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知识融合与理论创新
矿坑深处,时间仿佛凝滞,只有三人悠长的呼吸与能量在体内流转的微光。
我并未再次沉入深层次的入定,而是保持着一种奇特的“半沉浸”状态。一部分意识如同最高效的处理器,持续不断地消化、吸收着识海“知识殿堂”中那些基础的理论模块;另一部分意识则如同活跃的火山,酝酿着前所未有的思维风暴。
上古文明的知识体系,严谨、宏大、自成一体,如同用最坚硬的星辰内核雕琢而成的精密仪器。而我的“混沌谐振理论”,则更像是一张充满想象力、强调动态关联与内在规律的网络。
两者在我脑海中激烈碰撞,又彼此交融。
我“看”着上古文明对“灵子”那近乎完美的数学描述——它被定义为一种同时具备波粒二象性、且其波动属性与空间维度本身存在基础耦合的特殊能量-信息单元。这与我将灵气视为一种特殊能量场,其波动频率决定属性与效果的观点,在底层逻辑上惊人地一致,但上古的描述更加本质、更加数学化。
我“读”着他们对“维度”的理解——并非简单的层级递进,而是空间固有属性的不同“展开”或“卷曲”状态,如同同一张纸,可以平铺(二维),也可以揉成团(三维视角下的复杂结构),甚至可以想象其具有更微观的“厚度”维度(更高维)。这为我理解“维度皱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让我意识到,自己的“混沌谐振”或许从一开始,就不自觉地触及了空间维度本身的某些“谐振频率”。
一个大胆的、融合性的构想,开始在我心中逐渐清晰、成型。
上古的“维度皱褶”,更像是一种强力的、目标明确的“外科手术刀”,通过极端精确的能量输入,在特定点引发空间的剧烈拓扑变化,达成毁灭或特定效果。其核心在于“精确控制”与“能量聚焦”。
而我的“混沌谐振”,则更侧重于“引导”与“放大”,是利用系统内在的固有频率,以较小的代价引发更大范围的、趋向于某种动态平衡的变化。其核心在于“寻找频率”与“引发共鸣”。
为何不能将两者结合?
以“混沌谐振”为“手”,去“触摸”和“感知”目标区域空间结构的固有频率与脆弱点;以上古的“维度皱褶”原理为“术”,在找到的频率节点上,施加精准的、微小的能量扰动,如同在平衡的临界点上轻轻一推,引发表面看似微小、实则影响深远的空间结构“自适应皱褶”?
这不再是强行“揉皱”空间,而是“诱导”空间自身产生某种可控的、局部的“失稳”!
这个想法一经出现,便如同野火般在我脑海中蔓延开来。无数相关的知识模块被自动调动、链接、推演。
《灵子编程》中关于信息结构影响能量场形态的知识,可以为“谐振探针”提供更精妙的形态设计;《物质重构原理》中关于基础粒子在灵子场中响应模式的描述,可以帮助我理解物质在空间皱褶初期的行为变化;甚至那残缺的《高维能量映射》技术,也为我提供了观察空间结构细微变化的另一种“视角”……
我不再是简单地学习和复制上古知识,而是开始以我自身的科学思维体系为骨架,以上古文明的智慧结晶为血肉,尝试着构建一种全新的、独属于我钟清羽的“科学修仙”理论分支——或许可以称之为 “谐振维度操控理论” !
这个理论的核心在于:将空间维度本身,也视为一个可以与之“谐振”、可以施加“信息编程”的复杂系统。通过寻找其“谐振点”,施加“信息扰动”,来实现对局部空间结构的可控、低能耗、高效率的干预。
这不仅仅是“维度皱褶”武器化的道路,更是一条通往更深层次理解世界、甚至创造奇迹的道路!想象一下,若能精确操控局部空间的曲率,是否可以实现超光速的信息传递?若能诱导空间产生稳定的微观皱褶,是否能够开辟出随身携带的“空间折叠袋”?若能理解时间与空间的谐振关联,是否……
思维的翅膀一旦展开,便难以收回。
我猛地睁开双眼,瞳孔中不再是法则的微光,而是一种创造者般的狂热与兴奋。我甚至没有注意到王磐和何聆冰被我突然的动作惊动,投来疑惑的目光。
我直接伸出手指,以自身灵元为墨,以刚刚萌芽的“谐振维度操控”思路为引,开始在虚空中急速勾勒。不再是模仿上古的灵纹,而是尝试构建一种全新的、融合了我自身理解与上古智慧的复合型“谐振灵码”!
一道道闪烁着淡蓝色微光、结构既蕴含数学美感又带着混沌生灭意境的复杂纹路在我指尖诞生、组合、演化。它们不稳定,许多结构在成型的瞬间就因为能量冲突或逻辑不自洽而崩溃,但每一次失败,都让我对空间结构的“语法”理解更深一分。
王磐和何聆冰屏息看着,他们虽然看不懂我在画什么,却能感受到那不断生灭的淡蓝色灵纹周围,空间正在产生一种极其细微的、不同于任何已知法术波动的涟漪。
“老钟……你这是在……”王磐忍不住小声问道。
我没有回答,全部心神都沉浸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创作”之中。
知识融合的种子已经播下,理论创新的嫩芽正在破土。
我知道,距离真正掌握“谐振维度操控”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但方向已经指明。
在这西荒的废墟之上,我将以科学为斧,以知识为薪,亲手开辟出一条前无古人的修仙之路!
而第一步,就是先成功绘制出第一个稳定的、能引动空间产生预期“谐振响应”的“灵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