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氏木工坊的老作坊藏在省城老巷深处,青石板路尽头,两扇朱漆木门推开时,会发出“吱呀”一声温润的响——那是段承艺的爷爷段明杰当年亲手装的门轴,磨了四十多年,依旧顺滑。但此刻,作坊里却没了往日“叮叮当当”的刨木声,取而代之的是轻柔的音乐和年轻人的笑声,原来靠里的半间老作坊,已经被改造成了亮堂的“非遗文创体验区”。
段承艺蹲在体验区的长桌旁,手里握着一把祖父传下来的小刨子——木柄被几代人的手磨得发亮,刃口依旧锋利。他面前摆着一块巴掌大的胡桃木,正细细地刨着边缘,木屑像卷卷的雪花,落在铺着亚麻布的桌面上,散发出淡淡的木香。桌对面,三个穿汉服的小姑娘正拿着他设计的“榫卯书签”半成品,跟着他的步骤,笨拙却认真地打磨着。
“承艺老师,这个‘燕尾榫’真的不用胶水吗?”穿浅粉汉服的小姑娘林溪举着手里的书签,眼睛亮晶晶的,“我之前买的木质书签都用胶水粘,没多久就散了,这个居然能自己卡紧!”
段承艺停下刨子,拿起自己做好的成品给她们看——书签主体是镂空的梅枝纹样,顶端用微型燕尾榫接了一片可活动的小木片,轻轻一推,木片就能稳稳卡住,既牢固又别致。“这是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叫‘榫卯’,不用一钉一胶,全靠木头的咬合。”他的声音温和,带着对老手艺的敬畏,“我爷爷当年做木凳,就靠这手艺,一条凳子能坐几十年都不散架。”
他今年二十五岁,是段明杰的长孙,眉眼间有祖父的憨厚,却多了几分年轻人的巧思。两年前他从美术学院毕业后,没去大城市的设计公司,反而回了木工坊——那时候祖父刚把木工坊交给父亲,父亲守着“做实用家具”的老路子,生意一年比一年冷清,连老主顾都很少来了。段承艺看着堆在角落的硬木原料,心里着急:祖父传下来的手艺,不能就这么没落了。
最初提出“做文创”时,父亲和作坊里的老匠人都反对。父亲段建业皱着眉说:“咱们木工坊是做家具的,做那些小玩意儿算什么?能当饭吃吗?”老匠人王叔也跟着劝:“承艺啊,你爷爷当年靠做桌椅养活全家,咱们还是踏实点好,别搞那些花里胡哨的。”
段承艺没争辩,只是把自己关在小阁楼里,翻遍了祖父留下的老图纸——里面有祖父年轻时画的木凳结构图,还有几张没完成的“雕花床”草图,线条流畅,纹样精致。他忽然想起小时候,祖母筱棠曾给他看过空间里的硬木——那些木头纹理细密,质地坚硬,是做工艺品的好材料。后来他跟父亲商量,从空间里取了一批硬木,试着做了第一批文创产品:榫卯手机支架、镂空木梳、还有带生肖纹样的小摆件。
没想到,第一批产品放在网上卖,三天就卖空了。尤其是那个榫卯手机支架,因为能根据手机尺寸调节角度,还能拆成小块方便携带,成了年轻人的爆款。有顾客在评论里说:“原来老木工手艺这么酷!比那些塑料支架有质感多了。”
“承艺老师,我能再做一个‘兔儿爷’木簪吗?”林溪的声音拉回了段承艺的思绪,“我妹妹下个月生日,她特别喜欢老北京的兔儿爷,我想亲手做一个送给她。”
段承艺笑着点头,从旁边的材料盒里拿出一块樱桃木:“当然可以,这块木头颜色浅,刻兔儿爷的纹样正好。你看,先画个大概的轮廓,再用小刻刀慢慢修细节,别着急,慢工出细活。”他一边说,一边拿起刻刀演示,刀刃在木头上轻轻游走,很快,一个圆乎乎的兔儿爷轮廓就出来了。
体验区的墙上,挂着几幅老照片——有祖父段明杰年轻时在木工坊做活的样子,有父亲年轻时送家具的场景,还有一张是段承艺小时候坐在祖父腿上,手里拿着小刨子的照片。照片旁边,是他设计的文创产品展示墙,从榫卯书签到木质香薰盒,每一件都带着传统手艺的影子,却又充满了现代生活的气息。
“承艺,楼下有个客户,说要订五十套‘榫卯茶具’,说是公司年会用的。”父亲段建业的声音从门口传来,语气里带着几分欣慰——自从文创产品火了,木工坊的订单多了不少,连以前的老主顾都来订新设计的家具,说“既实用又有文化味儿”。
段承艺放下刻刀,跟小姑娘们打了个招呼,就下楼去了。客厅里,客户正拿着一套样品茶具翻看——茶具的托盘是用整块黑檀木做的,上面用浅浮雕刻了缠枝莲纹样,茶杯的杯托是榫卯结构,能稳稳托住茶杯,还能叠放在一起节省空间。
“段先生,你们这茶具做得真不错,既有老手艺的感觉,又不笨重。”客户笑着说,“我们公司是做传统文化推广的,年会用这套茶具当礼品,肯定受欢迎。”
段承艺点点头,拿出一本设计图册:“您要是有需要,我们还能在托盘上刻贵公司的logo,用激光雕刻,不破坏木头的纹理。另外,我们最近还设计了一套‘二十四节气’木牌,搭配茶具一起送,更有文化氛围。”
客户翻着图册,眼睛越亮:“好,就按你说的来,五十套茶具,都加logo,再订五十套‘二十四节气’木牌。”
送走客户,段建业拍了拍儿子的肩膀:“以前是爸固执了,没想到老手艺还能这么活。你爷爷要是还在,肯定高兴。”
段承艺看着父亲,心里暖暖的。他想起上个月,祖父的老伙计王叔,还主动跟他学做文创产品,说“趁现在还能动,多学门手艺,也给孙子做几个小玩意儿”。现在,作坊里的老匠人都开始学做文创,连隔壁的小学都来订“榫卯积木”,让孩子们在玩的时候学传统手艺。
傍晚的时候,体验区的小姑娘们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拿着做好的书签和木簪,兴奋地拍照发朋友圈。林溪举着兔儿爷木簪,对段承艺说:“承艺老师,我以后要常来,下次想学做你爷爷当年做的小木凳,给我爷爷坐。”
段承艺笑着答应:“好啊,下次来我教你做小凳子,用我爷爷传下来的图纸,保证结实。”
小姑娘们走后,段承艺回到体验区,收拾着桌面上的工具。夕阳透过窗户,洒在祖父传下来的小刨子上,木柄泛着温暖的光。他拿起一块从空间里取来的硬木,放在鼻尖闻了闻——那木头里,仿佛还带着祖母筱棠当年种下时的阳光味道。
他打开手机,点开木工坊的线上直播间——里面已经有不少粉丝在等了,都是喜欢非遗文创的年轻人。他对着镜头笑了笑,拿起那块硬木:“大家好,今天晚上,我们来做一款‘梅兰竹菊’榫卯笔筒,用的是咱们空间里的硬木,质地特别好。喜欢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跟着我一起学做老手艺。”
直播间里立刻热闹起来,弹幕刷个不停:“终于等到承艺老师直播了!”“上次买的榫卯书签被我同学抢了,这次一定要抢个笔筒!”“原来老木工手艺这么有意思,我也想试试!”
段承艺看着弹幕,心里忽然涌起一股成就感。他知道,祖父传下来的木工坊,没有没落,反而以一种新的方式“活”了过来。那些曾经被认为“过时”的老手艺,只要融入现代生活,就能被更多人喜欢,就能一代代传下去。
他拿起刻刀,对着硬木轻轻落下。刀刃划过木头的声音,在安静的作坊里格外清晰,像是在诉说着一段关于传承与创新的故事——从祖父段明杰的小木凳,到他的榫卯文创,再到未来更多年轻人手中的作品,段氏木工坊的木韵,正在新时代里,绽放出不一样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