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瑾那发自肺腑、以“百死无悔”明志的深深拜礼,标志着一种超越简单雇佣关系的、基于共同理念的同盟正式确立。沈清徽深知,此刻需要的不是客套的扶起,而是对这份郑重承诺的同等回应。
她上前一步,没有立刻虚扶,而是同样郑重地受了这一礼,方才伸手稳稳托住他的手臂,语气沉静而有力:“周先生请起。得先生此言,清徽心中基石方定。非为君臣主从,实为志业同袍。前路艰险,正需先生这般肱骨,共担风雨。”
这番话,既肯定了周瑾的誓言,又明确了彼此平等协作的伙伴关系,令周瑾心中最后一丝因身份转换而产生的微妙不适也烟消云散,只剩下被全然信任的激动与责任感。
“姑娘信重,瑾必不负!”他直起身,眼神灼灼,已是迫不及待想要投身于那波澜壮阔的蓝图之中。
沈清徽引他再次坐下,目光扫过桌上那些关于自动控温装置和新式农具的草稿,语气转为务实:“先生满腔热忱,清徽感同身受。然万丈高楼平地起,宏愿需得一步步践行。眼下,这‘自动控温’装置,便是我们验证理念、锤炼技术的第一块试金石。”
周瑾立刻收敛心神,专注应道:“姑娘所言极是。属下回去后,立刻着手细化感温铜管与杠杆风门方案,并开始寻找合适的材料进行试制。”
“不仅如此,”沈清徽指尖轻轻点在那张气压平衡补水阀的图纸上,“此物虽为点拨思路所用,但其本身亦极具价值。冷却水位的稳定,对蒸馏效率与品质至关重要。先生或可将其作为第一个独立的研发项目,与控温装置并行推进。成功后,不仅可用于我们自家的工坊,其本身亦是一件可推广的实用器具。”
周瑾眼睛一亮,立刻领会了沈清徽的深意:这既是在锻炼他的独立项目能力,也是在积累可用于惠及乡里或换取资源的技术储备。“属下明白!此物结构相对简单,正适合作为初期练手与积累经验之用。”
沈清徽颔首,随即,她的目光变得更为深远,语气也带上了描绘未来的感染力:“待此二事初定,技术团队根基稍稳,我们便可着手先生最关切的水利与农具之事。”
她走到墙边,那里挂着一幅陈砺绘制的、标注更详尽的周边山水地形草图。
“先生请看,”她指着流经村旁的那条河流,“据此图及村民所述,此河水量丰沛,然河道走势与现有水车位置,并未能尽取其利。我等改良之水车,首试之地,未必求大求全,可选一处水流较急、且临近急需灌溉的坡地,先建一小型的示范之器。让村民亲眼见证其效,后续推广,方能事半功倍。”
周瑾凑近细看,脑中已开始飞速计算水流量、落差与可能的水车尺寸、功率,连连点头:“姑娘考虑周详!示范之器,既能验证设计,积累施工经验,亦可收宣传之效,堵悠悠众口!”
“至于新式犁铧、播种之器,”沈清徽继续道,“可与里正商议,选取一两户愿意尝试的可靠佃农,由我们提供改良后的器具,与他们约定,增产部分如何分成。如此,既能获取最真实的田间使用反馈以不断改进,也能让参与的农户率先得利,形成示范。待成效显着,何愁他人不效仿?”
她将宏大的理想,拆解成了一个个清晰可行、步步为营的阶段性目标。每一个步骤,都兼顾了技术验证、人心争取和实际效益,显示出极其缜密的思维和卓越的布局能力。
周瑾听得心潮澎湃,又佩服不已。他原本空有热血与技术,却缺乏这般将理想照进现实的路径规划能力。沈清徽的每一步安排,都让他感觉目标清晰,动力十足。
“姑娘……姑娘不仅胸怀大志,更兼具如此实干之才!瑾……能追随姑娘,实乃三生有幸!”他由衷叹道,心中最后一点关于“为何始于微末”的疑惑彻底冰释。正是这种立足于现实、精于谋划、稳扎稳打的态度,才让那些看似高远的理想,有了真正实现的可能。
沈清徽看着他彻底信服、斗志昂扬的模样,知道理念的种子已深植其心,不再需要更多的言语去说服。
她回到座前,执起茶壶,为周瑾已然凉了的茶碗续上热水,动作从容自然。
“先生过誉了。蓝图虽好,终需一砖一瓦去建造。”她将茶碗推至他面前,语气平和而坚定,“未来事业,技术为核心驱动力,先生肩上的担子,只会越来越重。望先生善保此身,你我携手,将这利民之业,从这白石村,一步步,推向更远之地。”
周瑾双手捧起那碗温热的茶,感受着掌心传来的温度,仿佛也接过了那份沉甸甸的信任与期望。他目光坚定,如同立誓般沉声道:
“瑾,定不负姑娘所托,不负此生所学!”
以茶代酒,志业同舟。
窗外,夕阳的余晖为小院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色。厢房内,关于具体技术细节、材料采购、人员调配的讨论声,一直持续到夜幕低垂。
共同的理想,自此有了清晰的路径和坚实的起点。而周瑾,也彻底完成了从一个怀才不遇的孤僻书生,到拥有明确奋斗目标和技术用武之地的核心成员的转变。他的才华与激情,终于找到了可以尽情燃烧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