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天空澄澈高远,阳光透过市一中教学楼宽大的玻璃窗,洒在崭新的课桌上。空气里混合着新书本的油墨香、新粉笔的石灰味,以及一种属于新起点的、蓬勃的气息。
高一(1)班,创新实验班。教室宽敞明亮,桌椅是不同于初中的可调节式,排列得整齐划一。米小圈和李黎一前一后走进教室,目光不约而同地开始搜寻贴在前方的座位表。
当看到座位表时,两人都愣了一下,随即一种微妙的笑意浮现在嘴角。
命运似乎跟他们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又像是给予了一种独特的安排。
他们是邻桌。
但中间,隔了一条窄窄的、约莫半米宽的过道。
米小圈在第三排靠窗,李黎在第三排靠过道。他们之间,只隔着那条划分小组界限的走道,仿佛一伸手就能够到,却又泾渭分明。
这奇妙的“邻桌却隔一条过道”的距离,完美地象征了他们此刻的关系——比普通同学亲近得多,却又尚未跨越那条无形的界限。
米小圈在自己的新座位坐下,手指拂过光滑的桌面,心情有些奇异。他微微侧头,就能看到李黎正在将新发的课本一本本拿出来,在书脊上贴上标签,写上名字和班级。她的动作依旧那么有条不紊,阳光照在她低垂的睫毛上,投下细密的阴影。
一条过道,仿佛划分出了两个小小的世界,却又奇妙地将这两个世界连接在触手可及的范围内。
上课铃声响起,一位戴着眼镜、气质儒雅的男老师走了进来,他是他们的新班主任,也是语文老师。
“同学们,欢迎来到市一中,欢迎来到高一(1)班。我是你们的班主任,姓陈……”陈老师的声音温和而有力量,开始讲述高中的学习要求、行为规范,以及对他们的期望。
米小圈坐直了身体,认真听着。他能清晰地听到旁边过道传来的、李黎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那是她在记录要点。他甚至能闻到从她那边飘来的、淡淡的和他一样的崭新课本的味道,混合着她身上那股熟悉的、清爽的气息。
这种感觉很奇妙。在初中时,他坐在她前排,感受到的是她无声的存在和偶尔的目光。而现在,他们并排而坐,虽然隔着过道,但那种空间上的平行感,却让彼此的存在感变得更加具体和强烈。
陈老师开始讲解第一篇古文。他的讲解深入浅出,引经据典,完全不同于初中时的照本宣科。米小圈听得入神,但当一个涉及到古代天文历法的典故出现时,他微微蹙起了眉,这个概念有些模糊。
几乎是同时,他眼角的余光瞥见,过道那边的李黎,笔尖在那个典故旁边,轻轻点了一下,留下一个极小的墨点,像是做了一个只有她自己懂的标记。
米小圈心里一动。他明白了,那个典故对她而言,可能也并非完全熟悉。一种“原来你也有需要标记的地方”的念头悄然升起,让他觉得他们之间的距离,似乎又被拉近了一点。
课间休息时,同学们开始熟悉环境,互相打招呼。米小圈和李黎之间那条过道,仿佛成了天然的交流通道。
“刚才那个‘岁差’的概念,你听懂了吗?”米小圈转过身,很自然地隔着过道问李黎。
李黎抬起头,放下笔,点了点头:“大概懂了,就是地球自转轴进动引起的春分点移动。不过具体计算好像挺复杂的。”
“是啊,”米小圈挠了挠头,“感觉高中物理和天文联系更紧密了。”
“嗯。”李黎表示赞同,目光扫过他摊开的还空荡荡的笔记本,“你笔记记得有点慢。”
米小圈有些不好意思:“老师讲得太快了,有点跟不上。”
李黎没说什么,只是将自己记得工工整整的笔记本,往过道这边推了推,刚好让米小圈能看到她梳理的知识框架。
一条小小的过道,没有阻碍交流,反而成了他们之间独一无二的、分享与互助的桥梁。
当第二节课的铃声响起,两人各自收回目光,坐正身体,准备迎接新的知识。阳光移动,将那条窄窄的过道照得一半明亮,一半阴影。
米小圈看着那条过道,心里充满了对新阶段的期待。这半步之遥的距离,不再像毕业照时那样需要鼓足勇气去跨越,也不再像初中时那样带着前后位置的仰望。它是一种平等的、并肩的起始。他知道,这条过道不会成为阻隔,反而会见证他们接下来三年,更多关于成长、关于梦想、关于彼此的故事。
高中生活的第一课,就在这条充满象征意义的过道两旁,安静地开始了。而他们的未来,也在这恰到好处的距离中,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