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5章:春灯引苗与信鸽衔章
雨水节气的断星崖,残雪在“紫苏堂”的屋檐下化成细流,顺着“牵星藤”的枯藤蜿蜒,在青石板上织出张透明的网。林婉儿踩着湿滑的石阶走向药魂木,树洞里的“金心饼”已被潮气浸得发软,饼香混着新翻的泥土味漫出来,惊得几只信鸽从藤架上扑棱棱飞起。
“树洞里的暖石真的发光了!”小芽儿举着块鹅蛋大的暖石冲进药圃,石头在晨光里泛着淡淡的莹白,像块浸了月光的玉。她的新画册第一页,画着暖石躺在新苗旁的模样,石缝里钻出的“承信苏”嫩芽,正用根须轻轻缠着石头,像在说悄悄话。“阿椰姐姐的妹妹寄来包南洋的夜光沙,”她往暖石旁撒了点沙粒,“说掺在土里,苗儿的根会跟着光长,永远不会迷路。”
小石头正在拆卸冬天的灯串,把沙漠苏籽、粉苏花串成新的挂饰,系在“紫苏堂”的门楣上。“城里西医院的病人种的紫苏发芽了,”他指着刚收到的照片,“他们在每个花盆里插了盏小灯笼,说要像断星崖这样,让光陪着苗儿长大。”门旁的竹筐里,装满了孩子们用“牵星藤”秸秆做的小风车,叶片上拓着各色紫苏纹,风一吹就转出细碎的影。
药魂木的树荫下,阿芷教孩子们用“金心饼”的碎屑拌种。老人的手指沾着饼渣,混着新采的“飞天苏”花粉,轻轻撒在混种籽上。“你太爷爷说,种子也爱吃甜,”她笑着把拌好的籽递给孩子们,“沾着念想的籽,长出来的苗都带着笑。”树荫边缘,西域少年埋的暖石圈旁,已冒出圈嫩白的芽尖,像群围着太阳的小星星。
敦煌的张清越派来的信使,带来了卷《灯引苗图》的长卷。画中无数盏灯笼从断星崖出发,灯笼的光晕里飘着种子,落到哪里,哪里就冒出新苗。长卷的末尾,题着行小字:“灯是心上火,苗是念生根。”
惊蛰那天,“紫苏堂”的孩子们提着灯笼去药圃播种。小芽儿的灯笼上画着只信鸽,翅膀下拖着串种子,她把拌了饼渣的籽撒进土里时,信鸽突然落在她肩头,脚上的信管里装着片南洋的粉苏新叶,叶上用金线绣着“已启程”三个字。
“是阿椰姐姐的船队来了!”小芽儿举着叶片欢呼,远处的海面上,果然飘着几艘插着紫苏旗的船,帆上的“跨海苏”图案在阳光下格外鲜亮。
林婉儿看着孩子们把灯笼挂在竹架上,灯光透过叶拓在新苗上投下流动的光斑,像无数只手在轻轻抚摸。她忽然觉得这春天的灯不是灯,是无数双守望的眼睛,是断星崖与四海的约定在发光,是太爷爷藏在年轮里的期盼,终于顺着新苗的根须,长成了看得见的模样。
傍晚的霞光里,信鸽们衔着孩子们的新画飞向远方,画纸上的灯笼与新苗在光里连成一片,像条从崖上延伸到海边的路。林婉儿站在药魂木旁,看着“承信苏”的新叶在风中舒展,金边泛着晚霞的光,忽然明白,所谓传承,就是让心上的火永远亮着,让念中的根永远活着,让每个春天都能看见——灯未灭,苗正长,而那些跨越山海的牵挂,终将顺着灯光与新苗,长成最动人的篇章。
风穿过灯笼的流苏,带着饼香与药香漫向远方,像在呼唤着更多的种子归来,更多的故事启程。林婉儿望着渐暗的天际,仿佛看见无数盏灯正从海上、沙漠、山岭赶来,照亮了新苗生长的路,也照亮了“紫苏堂”的窗棂,等着把新的章句,写进断星崖的春天里。