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帝和明帝两代治世之君之后,大秦终于再次掀起了战争!!>
<哈哈哈!那些匈奴是从大秦逃出去的罪人,你们包庇?你们凭什么包庇???这不是挑衅大秦是什么???>
<至于逃出去的罪人为什么能把你们打趴下这件事,你别管!我们有自己的节奏!!>
<笑死!师出有名这一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秦的国君也是非常敬爱孔子了,毕竟他们每每打一次战争都是师出有名。>
<孔子表示:我说的意思是军事行动必须符合“仁义”,不能随意发动!
例如对方失道、暴虐无道的时候。
不是找到合适的借口就能发兵!!>
<你就说这个名够不够吧!太宗时期能逃到那边的多数都是匈奴的贵族,作为无数次烧杀抢掠大秦边境的罪魁祸首,他们不是罪人是什么?
至于那些人已经在那边当上了上层贵族?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那批人都死了?罪不及后人?不ins字!你们下去和那些被你们先人害死的秦人说去吧!!>
<逻辑严谨,天衣无缝!>
名家惠子点头:“确实是逻辑严谨。这样也算起来,大秦也确实是师出有名。”
老对手孟子道:“所以你觉得大秦在国泰民安的前提下掀起战争的正确的?”
都国泰民安了,难道不应该先考虑如何让国家所有子民更加富足安乐吗?
打什么仗?
大秦果然好战!
惠子:“只要他们把那些罪人的后人全部交出来给大秦处置不就好了?大秦不就无名了?但是有可能吗?”
被赶到新地方的匈奴靠着强横的战力毕竟早就成为了上层贵族。打仗从来都是推底层去送死的,哪里有不打仗就把己方的贵族交出去的道理?
所以,按照这个逻辑,大秦师出的这个“名”——无解。
人家大秦好好的说:“你把那些罪人交出来,我们一定不为难你们。”
可是那边交不出来……
交不出来?可不就是要打?
嬴稷拍手:“好!比寡人的师出有名好多了!!”上面后世之人说的逻辑,确实是无懈可击。
(pS:嬴稷的师出有名——
“破坏合纵”:东方六国组成合纵联盟抗秦时,秦国最有效的策略就是通过威逼利诱,让某个盟国背弃盟约,然后秦国就以“惩罚背约者”为名,对这个国家发动攻击。
这样,战争就变成了“维护国际秩序”,而非无端侵略。
“回应挑衅”或“自我防卫”:秦国有时会故意制造事端或利用一些小摩擦,将其夸大,然后宣称自己受到了威胁或侮辱,从而“被迫”发动战争。
“平定叛乱”或“恢复秩序”:在征服一地后,如果该地发生反抗,秦国镇压时便可名正言顺地称之为“平定叛乱”。
“吊民伐罪”:自己不行仁义,但在攻击某些不得民心的国家时,也会宣传对方国君如何昏庸暴虐,自己的出兵是“解救百姓”。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占领区的抵抗情绪。)
其他各国的国君:夺笋啊!!
嬴政&嬴炎——打仗的时候包装自己的军队是正义之师、天命所归……
额……半斤八两?
“咳咳咳咳,”嬴炎不断咳嗽,试图打破这诡异的气氛:“师、师出有名还是很重要的。”
像是先祖和父皇的天命所归还是不太可行的。不像是“他”,秦太宗攻打天下的时候是真的一边给天下带去好处、威慑的同时让天下人真正的相信他是天命所归。
至于那些宣扬天命所归的好处是不是人为的,那重要吗?
好处庶民黔首确确实实的收到了,不是天命那也必须是天命!!!
李斯有些幽怨,就那么幽幽的瞅着殿下。一张老脸摆在那里好像是一个被负心的可怜人。
他这些年也累死累活的给大秦办事,陛下和殿下对他的态度松动了许多,再加上殿下还年少,活泼些,也是能开得起玩笑的。
感觉到视线的嬴炎:“……”
这种时候你难道不应该看我父皇吗?
而且嬴炎可不相信作为荀子高徒的李斯,会不认同师出有名。
(李斯:我那是不认同师出有名吗?我那是不认同你偏向儒家!!!)
观影——
【到达边境的霍去病,与先辈韩信一样,坐镇北原郡,推广良种开垦土地。
脚踏在黑色的冻土上眺望远方。
少年还没来得及感慨,就直接被寒风冷的一个哆嗦,哈着白气:“这鬼地方,比腊月还冻人。”
兵卒咧开干裂的嘴唇笑了:“小将军是头一回种地吧?这儿啊,一年里能有五个月不结冰就算老天爷开恩了。这会儿开春,地刚化冻,正是抢种的时候。”
他弯腰抓起一把黑土,用力一攥,指缝间渗出冰水:“您别看现在冻手,这土肥得很。去年试种的那批麦子,穗头比关中的还沉。”
霍去病学着他的样子蹲下,手指刚触到泥土就冻得一缩,又不服气地重新按上去。
黑土在他指尖化作冰凉的泥浆,隐约能闻到一股特有的腥气。
“听先辈讲,淮安侯当年在这里屯田时,比这还苦呢。”老兵望着无边的原野。
“那会儿连种子都要从关中运来,第一年种下去的十成里冻死七成。现在好歹有了耐寒的种子,地里也学会了挖防冻沟。”
韩信当年在此处事必躬亲,攒下的名声,自己后人不从武得到不了什么实质性的好处,倒是便宜了打着他名号的反贼。
少年将军忽然站起身,解下自己的貂皮大氅往老兵肩上一披:“带我去看去年收成最好的那块地。”
老兵慌忙要推辞,却被霍去病按住了手。他望着少年被北风吹得通红的脸,那双眼睛里烧着一簇火。
“走。”霍去病哈出一团白雾,一马当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