲜掉眉毛,就连简单的鲫鱼汤,也能熬出乳白色的浓汤,撒上一把岛上采的香草,风味绝佳。
周末时,附近岛屿的渔民会划着小船过来,带来新鲜的水果和手工织物,换林依依的钓鱼技巧和江屿的鱼类病害防治建议。
渔民们都喜欢这个温柔又厉害的中国姑娘,还有她那位懂鱼懂海的伴侣,常常在小屋前的空地上燃起篝火,烤着鲜鱼,唱着当地的歌谣。
林依依跟着渔民学做手工鱼漂,用贝壳和棕榈叶打磨成型,江屿则在一旁帮她钻孔、固定,两人配合着完成的鱼漂,不仅好看,还格外灵敏。
“以后我们的钓组,都用自己做的鱼漂。”林依依把刻着两人名字缩写的鱼漂绑在钓线上,眼里满是笑意。
这天,林依依在钓场里发现了一条受伤的小海豚,它被渔网缠住了鳍,挣扎着躲在浅水区,眼里满是恐惧。“江屿,快来!”
江屿闻声赶来,看到小海豚后,立刻拿出急救箱。
两人小心翼翼地靠近,林依依用“万物鱼语”安抚小海豚的情绪:“别怕,我们来帮你。”小海豚似乎听懂了,不再挣扎,乖乖任由江屿剪开渔网,处理伤口。
接下来的几天,林依依每天都会钓些小鱼,送到浅水区给小海豚喂食。
江屿则每天检查它的伤口愈合情况,给它涂抹特制的消炎药膏。
小海豚渐渐放下戒备,会用脑袋轻轻蹭林依依的手心,甚至跟着她的渔船游出很远。
伤口愈合后,小海豚并没有立刻离开,而是每天都来钓场附近陪伴他们。
林依依钓鱼时,它会跃出水面,溅起一串串水花;江屿做研究时,它会在实验室窗外的水里打转,像是在好奇里面的仪器。
“它好像把我们当成家人了。”林依依看着跃出水面的小海豚,笑着说。
江屿从身后抱住她,下巴抵在她的发顶:“我们本来就是一家人,你、我,还有这些鱼,这片海。”
林依依靠在他怀里,感受着他沉稳的心跳,心里满是安宁。
上一世有陈景然的柴米油盐,这一世有江屿的海阔天空,每一段人生都有不同的精彩,却都让她感受到了被爱与被珍视的温暖。
随着时间推移,他们的专属钓场声名远扬,不少国际钓手和海洋生物学家慕名而来。
有人想高价购买林依依的钓鱼技巧,有人想邀请江屿加入顶级研究机构,都被他们婉拒了。
“我们喜欢这里的生活,简单又自由。”林依依笑着回应,手里依旧握着那根绝版钓组,“钓鱼对我来说,从来不是为了名利,而是热爱本身。”
江屿站在她身边,眼神坚定:“我的研究,也只想守护这片海,守护身边的人。”
后来,他们在岛上办了一个小型的钓鱼和海洋保护培训班,教孩子们认识鱼类、保护海洋,也教喜欢钓鱼的人如何科学垂钓,避免破坏生态。
林依依带着孩子们在钓场里钓小鱼,再小心翼翼地放回水里;江屿则给孩子们讲解海洋生物的知识,用简易的实验让他们了解鱼类的生活习性。
夕阳下,孩子们的笑声、海浪声、鱼竿的晃动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最动听的旋律。
林依依看着身边的江屿,看着嬉闹的孩子们,看着水里自在游动的鱼群,突然明白,原主的心愿不仅是钓鱼,更是过上不受束缚、遵从内心的生活。
而她,不仅做到了,还收获了意料之外的爱情与温暖。
日子就这样缓缓流淌,没有波澜壮阔,却有着细水长流的幸福。
林依依依旧每天钓鱼,江屿依旧每天研究海洋生物,他们会一起看日出日落,一起听鱼群“说话”,一起在篝火旁给孩子们讲故事。
偶尔,林依依会想起那些快穿世界里的过往——七零年代的相守,四合院里的逆袭,每一段经历都塑造了现在的她。
而现在,她终于找到了最想要的生活:有热爱的事,有深爱的人,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鱼在水中游,他在身边伴,余生漫长,皆是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