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李秀才又来了,这次脸上带着点不好意思又有点期盼的笑。
“林大夫,锦书姑娘,”他拿出一个沉甸甸的信封,“这……是我儿子托人捎回来的!还……还有一包邻县的点心,说是给他娘尝尝。”
墨竹立刻凑过去:“信上说啥了?”
李秀才努力压抑着上扬的嘴角:“信……信写得厚多了!说了他在县里做事不容易,但踏实;问了他娘身体;还……还问了我学堂的事!”
他顿了顿,声音带着点不易察觉的哽咽,“他说……忙过这阵……就回来看看……”
锦书松了口气:“这是好事啊!李秀才!”
冬梅也露出了浅浅的笑容。
李秀才搓着手:“多亏了姑娘的法子……点心……你们也尝尝?”
林芷微笑道:“点心留给夫人。邻里之间互助也是应该的。”
“哎!哎!我懂!我懂!”李秀才连连点头,揣好信,脚步轻快地走了,腰杆似乎都挺直了些。
墨竹看着他的背影,感慨道:“看来这心病啊,光吃药不行,还得靠‘写信’治!”
李秀才家的心病总算透进一丝暖光,芷兰堂里也因新茶带来的稳定收入而氛围轻快。
墨竹每日清晨送学堂茶包跑得更欢实了,仿佛那沉甸甸的布包是她挣来的勋章。
然而,问题很快冒了头。
“冬梅姐!荠菜叶快不够啦!”墨竹从后院晒场跑进来,指着空了大半的竹匾,
“学堂用量大,街坊零买的也不少,张婆婆新挖的荠菜都晒干了也不够用!”
冬梅放下手中的甘草片,走到后院看了看:“是……消耗得快。”
锦书立刻翻开支取记录:“学堂每日一大包,加上零售,新鲜荠菜的消耗量比预估的大。张婆婆一个人挖,供应确实跟不上了。”
墨竹急了:“那怎么办?李秀才那边刚签了单子!可不能断供啊!要不……咱们涨点价?”
锦书摇头:“签好的契书,临时涨价失信。而且街坊零售价刚稳定,涨价影响口碑。”
林芷正在看诊,闻言道:“开源节流。节流伤品质,只能想办法开源。”
墨竹眼珠一转:“再找几个人挖野荠菜?”
锦书推了推眼镜:“野荠菜就春天这一阵子最嫩,会挖的人不多,张婆婆是老手。”
“临时找人,数量质量都难保证,成本也会上去。”
冬梅安静地听着,目光落在柜台上几包待售的零包街坊茶包上,若有所思。
她拿起一包,轻轻捏了捏里面的混合叶片:“锦书姐,街坊零售的茶……喝的人,都是像刘娘子那样在家慢慢泡的吗?”
锦书点头:“主要是居家饮用。”
冬梅的声音很轻:“那……有没有人……在外面干活,想喝口热乎的,又没空自己泡?”
墨竹一拍大腿:“有啊!码头扛包的胡大哥上次买蜜丸时就念叨过,说晌午歇脚要是能喝口热茶就好了,白水没味儿!”
锦书瞬间明白了冬梅的意思:“你是说……咱们不光卖茶包,还直接卖泡好的热茶?像……小茶摊那样?”
冬梅点点头,有点不确定地看着大家:“就……支个小摊?用大壶泡好咱们的荠菜茶,卖给赶路、做工的人?这样……是不是能省下晒干、包装的成本?”
锦书脑中算盘飞速运转:“新鲜荠菜洗净直接煮茶,省了晾晒工时,大壶泡好论碗卖,省了棉布包成本!原料利用率更高!好主意!”
她看向墨竹,“墨竹,你觉得在学堂送茶回来的路上,顺道在巷口支个摊卖一阵热茶,可行?”
墨竹立刻来了劲儿:“太可行了!我反正要路过!地方我都想好了,就巷口大槐树下,阴凉地儿!”
“摆张桌子,两个凳子就行!我上午送学堂茶,回来正好赶上晌午歇脚的点!”
芷兰堂说干就干。
第二天晌午前,巷口老槐树下就支起了一个简陋却干净的小摊。
一张旧方桌,两把条凳。桌上一个大铜壶,里面是现煮的清肝荠菜茶,冒着丝丝热气。
旁边一叠粗瓷碗,一小罐老贺家的蜂蜜,一块写着“芷兰清肝热茶,一文一碗”的小木牌。
墨竹扎着利落的围裙,像个茶博士一样站在摊后,嗓门清亮: “芷兰堂的清肝热茶喽——新鲜现煮!清热去火!一文钱一碗!”
“解渴又养生咧!” 吆喝声一起,立刻吸引了不少过路的目光。
刚下工的胡大哥第一个凑过来:“哟!墨竹姑娘?还真是芷兰堂的茶?”
“那可不!胡大哥,尝尝?跟家里泡的一个味儿!”墨竹麻利地舀了一碗热气腾腾的清茶递过去。
胡大哥吹了吹,喝了一大口:“唔!清爽!有股草叶子清气!解渴!”
他痛快地拍下一文钱,“再来一碗!”
有了第一个,就有第二个。
赶路的脚夫、附近店铺歇晌的伙计、甚至带着孩子出来玩的妇人,都被这现煮热茶和便宜的价钱吸引。
“给我也来一碗!这天开始燥了,喝点清火的!”
“墨竹姑娘,给娃儿也来半碗,加点蜜行不?”
“好嘞!加蜜不加钱!”墨竹手脚麻利,收钱、倒茶、添蜜,忙得不亦乐乎。
一碗碗热气腾腾的清茶递出去,一文文铜钱落入钱匣子。
新鲜荠菜煮的茶汤,颜色更绿,清香气更足,在微热的晌午格外受欢迎。
第一天小茶摊试水结束,墨竹哼着歌把钱匣子捧回草堂。
“锦书姐!冬梅姐!林姊!咱们发财啦!”
她兴奋地倒出铜钱,“一下午,两大壶茶卖光光!净赚……嗯,刨去新鲜荠菜和柴火钱,赚了三十八文呢!抵得上卖十几包零售茶包了!”
锦书仔细算了算成本和收入,眼睛也亮晶晶的:“成本极低,薄利多销!更重要的是,解决了新鲜荠菜消耗的问题!冬梅,你这主意真管用!”
冬梅正在清洗大铜壶,嘴角抿着笑:“就……就是想到了……”
林芷也颔首:“一举两得。既开源增收,又惠及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