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捷的余波尚未平息,帝国的巨轮已然调整航向,将目光投向了东南海疆那颗璀璨却蒙尘的明珠——台湾。权力的交接在战火中悄然加速,而新的力量也在时代的浪潮中开始崭露头角。
一、 监国理政,麒麟初啼
养心殿的御榻前,药香依旧浓郁,但崇祯皇帝的气色似乎因南洋的捷报而有了些许好转,虽仍无法处理繁重政务,但已能进行简短的交谈。他拉着太子朱慈烺的手,声音虚弱却清晰:“皇儿……南洋之事,你处置得……很好。有林先生辅佐,朕……放心。”
这句“林先生”,既是肯定,也是一种无形的定位和嘱托。朱慈烺眼眶微红,郑重叩首:“儿臣必不负父皇期许,谨记父皇教诲,倚重太师,安定社稷。”
有了皇帝明确的背书,朱慈烺监国理政愈发得心应手。他开始真正意义上地独立批阅奏章,主持小范围廷议。在处理政务时,他往往先听取林宸和周延儒等重臣的意见,但最终决策时,却愈发显示出自己的主见。
一日,讨论到关于是否在漕运沿线已被铁路分流的部分河段征收“维护捐”以弥补漕工生计时,周延儒主张“体恤旧业,维持稳定”,而林宸则认为“此乃逆势而为,当引导转型”。
朱慈烺听完双方陈述,沉吟片刻后,道:“周先生体恤民情,其心可悯。然太师所言,方是长久之计。漕工生计,当纳入流民疏导章程一并解决,由远洋公司及工徒学堂吸纳。至于旧河段维护,既已非国计民生所必需,便由地方酌情处理,朝廷不应再设捐税,徒增民负。”
他引用了之前林萧制定的章程,做出了符合新政方向的决策,且理由充分。周延儒张了张嘴,最终没能反驳。朝臣们发现,这位年轻的监国,正在迅速褪去青涩,开始形成自己的施政风格。他既尊重林宸的专业判断,也并非全盘接受,而是在权衡后做出自己的决断。这头年轻的麒麟,已然开始在帝国的权力中心发出属于自己的清越啼声。
二、 剑指东宁,谋定后动
台湾,荷兰人称之为“福尔摩沙”,在此建立热兰遮城和普罗民遮城,已窃据数十年。南洋一战,英荷联合舰队遭受重创,退缩至台湾港口,舔舐伤口,但凭借坚固的城堡和岸防炮台,依旧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海军衙门内,气氛严肃。黄龙从前线发回了详细的台湾敌情报告及初步的进攻设想。林宸、兵部尚书(林宸兼任)、以及几位资深海军将领正在进行沙盘推演。
“红毛夷在热兰遮城经营日久,城防坚固,火炮林立,尤其是面向大海的一面,极为难攻。若强攻,即便我军舰炮犀利,也必付出惨重代价。”一位老将指着沙盘上热兰遮城的位置,眉头紧锁。
“我军优势在于舰炮射程与威力,以及新式弹药之破坏力。”林宸沉声道,“然攻城拔寨,终须健儿登岸。不可浪战。”
他仔细研究着苏明远情报网络送来的台湾地图(已比这个时代常见的精细许多),手指点在热兰遮城以北的一处海湾:“此处,鹿耳门。水道狭窄淤塞,红毛夷大型战舰难以进入,防御相对薄弱。若能由此登陆,建立滩头阵地,再水陆并进,围攻热兰遮城,方为上策。”
“可鹿耳门水情复杂,暗礁密布,我军大型战舰同样无法靠近,如何保障登陆?”有人提出疑问。
“用小型船只,吃水浅的快艇和舢板。”林宸早已思考过这个问题,“登陆部队需装备大量迫击炮(格物院正在研发的轻型曲射火器)和攻坚炸药,以弥补缺乏重炮支援的火力不足。同时,主力舰队在外海保持高压态势,牵制敌军主力,并寻机炮击其岸防工事。”
一个“外围封锁,择隙登陆,水陆夹击”的收复台湾战略雏形,逐渐清晰起来。但这需要时间准备,需要大量适合登陆作战的小型船只,需要训练有素的陆战队,更需要……一个熟悉台湾本地水文地理的向导。
三、 旧港遗珠,璞玉初现
就在林宸为登陆向导一事发愁时,苏明远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
“主公,福建方面传来讯息,有一青年才俊,名唤郑森,字明俨,其父乃……乃昔日纵横东南的海商郑芝龙旧部将,后归附朝廷。此子自幼生长于闽海,据说对其父辈活跃的台湾海域极为熟悉,且通晓荷夷、葡夷语言,尤善舟船水战之事。更难得者,此人于福建官学就读,熟读经史,心向朝廷,曾言‘红毛窃据宝岛,乃我辈之耻’。”
“郑森?”林宸目光一凝。这个名字,在他所知的另一个时空的历史上,可是如雷贯耳!虽然此世因他的到来,郑芝龙的命运早已改变,但其后人竟以这种方式出现在眼前。
“此子现在何处?”林宸立刻问道。
“正在福州备考乡试。”
“传我手令,不,请以监国太子名义,征召此人入京!不必经过科举,特旨招入海军讲武堂(林宸推动设立的新式军校)肄业,参与收复台湾之策论!”林宸当机立断。无论此郑森是否彼郑成功,其背景和能力,正是目前急需的人才。他要亲自见一见这块璞玉。
四、 格物攻坚,利器新成
收复台湾的战役构想,对武器装备提出了新的要求。格物院内,相关的研发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
· 攻坚利器——‘震天雷’与‘破障铳’:针对荷兰人的棱堡和坚固工事,小林玥带领团队改进了火药配方,设计出威力更大、更适合坑道爆破和炸毁城墙的“震天雷”。同时,一种口径巨大、可发射特制爆破弹丸用于轰击城门的“破障铳”(早期臼炮概念)也进入了试验阶段。
· 登陆之舟——‘蛟龙艇’:设计一种吃水极浅、具有一定装甲(抵御火绳枪和弓箭)、可搭载数十名士兵及一门小型迫击炮的蒸汽明轮突击艇。这需要解决小型蒸汽机的稳定性和动力问题。
· 战场之眼——‘千里镜’与‘信号灯’:改进望远镜的镜片质量和倍率,为军官提供更好的视野。同时,设计一套基于不同颜色灯语和旗语的复杂通信系统,以适应登陆作战中部队分散、指挥复杂的特点。
每一个项目的进展,都在为即将到来的登陆战增加一分胜算。
五、 阴云再聚,暗流潜涌
朝堂之上,关于是否要耗费巨资、动用大军远征台湾,争议再起。周延儒一系不敢直接反对已获大胜且由监国太子支持的南洋战略,便转而强调困难。
“殿下,台湾瘴疠横行,地形复杂,红毛夷城坚炮利,远征跨海,补给艰难,胜负难料啊!”
“国库虽因新政有所宽裕,然同时支撑北疆防务、新政推行、南洋战事,已捉襟见肘,再兴大军跨海攻台,恐力有未逮……”
“不若令海军封锁台湾,困死红毛夷,待其自溃,方为上策。”
这些言论,看似老成持重,实则仍是退缩和拖延。
朱慈烺将目光投向林宸。
林宸出列,声音沉稳有力:“殿下,诸公!台湾非化外之地,乃我大明疆域!红毛夷窃据数十年,掠我资源,役我同胞,此仇此耻,岂能不雪?封锁困敌,看似稳妥,实则旷日持久,耗费未必少,且易生变数!英夷虽败,其心不死,若其再援荷兰,或勾结其他势力,则台湾问题将愈发复杂!”
“唯有以雷霆万钧之势,一举收复,方能永绝后患,震慑西夷,扬我国威!至于钱粮物资,臣已与户部核算,远洋公司及新兴工商之利,足以支撑此战!此战,非打不可,亦……必胜!”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不容置疑的自信,这是建立在格物院新技术和海军强大实力基础上的自信。
朱慈烺看着沙盘上那座孤悬海外的岛屿模型,想起父皇卧病在床仍心系社稷,想起林宸带他看到的国家力量,一股豪情涌上心头。
“太师所言,正是孤意!台湾,必须收复!此乃彰显大明意志,奠定南洋格局之关键一战!传孤旨意,着兵部、海军衙门、格物院,全力筹备收复台湾事宜,不得有误!”
监国太子金口已开,帝国的战争机器,再次轰鸣着启动,目标直指东南海外那颗蒙尘的明珠。宝岛孤悬,等待着归帆的到来;而年轻的监国与他的太师,也将在这场必将载入史册的战役中,进一步奠定彼此的权威与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