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的清溪村,霜露总比日头醒得早。天还没亮透,村东头药田旁的空地上就传来了“叮叮当当”的声响——几根碗口粗的青竹竿斜斜架起,带着露水的竹梢蹭过地面,惊起几只啄食的麻雀,正是段家育苗棚的搭建现场。
“明杰,左边那根竹竿再往西点,得跟右边的对齐,不然棚顶容易漏风。”陆衍站在土坡上,手里拿着根绳子比划着,声音透过晨雾传过来。他穿了件淡灰色的薄外套,是筱棠前阵子织的围巾还没戴上,搭在胳膊上,沾了点草叶的露水。
段明杰踩着木凳,稳稳扶住竹竿,喊着回应:“知道了陆大哥!你再看看,这回齐不齐?”他刚成婚不久,身上的劲头更足了,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和工匠们忙活,连新做的木工工具都拿来搭棚用,磨得锃亮的刨子靠在墙边,沾了层薄土。
刘娟蹲在地上,手里拿着细铁丝,小心翼翼地把竹竿的连接处绑紧,指尖被勒出红印也没吭声。见筱棠拎着水桶过来,她抬头笑了笑:“小妹,你来得正好,这桶水够不够浇地基?工匠师傅说,得把土浇透,棚架才稳。”
筱棠放下水桶,弯腰帮她递了段铁丝,轻声道:“够呢,我特意多兑了点‘后山泉水’,浇完土更瓷实。”她这话没说谎——水桶里的水一半是普通井水,一半是空间灵泉水,稀释后既不显眼,又能悄悄加固土壤,还能让后续栽苗的土壤更肥沃,一举三得。
不远处,几个村里的老工匠正合力抬着一根长竹竿,往棚架的横梁上放。“小心点!慢点放!”领头的李大叔喊着号子,他是村里手艺最好的木匠,听说段家要建育苗棚,特意放下家里的活计来帮忙,只说“段家帮村里挣了钱,这点忙不算啥”。
李秀莲和柳玉梅端着木盆走过来,盆里是刚蒸好的玉米馍和煮好的鸡蛋,还有一摞粗瓷碗。“大伙儿歇会儿,吃点东西垫垫肚子!”李秀莲嗓门亮,笑着往工匠们手里塞馍,“刚出锅的热乎馍,就着咸菜吃,管够!”
柳玉梅则拿着毛巾,递给满头大汗的明浩:“明浩,慢点跑,别摔着。刚让你去家里拿钉子,怎么去了这么久?”
明浩擦了把汗,嘿嘿笑:“路上碰见张婶,她问育苗棚是种啥的,我跟她说种草药新苗,她就塞给我一把自家晒的花生,让我给大伙儿分着吃。”说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果然是炒得香喷喷的花生米,撒在盛馍的盆里,香得人直咽口水。
张婶这时也挎着竹篮过来了,里面装着刚摘的脆枣,往众人手里塞:“都尝尝!我家院里的枣树结的,甜着呢。筱棠丫头,这育苗棚搭好,就能种新草药苗了?来年是不是能多收好几茬?”
“是啊张婶。”筱棠剥了颗枣塞进嘴里,甜汁在舌尖散开,“这棚是暖棚,冬天也能育苗,开春就能移栽到田里,比往年能早收一个月呢。”她没提灵泉水和改良种子的事,只说“农科院给的技术指导”,既圆了话,又不让人起疑。
众人正歇着吃早饭,村口传来了自行车铃铛声,是农科院的小李骑着车赶来,车后座绑着个大纸箱,还贴着“易碎”的标签。“陆哥!筱棠!王教授让我送东西来!”小李跳下车,抹了把额头上的汗,“这里面是保温膜和精密温度计,王教授说,育苗棚得用这种专用保温膜,冬天能保住温度,苗不容易冻坏;温度计是测棚内温度和湿度的,得时刻盯着。”
“辛苦你了,快进来歇会儿。”陆衍迎上去,和小李一起把纸箱搬到棚边,“王教授那边,灵鱼的深度检测有消息了吗?”
一提这事,小李眼睛就亮了:“有!初步的分子测序结果出来了,那种活性肽的结构太特别了,跟现有文献里记载的都不一样,王教授说,这是一种‘新型生物活性肽’,暂时命名为‘灵源肽’——意思是‘灵溪源头的肽’,既贴合发现地,又藏着点神秘感。”
筱棠心里一动,“灵源肽”这名字起得巧,正好掩去了“灵鱼”的痕迹。她凑过去,装作好奇地问:“那这‘灵源肽’,能确定功效了吗?”
“能!”小李点头,语气兴奋,“实验室做了初步的细胞实验,灵源肽不仅能抑制呼吸道黏膜的炎症反应,还能促进免疫细胞的增殖,也就是说,不管是缓解咳嗽这类炎症,还是增强抵抗力,都有效果。王教授说,要是能批量提取,做成口服制剂,市场前景特别广。”
陆衍接过话,语气沉稳:“那人工繁殖灵鱼的事,王教授有思路了吗?总不能一直用野生样本。”
“有了。”小李喝了口柳玉梅递来的热水,继续说,“王教授让我们先模拟溪里的水质,用咱们上次取的水样调配养殖水,再控制温度和光照,试试让灵鱼产卵。不过他说,灵鱼对环境特别敏感,得慢慢来,不能急。这保温膜除了给育苗棚用,其实也给灵鱼暂养池留了些,等回头在木棚旁边搭个小温棚,专门养灵鱼。”
这话正合筱棠的意。她原本还担心灵鱼冬天会受冻,有了温棚和保温膜,再悄悄往养殖水里兑点灵泉水,灵鱼就能安稳过冬,人工繁殖也更有把握。
吃过早饭,众人又接着忙活。陆衍和小李一起把保温膜铺开,小心翼翼地固定在棚架上——这膜看着薄,却特别结实,透光性也好,阳光透过膜照进来,棚内顿时暖了不少。筱棠则拿着温度计,在棚内不同角落放了三个,低声跟陆衍说:“我会每天过来记录温度,保证在王教授说的范围内。”
“嗯。”陆衍点头,指尖不经意间碰到她的手背,两人都愣了一下,又飞快地移开目光。陆衍压低声音,“灵鱼的温棚我来搭,你不用操心。晚上我过来,咱们再从空间里挪两条小鱼苗到暂养池,混在‘野生鱼’里,显得数量多些,也方便后续繁殖实验。”
筱棠抿唇笑了笑,轻轻“嗯”了一声。有他帮着遮掩,她心里踏实多了。
中午的时候,明远从镇上回来了,骑着辆三轮车,车斗里装着新买的农具——小锄头、洒水壶、还有几袋改良后的桔梗和丹参种子,是陆衍托农科院寄来的优质种。“买回来了!”明远跳下车,擦了把汗,“镇上的农资店老板听说咱要扩大草药种植,还送了咱一包杀菌剂,说冬天育苗能用。”
段守业接过种子袋,打开闻了闻,笑着道:“这种子好,颗粒饱满,闻着就有劲儿。筱棠,回头你用‘特殊水’泡一下,跟上次一样,保证发芽率高。”他这话是故意说给外人听的,“特殊水”三个字说得含糊,既点了筱棠的秘密,又不让旁人听懂。
筱棠会意,点头应着:“知道啦爷爷,今晚我就泡上,明天就能撒到育苗棚的苗床上。”
下午,育苗棚的主体框架终于搭好了。青灰色的竹竿撑起弧形的棚顶,覆盖着透明的保温膜,在阳光下泛着亮,像个半透明的大灯笼。棚内已经整理出三块苗床,铺着细细的腐殖土,是筱棠和明浩从后山挖来的,混了点空间里的营养土,黑黝黝的,透着泥土的清香。
陆衍和小李拿着温度计,挨个检查棚内的温度:“现在棚内温度十五度,正好适合种子发芽。晚上盖层草帘,温度能保住十度以上,不会冻着。”
李大叔绕着棚架走了一圈,摸着下巴点头:“这棚搭得结实!用料足,手艺也到位,别说过冬,就是开春刮大风都不怕。段家这草药苗,算是能安安稳稳过冬了。”
明杰看着自己亲手搭起来的棚架,心里满是成就感。他走到刘娟身边,轻轻拍了拍她的肩:“往后,咱就多了个‘宝贝棚’,等草药丰收了,咱也攒钱,给咱屋里添个新衣柜。”
刘娟脸颊微红,笑着点头:“嗯,咱一起好好干。”
夕阳西下时,工匠们都收工回家了,段家众人也收拾着东西往家走。育苗棚孤零零地立在药田旁,像个守护希望的哨兵,保温膜反射着晚霞的光,暖融融的。
筱棠和陆衍走在最后,两人并肩踩着田埂上的枯草,脚步声轻得像风。“灵源肽的名字真好听。”筱棠轻声说,眼里映着晚霞的光。
“王教授特意起的,说既要符合科研命名规范,又要避开你的秘密。”陆衍侧过头看她,语气温柔,“等灵鱼人工繁殖成功,灵源肽能批量提取了,你爷爷的咳嗽就能彻底根治,还能帮更多人。”
“嗯。”筱棠点头,抬头望向远处的山头,夕阳把云朵染成金红色,炊烟从村里的屋顶升起,和育苗棚的影子交织在一起,满是安稳的烟火气。
她知道,育苗棚的架子立起来了,就像段家的日子一样,稳稳当当;灵源肽的研究有了名字,就像新播下的种子一样,藏着无限可能。接下来,只要等着种子发芽、灵鱼产卵,日子就会像这秋末的暖阳,一点点暖起来,一点点旺起来。
回到家时,李秀莲已经把晚饭做好了,锅里炖着的鸡汤飘出香味,里面炖着的正是空间里种的山药,粉糯香甜。一家人围坐在桌前,说着育苗棚的进度,聊着灵鱼的研究,连明凯都插话说:“等育苗棚里的苗长出来,我放学就去浇水,保证长得比谁都好。”
笑声从屋里飘出去,落在院角的桂花树上,惊起几片落叶,慢悠悠地飘在地上,像是在为这满是希望的日子,添上一笔温柔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