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一中的座位安排似乎带着某种随机性,开学一周后,班主任陈老师宣布进行一次小幅度的座位调整,旨在让同学们更快地互相熟悉。当新的座位表贴在黑板上时,米小圈的心跳漏了一拍——他被调整到了李黎的正后方。
那条象征性的过道消失了。
现在,他们之间是真正的、毫无阻隔的前后桌。他一抬头,就能看到她扎着的马尾辫,和她偶尔因为思考而微微偏头的动作。
然而,这还不是最让他在意的。真正让他感到一丝紧张的是,他的旁边,靠窗的那个位置,坐着一个陌生的女生。那是他的新同桌。
那是一个看起来文静甚至有些内向的女生,戴着细框眼镜,总是低着头看书或者写东西,几乎不主动和别人说话。开学这一周,米小圈对她的全部印象,仅限于知道她的名字好像叫“林雪”,以及她写字时姿势很端正。
现在,他要和这位几乎零交流的女生成为同桌了。对于不太擅长开启话题的米小圈来说,这无疑是个小小的挑战。他觉得自己至少应该打个招呼,毕竟要坐在一起至少半个学期。
课间,同学们都在按照新座位表挪动位置。米小圈抱着自己的书包和文具盒,有些局促地走到新的座位旁。他的新同桌,林雪,已经安静地坐在那里,正低头看着一本厚厚的英文原着,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她翻动的书页上。
米小圈深吸了一口气,在心里排练了好几遍的“你好,我是米小圈,以后请多关照”在喉咙里滚了又滚,却怎么也说不出口。他感觉自己的脸颊有些发烫,手脚都不知道该往哪里放。
他默默地坐下,将书包塞进桌肚,文具盒放在桌角,动作尽量轻缓,生怕打扰到旁边看书的她。做完这一切,他僵直地坐在那里,眼睛盯着空白的桌面,大脑飞速运转,寻找一个合适的开口时机和方式。
直接说“你好”?会不会太突兀?
问她看的是什么书?万一她不想被打扰呢?
或者……假装不小心碰掉她的笔,然后帮忙捡起来再说“对不起”和“你好”?
这个念头刚一冒出来就被他自己否决了,太刻意了,而且显得很蠢。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课间休息眼看就要结束了。米小圈急得手心都有些冒汗。他偷偷用眼角的余光瞥向旁边的林雪,她依旧沉浸在书的世界里,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与她无关。
就在这时,前排的李黎似乎整理完了自己的东西,她习惯性地微微向后靠了靠椅背。这个细微的动作,让米小圈像是找到了救星一般,几乎是下意识地,他伸出手指,极轻极快地戳了一下李黎的后背。
李黎疑惑地转过头。
米小圈像是做贼一样,飞快地朝旁边的林雪方向努了努嘴,又对着李黎挤了挤眼睛,脸上写满了“我该怎么办”的求助信号。他完全没意识到,自己这副样子,在李黎看来有多么的……“社恐”和滑稽。
李黎先是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他的窘境。她看了看旁边安静看书的林雪,又看了看一脸焦急、耳根泛红的米小圈,那双清澈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极快的、无奈又好笑的光芒。
她没有说话,只是微微侧过身,面向林雪的方向,用不大但足够清晰的声音,自然地说道:“林雪,你看的是《动物农场》的英文原版吗?”
正沉浸在书中的林雪被这突然的问候惊动,抬起头,推了推眼镜,看到是前排的李黎在和她说话,有些腼腆地点了点头:“嗯,是的。”
“这本书的寓言性很强,英文原版用词也很精妙。”李黎的语气平和,带着真诚的欣赏。
“是……是啊,”林雪似乎不太习惯和人交流,声音很小,但能看出她对有人和她讨论这本书感到高兴,“我正在试着理解里面的一些隐喻。”
“ orwell 的风格就是这样……”李黎自然地接过了话题,简单交流了几句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的看法。
她们的对话虽然简短,但成功地打破了僵局。米小圈在旁边听着,心里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同时对李黎这种不着痕迹、又无比高效的“破冰”能力佩服得五体投地。
趁着她们对话的间隙,米小圈终于鼓足了勇气,趁着林雪的注意力被吸引过来,他转过头,对着她,露出了一个尽量显得自然、实则还是有些僵硬的笑容,声音因为紧张而略显干涩:
“你……你好,我叫米小圈。”
林雪看向他,似乎这才正式注意到自己的新同桌。她微微点了点头,脸上也浮现出一丝浅浅的、带着善意的笑容,轻声回应:“你好,我是林雪。”
简单的对话后,上课铃声适时地响起,化解了可能继续的尴尬。
米小圈如释重负地坐正身体,感觉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他偷偷看了一眼前排李黎的背影,心里充满了感激。而她,仿佛背后长了眼睛一般,几不可查地轻轻摇了摇头,那马尾辫随之晃动了一下,像是在无声地说:“真是个笨蛋。”
这次“社恐式”的打招呼,虽然开局狼狈,过程曲折,但总算有了一个和平的开始。米小圈知道,高中的新篇章,不仅仅有和李黎之间更近的距离,还有这些需要他去适应和经营的新的人际关系。而幸运的是,在这条路上,他依然有一个默契的“战友”,在他需要的时候,用一种他意想不到的方式,给予他最及时的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